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简体|ENGLISH
地名探源之赣榆县

赣榆县位于连云港市北部,处黄海之滨、海州湾畔、沂蒙山南麓,西、北两境与山东省接壤。内陆总面积1408平方公里。县人民政府驻青口镇。 

赣榆,曾名赣揄、祝其、利城、怀仁、竹庭。 

赣榆县地,夏、商属东夷,周属莒、祝其二国。西周时期,赣榆之地开始被齐鲁文化所覆盖。“祝其”之名,乃是赣榆的译写,即齐鲁方言对东夷语系的译写。东周始属莒,周贞定王元年(468)归越,后为齐、楚反复争夺。 

秦于此置县,隶琅琊郡。《汉书·地理志》始有赣榆(或作“赣揄”)地名。秦始皇二十六年(221)秦始皇嬴政东巡至赣榆,在秦山岛上留下了碑迹,赣榆现在还有“秦驰道”等遗迹。 

“赣榆”的地名源自上古的神话时代,由于受到东夷部族文化、齐鲁文化以及吴、越、楚文化交汇的影响,随着历史的变迁,时间模糊了传说与历史真实的边界,因此赣榆成了省内地名渊源尚无定论的少数几个县之一,民间传说与学术观点层出不穷。 

一说是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去分析,赣榆地名是因云台山(原名弇榆山)得名,与古越语渊源颇深。最初源于嵎夷族,以后发生渐次演变,其语音大致未变,内涵和用字却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今云台山古为嵎夷族之地,嵎夷乃少昊氏东夷部落的一个分支。根据东夷语系的发音规律,“嵎”之前带有附加的发语词,“句,或为工,夷言发声也”(《左传》),故称嵎族,可为句嵎,或工嵎。后来《山海经·海外东经》有“肝榆之夷”,“肝”或“干”都是古越语的发语词,而“榆”与“嵎”同,故又作“干嵎”。随后的许多演变如“赣余”、“赣榆”、“赣揄”都是在语音上一脉相承。 

赣榆不仅“享山川之饶”,更“受鱼盐之利”。学者唐善纯认为赣榆还是古越语“盐”的音译。因为《越绝书·记地传》:“越人谓盐曰余。”加上前面所称古越语的发语词“干”,从而引申为赣榆。汉代赣榆县治在盐仓城。赣榆县临海,第四纪最后一次冰川后期海侵达于赣榆县青口,青口以东为一望无际的海湾。自盐仓城至青口皆为盐田。后由于海流的回淤作用和历代的围垦,才使海岸和盐场东迁。 

一说赣榆与《山海经》中北接君子之国,南邻大人国的“肝榆之尸”有关。据考,所谓北接君子之国、南邻大人国的地方就在泰山、曲阜这一东夷文明中心之南的鲁南地区,即今赣榆县。《说文》:“肝,木藏也。生于木,魄所藏。”榆,则为春之木。东方属木,而少昊氏族居于东方,故“肝榆”(赣榆)源自古代的神话传说和部落图腾。 

一说是与历史人物——孔子的高徒子贡有关。源于“子贡植榆”的传说。旧志引朱尧望之说,认为“当日端木子贡自齐琅琊赴吴时……意或于停车晒书外,流览青山尧水之间,偶有手植之榆……甘棠之荫,久而不衰,则以榆之属赣,犹之以山属子贡云云。”所以,赣榆以赣为贡,即指子贡,且植榆,系后人企慕先贤而命名。 

一说赣榆之名最初榆字从手不从木,写作“揄”。秦汉时期的官印、封泥上的赣榆均写作赣揄。学者王建成认为赣榆的设县与得名与秦始皇有关。《说文》云:“赣,赐也”;“揄,引也。”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徐福等上书始皇,“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始皇“遣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并因此在东海边设置赣榆县,所以,赣榆就被看作是秦代开辟的秦东门,一是用以引见所求得的仙人,二是通过这个小小的门户,试图与海外诸国建立联系,发展文化交流。 

还有一说是从文化史观上探讨,赣榆之名具有当时新兴汉学所赋予的文化精神。张翰勋先生认为赣榆之名取义“君主赐与榆火”,表示承受恩宠,并得吉祥。因为榆字本身旧时亦有承受君恩之义,《太平御览》引《梦书》曰:“榆为人君,德之仁也。梦采榆叶,受恩宠也;梦居树上,得贵官也。”而且县处东隅,正与春季、榆木含义吻合。汉代逐渐形成的中华文化正统观,强调“君权神授”,这个地名很可能与当时人们的文化观念、意识形态乃至心态息息相关。 

汉因秦制,境域分属赣榆(治所在今赣榆县东北)、祝其(治所在今赣榆县西北)、利城(治所在今赣榆县西)三县,其中赣榆属琅邪郡,祝其、利城同隶于东海郡。东汉初废赣榆县,建初五年(80)复置,与祝其、利城同属东海郡,建安三年(198)分置利城郡,治所在利城县。后废。三国魏废赣榆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复置赣榆县。东晋移治今连云港市东北,北齐天保元年(550)废。东魏武定七年(549)置怀仁县,治所在今赣榆县西北,属义塘郡。隋、唐、宋皆隶海州。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改怀仁为赣榆。元属淮安路海宁州,明属海州,清初属江南省淮安府,雍正二年(1724)升海州为直隶州。元、明、清、民初均称赣榆无变。民国元年(1912)直属江苏省。1934年属东海专署。 

1945年,赣榆改称竹庭县。“竹庭县”的地名,是为纪念抗日将领符竹庭而命名。符竹庭(19121943),是滨海抗日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生前担任中共滨海军区政委、滨海区委书记,曾参加过平型关大战,在赣榆从事革命工作期间,率领部队反扫荡、智取赣榆县城,有效地打击了日伪军势力。194311月下旬,日伪军偷袭滨海军区驻地赣榆县吴山区马旦头村,符竹庭不幸负伤,抢救无效,壮烈牺牲,葬于赣榆抗日山陵园。为了纪念他对赣榆人民抗日斗争作出的贡献,194512月至1950年间,赣榆县改名为竹庭县。1950年,竹庭县复名赣榆县。解放后,赣榆县移至今治(青口镇)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隶属山东省。1953年划归江苏省徐州专区。1983年属连云港市。 

赣榆地处江苏省的东北隅,与山东交界,自得名和建县以来,其文化脉搏就在齐鲁文化的母体中跳动。春秋鲁定公十年(500),孔子相鲁会齐侯于夹谷山。山上现存圣人殿、圣庙、魁星阁等建筑群遗址以及圣人泉、夹谷圣踪等相关名胜。著名方士徐福受命于秦始皇东渡蓬莱求仙并采不老药。徐福东渡的船队,主要成员是“百工”,即各种各样的技术人员,徐福东渡客观上为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一扇门。赣榆县徐阜村曾有徐福庙和大量的民间传说纪念他。 

赣榆的区域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十分明显,有“江苏北大门”和“江苏北戴河”之誉,发展潜力十分可观。 

县政府驻青口镇。青口之名在金末正大年间《横波亭考辨》一书中已见记载,其地名由来说法有二:一说青口因地处海口,属县东隅,东方属水,水色青,故名青口;一说青口在历史上曾属青州管辖,取“青州海口”之意而得名。 

尤 岩 

(来源:江苏地情网《江苏地名溯源》)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