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简体|ENGLISH
高考结束后做什么?来看看古人的玩法

在栀子花开的时节,在知了声声呐喊中,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高中毕业季。几家欢喜几家愁,面对理想、面对现实,每个人都会走上不同的道路。是上下求索的不断坚持、是独在异乡的孤独前行、还是初入社会的青涩懵懂………

高考放榜,牵动每一个国人的神经,毕业季的来临,勾起每一个人对青春的缅怀。如果回到古代,他们是如何参加考试?是否也有毕业季呢?古人在科考放榜后,又会去做什么呢?

科举是什么?

科举,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科举萌发于南北朝,创建于隋朝(对于科举的开创,史学历来有争议,一说开创于唐朝),鼎盛于明清,废止于清朝末期,延续约1300年。

从江苏尤其是苏南地区走出的名家学者,大师巨匠不胜枚举。自隋大业三年(607)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止科举约1300年间,全省共出状元112(其中武状元19),约占全国641名状元的17.47%,为全国最多的省份。今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范围内是全国进士最多的区域之一,不完全统计为6168人,约占全国大约10万进士的6.61%。如民国时期的吴县有进士1620人,武进县有进士1495人,是全国进士数量最多的两个县。同时,还出现“五子登科”、“父子及第”的名门望族。《江苏省志人物志》

1888年南京的江南贡院,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

我们熟知的“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科举中殿试的开始。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最著名的武状元是郭子仪。

明朝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每三年一次,又叫乡闱,考试场所称贡院,由于考期在秋季八月,又称秋闱。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如唐寅乡试第一,称唐解元。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应试者为贡士。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宋代科举考试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清代共举行112次会试及殿试,江苏省共考中进士2920人,排全国第一位,占全国考中进士总人数(26747)10.92%。(《江苏省志人事管理志》)

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清政府又谕令设立学部,作为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自此教育行政才从礼部中独立出来。从此,在我国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正式废除。

金榜题名后做什么?

古代科举考试的结果主要通过“放榜”的形式公布,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在古代,放榜日可谓是读书人的重要节日,唐人黄滔曾作《放榜日》一诗赞曰:“吾唐取士最堪夸,仙榜标名出曙霞。白马嘶风三十辔,朱门秉烛一千家。”

科举放榜

在今天,如果问一个高考生,考完后想去做什么,恐怕会得到最言简意赅的一个字:玩!唐代新科进士及第后,也是这么想的。

游街赏花。游街是进士揭榜之后,由官府组织的第一项重大活动。新进士沐浴更衣,骑高头大马,胸带红花,游街示喜。同榜进士还会推举两位年纪最轻的当“探花使”,让他们进入全长安的著名园林去采摘名花,亦称“探花郎”。在这一天,长安城中所有的公私花园都会向这二位探花使开放。唐代孟郊在《登科后》写到:“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时已经46岁了,虽然当不上“探花郎”,恐怕也兴致勃勃“放荡”了一番,跟着“探花郎”走遍全城去采花。

金榜题名,走马观花

雁塔题名。雁塔题名的风俗大体起源于唐代宗时期。传说代宗大历年间的进士韦肇(另一说始于张莒),在金榜题名后,偶然在大雁塔下题写了自己的名字,引起后进者纷纷效仿,于是新进士雁塔提名就演变成一种风俗。从唐朝到明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大雁塔的石碑上,成为新进士甚至是读书人心中最骄傲的事,被称为“天地间第一等人第一等事”。在雁塔题名的人当中,最出名的要算是白居易了,他27岁一举中第,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

西安大雁塔

曲江宴饮。又称林宴,即召宴,历朝召宴的地点不尽相同,唐代称曲江宴饮。曲江在长安城东南,平湖曲岸,绿树环合,两岸的宫殿园林鳞次栉比,是当年长安的游览胜地。“曲江宴”就设在岸边的杏园内,因此也被称为“杏园宴”,又因为正是杏花怒放之时,所以红杏又被称为“及第花”。每年春季二月为科举放榜之时,及第者便在曲江池旁参加宴会。长安城的达官贵人会带上儿女家眷一同参加,一来让儿女以进士为榜样,二来结识未来的新同僚,再者也为自家儿女挑选如意郎君创造机会。以后逐渐演变为诗人们吟诵诗作的“诗会”,按照古人“曲水流殇”的习俗,置酒杯于流水中,流至谁前则罚谁饮酒作诗,由众人对诗进行评比,称为“曲江流饮”。

曲江流饮

此外还有聚集在月登阁“打马球”,新科进士们跨马执杖,“驰骋击拂,风驰电逝”,观者如山。以此可窥见唐代文士的气质风采及当时的社会风尚。

及至清朝,出现了“科举四宴”——鹿鸣宴、琼林宴、鹰扬宴和会武宴。鹿鸣宴是为新科举子而设的宴会,因宴会上要唱《诗经》中的“鹿鸣”诗,故有其名。琼林宴是古时为新科进士而设的宴会,起始于宋代。殿试后由皇帝宣布登科进士的名次,并赐宴庆贺。由于赐宴都是在著名的琼林苑举行,故该宴有“琼林宴”之称。鹰扬宴、会武宴都是武科宴。武乡试放榜后,考官和考中武举者要共同参宴庆贺,其宴就叫“鹰扬宴”。武科殿试放榜后都要在兵部为武科新进士举行宴会,以示庆贺,名曰“会武宴”。清梁章钜《浪迹丛谈·武生武举》云:“文称鹿鸣宴,武称鹰扬宴,人皆知之;文进士称恩荣宴,而武进士称会武宴,则罕有知者。”

清代鹿鸣宴

当然放榜后还有更多“名落孙山”者,相比少部分“金榜题名”者的无限风光,这些所谓“失败者”或许在独自品尝苦涩和懊恼。但这些人中不乏佼佼者,是金子总会发出璀璨的光芒,科举或者说高考的独木桥,都不应成为人生的唯一路径。“诗仙”李白终生不应科举;“诗鬼”李贺放弃应考;“诗圣”杜甫两次科举均失败;孟浩然半生苦学考科举却未曾如愿;“僧敲月下门”的贾岛“推敲”不开科举之门……所以,一条路走不通,那就选择更适合自己的道路,坚定的走下去,开始很难,但终会绽放。

(来源: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