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简体|ENGLISH
《上海地名志》能让你成为“活地图”

如何成为“活地图”? 

《上海地名志》是上海地区第一本全面系统记载各类地名的资料专著。全书130万字,地图51幅,收录地名11000多条。它是上海地名业务部门、高等学校、科研单位通力协作的丰硕成果。199812月出版以后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认为是一部学术价值较高、实际用途较大的专志。 

  

历史地理研究的丰硕成果 

《上海地名志》上溯先秦,下迄1995年,跨度达2000多年,涉及自然地理实体、行政区域、聚落及人文景观等地名。这些地名的形成、含义、沿革、变迁,前人曾做过许多考证和研究工作。《上海地名志》充分汲取了前人的科学论断,舍弃讹传、附会、失实之言,力求符合历史。如上海简称“申”的由来,是出之旧志书春申君开凿黄浦江之说,传说目前还常见于报刊。根据现代历史地理、史志学者研究,从上海地区成陆过程、聚落形成、政区设置等分析,多数认为上说并不可靠。但是社会流传已久,不可不记,因此《上海地名志》用“附会”二字,指出上说的性质。 

  

历史聚落“沪渎垒”的地理位置,由于旧志记载各异,学术界也有争议,《上海地名志》取其史料根据较充分“约位于今青浦县旧青浦西”的一说,在另一说“芦子城”词条中,说明“宋《绍熙云间志》误以为即沪渎垒的俗称”。将二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聚落区分清楚。 

  

在人文景观、居民点地名方面,也根据较可靠的考证,纠正一般的讹传,如上海著名的静安寺、龙华寺建造年代,社会上流传建于三国孙吴赤乌十年(247年),实际上当时佛教刚传入建业(今南京市),上海一带还是海滩,不可能建寺庙。而静安寺建于吴越宝正元年(926年),龙华寺建于吴越钱俶(948978年)年间,宋代就有明确记载,两者要相差700年左右。浦东钦赐仰殿的建造年代也有类似情况。上海镇建于何时?旧志中有各种说法,《上海地名志》采用考据较充分的建于南宋绍熙四年至咸淳三年(11931267年)间的一说。 

  

民国时期拍摄的龙华寺宝塔及周边街景 

  

有些问题旧志中有不同记载,但都缺乏充分的论证,则采了诸说并存,留待后人研究。如上海之得名,史载主要有三说,一说因聚落傍上海浦,因浦得名,二说“因地居海之上洋”,三说海外商舶在此登岸,故名。又如奉贤的得名,有孔子的弟子子游曾来此,取奉先贤之意和因河流奉贤泾得名的二种说法。 

  

上海地区最早的地名,一向认为是秦代设置的海盐县县治,在今金山区甸山附近,约在公元一世纪初,沦入柘湖,遂移至今浙江平湖县境。根据近代学者研究,《汉书·地理志》记载吴王阖闾所筑的南武城,故址在今闵行区纪王镇西南的乌城巷村附近。因此,将上海地区有文献记载的地名,从秦代推到春秋时代,上溯约300年。 

  

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 

  

地名是历史的化石。上海从滨海聚落发展到国际性的大都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名中,都可找到梗概。《上海地名志》卷首配置80多页地图,其中有新编上海开埠前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的《上海县城厢》图,还有同治九年(1870年)的《上海县城厢》图,相距56年,街弄已有很大发展。 

  

《同治上海县志》卷首地图 

  

1843年上海开埠后,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民国3年(1914年)《上海租界》图,绘示了租界历次扩充的时间、范围以及主要道路。对照1996年的《上海市区道路》图和11个市区图,近一个世纪上海城市的发展变化,跃然纸上。如欲更详细地研究上海城市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化,可以根据《上海地名志》志文中的市区居民点、道路、铁路、桥梁、码头以及经济文化类等地名资料,按照建成年代、展绘若干幅城市发展阶段地图,一定是很有价值的。 

  

社会文化的翔实记载 

  

一个地区的发展都离不开当时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特征以及社会道德影响。这些时代的烙印都会在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地名中显示出来,沉淀着色彩斑斓的社会文化。上海地区古代人烟稀少,宋元以来,历代都有大量移民,以姓氏和水乡地理特征组合的地名,在聚落名称中到处可见,如周浦、金桥、朱家角、陆家嘴等。 

