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简体|ENGLISH
地名探源之汝城

袁利盛

汝城县地处湖南省东南隅, 素有鸡鸣三省, 水注三江之称, 境内文物古迹林立, 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众多, 人文历史极为厚重。汝城县是中国行政区划和地名学会、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命名的千年古县”, 也是中国古祠堂之乡, 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汝城县还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相传中华民族的人文祖先炎帝神农氏作耒耜于汝城耒山。 

春秋、战国时期, 汝城为楚南边境地。秦代属长沙郡, 为郴县地。西汉高祖五年 (公元前202) 分长沙南部置桂阳郡, 汝城属桂阳郡郴县地。东汉顺帝永和元年 (136) , 析郴县置汉宁县, 汝城为桂阳郡汉宁县地。三国时, 汉宁县改为阳安县, 汝城为阳安县地。西晋初, 阳安县改称晋宁县, 汝城属晋宁县地。 

汝城一名真正见于现存正史为南朝··沈约所撰《宋书·州郡志》:“汝城令, 江左立。说明汝城作为行政区划是在晋室偏安江左后才设立的。尽管如此, “汝城区域地名的历史至少也有1600多年。此后, 虽历卢阳、义昌、郴义、桂阳等更名, 1913年复称汝城县, 汝城作为乡级区划却一直存在, 不仅如此, 《水经注》和《旧唐书》以及南宋·郑樵的《通志》中均有关于汝城的记载。 

汝城, 因何名之?目前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汝城因汝川得名。牛汝辰 (1999) 认为, 汝城或因汝川而得名。高俊良、梅锋 (2013) 更加明确地指出, 汝城以境内的汝川得名。二是汝城因汝水得名。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 汝城是永嘉之乱时由河南汝水流域的中原人经过辗转流落到汝城安顿下来后, 东晋统治者为了管理方便, 从晋宁县划分设立的侨置县。汝城县内也有不少人持此观点。三是汝城就是你的城。持这种观点的人单就字面上理解, 认为汝城就是你的城。四是汝城因渌水得名。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 “汝城最大可能是因当地水系得名, 汝城县泉水镇城郭村南边的河流名称古代可能为渌水”, “古音相同, 故取名汝城。 

我们以为, “汝城并非出自汉字音义, 而是来自古百越语, 是古百越语的音译字。汝城在壮侗语中是这个中心中心在这里”“这里是中心的意思。 

远古时期, 先民茹草木之实, 食禽兽之肉。据传, 炎帝神农氏巡游至气候温和、山明水秀、土地平衍广袤、土壤松软肥沃的汝城耒水河岸, 思虑禽兽有限, 而人民日多, 一旦禽兽食尽, 民众将无以为生。再加上人口逐渐增加, 食物不足, 迫切需要开辟新的食物来源。于是架棚筑穴, 斫木为料, 划地为图, 制作耒耜, 发明了人类第一件耕作农具———耒耜。炎帝教民用耒耜耕作, 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 增加了农业收成, 使耒山脚下、耒水两岸的先民们改变了茹毛饮血、以渔猎和采集野果为全部生活来源的状态, 告别了当时沿袭已久的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 有效刺激了这一带地区整个社会经济面貌的全面转变与迅速崛起, 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使人口的正增长成为了可能。 

神农在汝城教民耕作, 说明汝城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人类居住。但据史料记载, 当时的人类绝非汉人。傅举有 (1982) 认为:“湖南古代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湘南地区, 是经过越文化的一支———杨越文化, 再向楚文化发展的。杨越, 是古百越部族的一支。也就是说, 远古时期的汝城居住的是百越部族人。百越部族后来发展为壮侗语族各民族的先民。根据语言学底层语言成分理论, 汝城方言中应该也必然残留古百越语底层成分。 

粮食的相对丰收, 促进了人口的不断增长, 耒山脚下这片广袤的沃土逐渐成为了远古时期湘东南的中心, 人们口口相传这里就是中心地带, 进而汝城这个古百越语表示这个中心的词也约定俗成为这里的代名词。 

秦王朝统一中国后, 先是派尉屠睢率领五十万秦军守五岭, 再是使尉佗 (即赵佗) 将卒以戍越。公元前214, 主将任嚣、副将赵佗再次发诸尝逋亡之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 (即南岭及其以南地区) , ……以适遣戍。汉高祖三年 (204) , 赵佗自立为南粤武王” (史亦称南越王”“南粤王”) , 建立起南粤国 (史亦称南越国”) 。古南越国的北部边界一直到南岭, 包含了湖南的一部分地区。孙凤霞 (2009) 指出, “九嶷湘潭地区位于南楚方言区的最南边, 相当于西汉时的零陵、桂阳两郡……这一地区在西汉属于南越国。西汉时汝城属桂阳郡郴县地, 汝城当然应在古越国的势力范围之内。考虑到作为南越国北部边界地的汝城, 无论是平时的屯兵还是对长沙国的征战, 都对经营南越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赵佗肯定要以重兵驻守。大量的驻军长时间的驻守是需要足够多的粮草的, 古南越国的汝城守军统帅定会将目光聚焦在汝城耒山脚下的这片有着充足的粮食生产的土地而将军队驻扎在这里的, 时间一长 (古南越国历时长达93) , 这种驻军势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这一带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史载, 东晋升平二年 (358) , 分晋宁县置汝城县。在选择汝城县名时, 或许正是多次谈及这个富庶的中心区域, 抑或这里的人们早就将之作为一个地名, 干脆就将汝城作为县名了。事实上, “汝城一名早见于其它材料。近来得到一张曹夫人碑的图片, 其文依稀可辨, 上称永和四年 (348, 笔者注) 八月辛亥朔十一日, 囗晋故桂阳耒阳东囗囗里程氏命曹夫人之神墓。夫人同郡郴县曹氏女 (下转70) 也。囗囗囗郴侯之孙汝城君长女也。……”其中人物虽尚未足考, 但从中可以看出汝城之名当于立县之前即已存在。 

南朝陈永定三年 (559) 邓平直到汝城任县令, 他将县城设立在了今耒山脚下的泉水镇城郭村附近。我们知道, 一个行政区域之中, 行政长官所处的地方一般都是该行政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邓平直选择做县城的地方, 正是传说中神农制耒耜之处, 也是古南越国屯兵之处, 这里早已成为汝城大地的中心, 因此可以说邓平直的选择就不是偶然的了。 

附带一提, 广州粤语表示的意义用的是这个字, 在汝城方言中的读音很接近。从音韵学看, “为娘母字 (女履切) , “为日母字 (人渚节) 。章 

太炎在《国故论衡》中主张中古娘日二母在上古归泥母, 即舌上娘纽、半舌半齿日纽在上古皆属泥纽。汉语史学界认为, 一直到南北朝时期的《玉篇》 (顾野王编撰) , 娘日泥三纽还未分化。汝城方言中, 娘日泥三纽的声母大多也是一致的。这说明粤语与汝城方言同时存留了这个古百越语底层成分。 (湖南汝城县教师进修学校)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