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简体|ENGLISH
江苏运河遗产的文化优势及其永续利用

一、江苏是中国第一运河大省、第一运河遗产大省

这里的“第一”,我们应当从三个层面进行观照:

首先,京杭大运河作为我国目前内河航运中仅次于长江的骨干航道,在江苏省境内的里程最长,达690公里,占其总长度的近五分之二。这690公里一直保持通航,占据目前京杭大运河952公里通航里程的近四分之三,且通航能力最强(均为二级、三级航道),运输数量不断创历史新高(年通过量早就超过2亿吨),是大运河作为“活态”文化遗产存在的主体河段。

其次,中国大运河的最早河段在今江苏省境内。关于中国大运河的最早河段,向来有两说:一是江南运河苏州、无锡段,这一段是春秋时期由吴国开挖的;二是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的淮扬运河的前身——吴邗沟。这两说不管谁更早,都在今江苏省境内。

再次,江苏省境内的运河历来呈网状结构,运河遗产也同样呈网状分布。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江苏省境内以大运河与太湖、长江等自然河湖为主干,形成运河航运系统的网状分布。在长江以南,早在春秋时期,就已逐步形成以太湖为中心、以江海为出路、以周边城市为依托的水上航运系统,江南运河就是从该时期开始形成的。此外还有公元前506年伍子胥主持开凿的沟通吴楚、长达200多公里的古胥溪。今安徽芜湖至江苏高淳、溧阳、宜兴入太湖,再由吴江达上海的芜申航道,就是在古胥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有甚者,与江南运河直接或间接相通的,还有泰伯奔吴初期所开挖的伯渎港,相传为吴越争霸时期所开凿的西蠡河,公元前475年所开凿的望虞河,六朝时期所开凿的破冈渎、上容渎、萧梁河等,包括明代开凿的南京市域的胭脂河,都是很了不起的运河文化遗产。

在苏北地区,有吴邗沟复杂变迁的众多遗址、遗迹;有隋唐宋时期淮河南北的古汴河、龟山运河等古航道,泗州城、徐州三洪遗址等许多重要遗址;有通扬运河、串场河等有着两千年以上与邗沟相通历史的淮南运盐河道;有唐宋时期就被称为“漕渠”“官河”并与邗沟相衔接的淮北运盐河道;有里下河地区密集的自然航道系统与淮扬运河的纵横交织;有初为古泗水航道、后为黄河夺占、元明时期直至清康熙二十六年以前,作为大运河组成部分的淮安清口至徐州的“河漕”航道——故黄河,等等。

综上所述,江苏省的运河文化遗产绝不是孤单的一条线,而是铺陈的一张网,其中极具遗产价值的众多遗产点,则是这张网上的一个个结点与网坠。所以,对于江苏省来说,以境内的大运河为主线,进一步厘清运河文化遗产,从而更为系统地科学地保护好这笔丰厚得无与伦比又不可再生的运河文化遗产,其任务实更为迫切,也更为繁重。

二、重新界定江苏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范围、调整保护方略

目前,在江苏省13个设区市中,有8个设区市被国家层面认定有运河遗产和遗产保护任务。尚有南京、泰州、南通、盐城、连云港5个市因为不在京杭运河沿线,被排除在外。其实,历史上的运河航运,都以京城作为中心或起点与终点,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运河文化遗存多多,怎么能被轻率地排除在外呢?泰州、南通、盐城、连云港4市,作为通扬运河、串场河、淮北盐河、范公堤所串连的城市,作为“天下盐利淮为大”、两淮盐场密布、盐漕文化异常丰厚的城市,又怎么能被排除在外呢?这5个市境内的运河文化遗产,特别是十朝都会南京以及吴王刘濞所开通扬运河沿线的泰州、南通2市,即使不能列入国家层面的保护范围,然而适当扩大省级层面的运河遗产保护范围,并及时制定有所区别、切实可行的保护规划,对于“第一运河大省、第一运河遗产大省”的江苏省来说,依然是非常必要与迫在眉睫的。否则,这部分运河文化遗产将势必加速并无可挽回地日益消亡下去,总有人们徒生后悔的那一天。

三、实现遗产保护利用、生态修复、旅游发展的有机统一

江苏省境内的大运河沿岸,人文荟萃,蜚声中外,文物胜迹,不胜枚举。江苏大运河沿线城市绝大部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运河文化遗产、遗迹最多,品类最丰富、最齐全,保存多较完好。

江苏省境内的大运河,从南到北,贯穿太湖、阳澄湖、邵伯湖、高邮湖、宝应湖、射阳湖、白马湖、洪泽湖、骆马湖、微山湖等十多个著名的湖泊湿地,像一条金色的项链,串连起一串令人艳羡的生态明珠。这些湖泊湿地,水源丰富,水草丰茂,鱼蚌禽兽繁多,自然风光旖旎,不仅是运河沿线地区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的天然“神器”,也是涵养综合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的绝佳空间。