  

民国七年(1918年)上海地图(局部)中可见大量以姓氏冠首的地名 

  

明代以后手工业、商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闵行、莘庄、罗店等一批地名,成为农时商品经济活跃的标志。在城镇街巷地名中,除冠以姓氏的顾家弄、金家巷……等外,更多的依附于庙宇、学堂、县衙、花园、城门、兵营、仓禀、会馆……等人文景观,出现了如海潮寺街、半径园弄、旧仓街、会馆街……等地名,反映出城镇为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的特征。 

  

20世纪30年代后期拍摄的苏州河南岸江西路周边。图中可见英商自来水厂水塔,背景中海关大楼、沙逊大厦、中国银行大楼清晰可辨。这是上海租界最早发展起来的地区 

  

  

20世纪40年代,四川路北望四川路桥和邮政大楼。四川路是租界内首批命名的道路 

  

上海开埠初期租界内的路名,还是沿用人文景观命名,如花园弄、北门街等。1865年英租界当局首次将界内纵横各13条道路,改用中国各省市地名命名,这种命名道路的方法,却对上海地名发生深远的影响,沿用了一百多年,而成为上海市区路名的主要特色。20世纪90年代以后,浦东新建的大批干道及开发区内的路名,又具有新的意境和时代性。此外,从上海开埠初期兴建的一批旧式里弄名称,至1920年以后建造的新式里弄名称,上海解放后兴建的工人新村名称,直至近10多年大量出现的商品住宅名称,无论是专名还是通名都发生不少变化,很清晰地反映出不同时期社会文化的特征。 

  

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 

  

1843年后上海被帝国列强辟为租界,到1949年上海解放,前后达一个多世纪,其间政权几经更迭,市区的许多路名也发生几次更名,从路名的变化中,能反映出旧中国一段受屈辱的历史,可成为今天对后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1865年英租界当局为何选用中国沿海、沿长江各城市名称来更名界内第一批路名,这是事出有因。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和中国订立了一系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1842年中英订立《南京条约》实行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1858年中英订立《天津条约》增设镇江、汉口、牛庄、登州等通商口岸。1860年中英订立《北京条约》。1861年订立开辟九江、营口(牛庄)等英租界约章。1863年在烟台(芝罘)开辟法租界……等等。今天当我们游览车水马龙的南京路、北京路、福州路以及黄浦区内其它道路时,不应忘记当初路名命名的时代背景。 

  

此外,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公共租界、法租界曾先后用外国的国王、公使、领事、董事、神父、军人、商人、作家、高级职员……等的人名和地名命名过200多条道路,如爱多亚路、霞飞路、金神父路……等,充分反映出殖民地色彩,直至1943年才全部进行更名。《上海地名志》以第一手的资料,记述了这一段历史。 

  

1946年,航拍的淮海(中)路及周边区域。淮海路1915年—1943年期间曾经以法国元帅霞飞(Joffre)的姓氏命名,《上海地名志》中有该路的详细沿革 

  

  

1943年日本堂书店刊发的“最新大上海地图”(局部)。其中可看到现今五角场地区很多路名已被篡改,这也是日军侵华的罪证 

  

1937年日军侵占上海后曾将江湾五角场一带以“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作首字的的路名规划,改成“中、日、协、同、建、立、新、东、亚”,宣传其霸占东亚的野心。今天历史已翻开了新的一页,但是,帝国主义侵占上海的历史永远不能忘却。 

  

了解上海的入门捷径 

  

地名是具有范围,方位的地理实体专用名称,包括自然地理实体、人文地理实体和起地名作用的经济、文化类名称,复盖面很广,几乎包含整个区域的有形地物。《上海地名志》从全市53000多个地名中,选取11300多个主要地名作记述,包括山、河、湖、岛、市、区、县、乡、镇、街道、居民点、区片、道路、公路、铁路、大型桥梁、工业区、农场、主要企事业单位、公园、名胜古迹,纪念地等。 

  

