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简体|ENGLISH
宁强地名中的“寨子”和“店子”

编者按:地名的形成历史悠久,受到各时期社会、自然因素的影响,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宁强县属于低中山区县,居民多呈散居状态,地名中有经地貌形成的地名,有以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的地名等,形成独具特色的宁强地名。

宁强地名中的“寨子”

宁强境内,有很多“寨子”。    从2012年7月陕西省民政厅、陕西省测绘局编制的1:120000地图上看到,宁强有17个带有“寨子”的地名。从1984年全国第一次地名普査资料中查到,宁强有54个带有“寨子”的地名。    粗略统计,宁强共有9个“寨子湾”,9个“寨子上”,7个“寨子山”,7个“寨子梁",5个“寨子沟",4个“小寨子”,4个“寨子包”。此外还有白岩寨、磨刀寨、木瓜寨、牛头寨、风凰寨、刘家寨、胡家寨等等。以寨子命名的行政单位有:“高寨子街道办事处”“高寨子村”“小寨子村”。从地图上看,这些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寨子”,分布在交通要道或者关隘山口。其中海拔1200米以上的“寨子”就有四座。为什么在宁强县境内,有如此众多的“寨子”呢?

査阅《宁强县志・大事记》得知:自明末至民国,有李自成部、吴三桂部、白莲教、太平军、红灯教在宁强境内展开争夺战,更有王三春、李刚武等大大小小土匪洗劫和骚扰宁强城乡,宁强人民深受其害。这些“寨子”,就是宁强人民自发组织起来抗匪的历史遗迹。

从这些“寨子”的地理分布上看出,宁强五丁关以北有41个“寨子”,而五丁关以南却只有13个“寨子。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宁强县的政权中心在五丁关以南,所以五丁关以北的“寨子”多,五丁关以南的“寨子”少。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旧时宁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五丁关以北经济较以南经济发展要好,故匪盗经常光顾,所以建的寨子多。

这些“寨子”,是宁强近代历史上深受兵祸和匪患的历史,也是宁强人民自卫抗争的历史。

宁强地名中的“店子”

店子,是旧时分布在驿站铺镇、关隘路口上,专供贩夫走卒们夜间歇息的“客栈”。既有档次较高的騾马店,也有条件简陋的私家店。长途奔袭的人们到达“店子”以后,把货物和牲口安顿好,用辣椒水或者热水泡脚,消除一天的困乏,美美地睡上一觉,继续次日的行程。

宁强地处陕甘川交界的古蜀道上,是陕西的西南门户。旧时固然有很多的“店子”。第一次地名普查,有25个与“店子”有关的地名收录在册,其中有12个“店子上”,3个“老店子”,此外还有“陈家店子”,“刘家店子”,“赵家店子”等等。这些“店子”的历史,上自明清,下至民国。其中宁强和勉县交界处平溪河的“陈家店子”,追溯到明成化三年(1467),历史可谓久矣。

在宁强通往勉县的南屏白岩河下游茶园子村的沟口上,有一个“茶店子”。在宁强和四川旺苍县交界的关口坝,有一个“盐店垭”,在和甘肃康县交界的太阳岭,还有一个“盐店岭”。这些“茶店”和“盐店”,位于出陇入川的关隘,是宁强“茶马古道”的地名见证。

宁强有很多独具特色的“店子”。

巴山深处的大竹坝,有一个“倒向店”。第一次地名普査资料记载:此地有山村小店,因山上风大,店铺背山而设,店门面山倒开,故得此名。玉带河谷的铁锁关,有一个“巴岩店”,从第一次地名普査资料看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在此村山道边,曾有住户兼开小店,店房紧贴石岩修建,故名巴岩店,沿用至今”,在宁强的方言中,“巴”就是“紧贴、紧挨”的意思。这个店,不仅反映了店子的特型,也保留了宁强的方言。

过去的“店子”不仅供行人住宿,也给行人提供伙食。在县城附近的罗村坝,有一个“糍粑店”。有关资料记载“清光绪七年(1831),此村有小店,因卖糍粑,故得名糍粑店”,糍粑是一种用糯米、面粉、洋芋做成的油炸食品,也是宁强特色小吃。无独有偶,在宁强县大安通往略阳的导岭沟,还有一个“泡火店”,对这一地名的来历,方家各执一词,有人认为是“炮火店”,也有人认为是“跑河店”。虽然没有可考的文字记载,但是在宁强的方言中,“泡火”是“味道特别好,吃起来舒服”的意思,由此推断,这家店因味美价廉而出名。

宁强县文史专家宋文富先生,在《宁强县乡镇风土纪咏》一书中考证:“桑树湾街,地当通衢,曾名为打火店,也即南宋诗人陆游诗中咏及的长木村。”为什么叫做打火店呢?因为桑树湾是古“金牛道”的起迄点,人们在此“打火抽烟”,“生火造饭”,歇息之后继续赶路,这也许就是“打火店”的来历。

时过境迁,随着川陕公路、宝成铁路、阳安铁路、西汉高速的建成宁强结束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历史,店子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大安镇罐儿沟,也就是现在的粮站,还能看到昔日“车马店”马厩的草棚。此后宁强再无“店子”,继之而起的是“羌州大酒店”“汉源明珠大酒店”“金牛大酒店”“子龙大酒店”等等高大上的宾馆酒楼。“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永远定格在古典诗词的艺术境界里,而宁强的“店子”也永远成为人们饭后茶余的谈资。

(来源:“宁强记忆”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