江苏境内的大运河,直接把以太湖为中心的吴文化、邗沟为纽带的淮扬文化、古泗水和中运河相接续的楚汉文化串联起来,既形成了苏南、苏中、苏北不同的文化区间,又体现了长期的文化融合。同时,大运河造就的这一长串运河明珠城市,集中了江苏省的多数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同时,也是江苏省旅游产业发展的主体所在。

因此,建议一定要把江苏省大运河遗产保护利用规划,与大运河沿线以湖泊河流为重点的生态保护修复、旅游产业发展,进行综合考虑,实现整体规划与分类规划的有机统一,无缝隙对接,增强其科学性,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建设效率与效益。

四、着力做好大运河非物质遗产的认定、发掘、传承工作

中国的大运河,不仅留下了异常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也留下了内涵深厚、外延广泛、品类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形成、传承与发展变化,与京杭大运河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连带关系,有着内生、发展和传承的必然联系。

江苏省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与大运河直接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大运河本体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非物质遗产,如大运河开凿与疏浚中的传统勘测度量技艺,运河构筑闸坝、加固堤防、堵决筑堤等方面的传统技艺,分水、引水、蓄水、泄水等传统设施营造技艺,等等。二是与大运河的原生性功用直接关联的非物质遗产,如漕运舟船的传统制造技艺,漕粮仓廒的传统营造与防潮、防蛀技艺,船舶过闸、盘坝技艺等等。三是由大运河沿岸生活所派生的人类口述遗产,如关于大运河的各类故事、传说,大运河船工号子、河工号子,由大运河助推传播的民歌、童谣等,由大运河产生的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以及一些重要的因大运河而形成的方言等。四是在大运河沿线地区形成或传承、发展的表演艺术,如戏曲艺术中的昆曲、京剧、梆子戏等,曲艺中的扬州评话、苏州评弹、打蛮船(淮海评书)等,音乐艺术中的古琴艺术、宗教音乐、十番锣鼓等,舞蹈艺术中的马灯舞、耍花船、滚灯等。五是由于大运河的交通助推、促进需求而产生或传承、发展的传统手工技艺技能,如苏州的金砖制作技艺、宋锦生产技艺、刺绣品制作技艺,扬州的玉器、漆器、雕版印刷技艺,宜兴的紫砂、无锡等泥人烧制技艺,苏州的碧螺春、花茶制作加工技艺,淮安、扬州的淮扬菜烹饪技艺,扬州“三把刀”,等等。六是率先在大运河沿线地区形成或传播、发展的中华传统武术、中华传统杂技,以及其他代表性的游艺项目。

目前,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共有30项,其中植根、起始或繁盛于江苏省大运河的,就占近50%,包括获批最早的昆曲、名气最大的京剧,以及影响最深远的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雕版印刷、古琴艺术、南京云锦、端午节信俗(苏州与秭归联合申报)等。

可以说,江苏省境内的大运河,不仅物质文化遗产最多最丰富,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数量最多、品质最高、种类最丰富。这些年来,江苏在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抢救、保护、传承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然而,不可否认,我们失去的、包括1949年后失去的依然很多。例如,淮安清口区域的堤工技术、堵决技术、盘坝技术、过闸技术、漕粮防潮防蛀技艺、运河船工号子、清江浦专供宫廷的绢花生产技艺、部分淮扬菜肴烹饪技艺等等。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历史责任感,深入基层,走街串巷,查找线索,认证项目,物色传人,并采取一事一策的灵活举措,抓紧搞好抢救与传承工作。

五、加强对省内运河历史文化全面深入的研究与价值认定

要切实抓紧、认真搞好江苏省大运河历史文化研究的科研规划。要明确科研方向、思路、重点、难点、关键节点,形成多学科、多方向、多领域的科研规划项目,确定各子项的科研目标,细化总体与各子项的科研要求,组织与整合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与社会上的科研力量,实施联合攻关,最终形成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全面、系统、深入的运河文化科研成果总汇,从而为江苏省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提供充分的历史依据与坚强的理论支撑,实现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永续利用的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使之成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一个新抓手,成为江苏省一张响亮的新名片。

大运河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传承和永续利用大运河遗产,是保护中华传统文化、增强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华夏子孙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在担负这种传承和保护责任的同时,我们也会得到精神、物质和文化等多层面的收获,不仅会使民众的生活更加愉悦、更加方便、更具韵味,更加丰富多彩和充满活力,也会使我们江苏省更有“文化”!

(作者:荀德麟)

( 来源:江苏地情网 《江苏地方志》2019年第1期)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