每个地名记述的要素分成内涵和外延两部分,内涵包括地名的字形、发音,词义、位置、形态、类别、沿革等。外延包括地名指称实体的成因、功能、景观等。有人将《上海地名志》喻为上海小百科全书,虽有过之,但是,全面介绍上海基本面貌的资料书,却也为数不多。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的今天,有一本介绍上海地名概况的工具书,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是负责组织全市编纂区志、县志、专业志的领导部门,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购买了卅本《上海地名志》,用于和各省、市同行交流。他们认为在《上海通志》尚未出版的情况下,《上海地名志》是涵盖全市信息较全的一本专业志。 

  

指点迷津的良师益友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近十年来,上海城乡面貌变化很快,许多来上海的国内外游客,发出“当惊世界殊”的叹赏。据统计资料,19891996年上海市建成南浦大桥,内环线等重大工程项目162个,总投资1300亿元。19911995年上海市地名办公室共命名、更名各类地名1962个,其中绝大多数是新命名的。这样巨大的变化,即是生活在上海的人,也有旧貌换新颜的感慨,老上海出门迷了路,这不是个别现象。旅游事业的发展,国内外游客到上海寻根、怀旧、查询历史上的老地名,是经常发生的事。 

  

  

1946国光新地社出版的上海市地图(局部),其中附有黄浦区地名检查表,新旧地名对照一目了然。其中很多现今已湮灭,在《上海地名志》上还可以寻到线索 

  

《上海地名志》记述了全市近2000条主要路名的沿革及8000多条里、坊、弄名称及所在地(包括1949年后湮没的)。在附录中编纂了迄今内容最为完整的“市区旧今路名对照表”,共收录旧路名1527条,其中旧路名的使用年代是第一次公布,这需要做大量细致的考证工作。今路名的沿革中,记有不同时期的旧路名,也即发挥了“今旧路名对照表”的作用。 

  

业务管理的基础资料 

  

地名是人们交往和活动的地域标识。在现代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名使用的频率大大提高,对地名的正确性要求更高。正确地使用地名,或者说使用正确的地名,就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有序管理,其中包含了经济效益。近10多年来本市地名部门,化了大量精力,组织全市地名调查、清理、整顿地名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做到地名规范化、标准化,提供社会各方面使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20世纪70年代的福州路西望 

  

20世纪80年代的西藏中路北望 

《上海地名志》集中反映了地名管理的成果,将为城乡建设、地政管理、经济活动、文化教育、外事旅游、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公安户籍,地图测绘等各项工作,提供历史和现实的地名资料,也为各企事业单位提供一部用途广泛的地名工具书,为各项业务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收藏馈赠的珍贵文献 

  

《上海地名志》是上海地区第一部记述各类地名的大型资料性著作。许多资料是第一次公开披露,有些资料一般读者较少接触。许多人知道松江有座佘山,却不知在长江口外,崇明岛以东37公里处还有一座也叫佘山,面积只有0.1平方公里的小岛,它还是国家领海基线中的一个重要基点。《上海地名志》刊出二座佘山的照片,以资比照。 

  

清末年间拍摄的佘山岛及灯塔旧影 

  

地名图中的《上海市海域地名》《上海市区历史河流》等,都是公开资料中少见的。弥足珍贵的是一批历史地名图,较完整地表现自古到今的上海政区,自然地理、交通、聚落等多方面内容。大家知道,古代地图绘制,比较粗糙,多为写景示意或画方计里,可靠性较差。要将古代的政区界域,河流及海岸线的变化、古地名的位置,较精确地绘示在现代地图上,是件很困难的事。 

  

《上海地名志》的一批历史地名图,集中了许多历史地理专家们的研究成果,地图上每一点、线、面的确定,都要经过详细考证。因此,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也是本市首次公开发行的历史地图。在附录中公布了自1943年~1995年半个多世纪以来各时期政府颁布的地名命名、更名文件等,都具有较高的收藏存史价值。《上海地名志》出版后,已有不少单位成批购买,当作馈赠客户颇具文化品位的高尚礼品,受到欢迎。也得到一些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上海在发展,地名在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上海地名志》将在建设上海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的宏伟目标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本文作者:陈征琳,《上海地名志》主编 

单位:上海测绘院 

本文原刊于《上海地方志》1999年第四期 

原文标题 | 论《上海地名志》的价值与作用 |  略有删改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来源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