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简体|ENGLISH
送别需要仪式感,寻找天下伤心处“劳劳亭”

 

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唐诗则是诗歌中的诗歌。在唐诗中频频出现的南京劳劳亭,是中国最著名的送别处之一,曾寄托了多少古人的感怀与离愁,留下了无数经典诗句。那么,这座历史坐标如今又在南京何处呢?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唐诗是向导,能将当代人带到长安、广陵、金陵、白帝城,带上黄山、庐山、终南山,带入春晓、斜阳、塞下,带你去夜泊、怀古、长相思。在浩如烟海的唐诗诗篇中,也能见到古都金陵的身影,唐诗三百首中,和南京直接相关的有10 首,仅次于长安。南京很多地名和名胜频频出现在唐诗中,如秦淮河、台城、乌衣巷、凤凰台、长干里、劳劳亭等。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别亭”,是李白《劳劳亭》中的诗句。古代城郭外的大路边都建有亭子,供人惜别和休息,相隔5 里修一座亭,称为短亭;相隔10 里修一座亭,称为长亭。劳劳亭就是南京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送别之亭。金陵劳劳亭算得上是唐诗中的“明星”,它是古代被诗人写得最多的亭子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唐代李白、皎然,宋代苏泂、胡仲弓、马之纯、杨备,明代黄哲、张羽、皇甫涍、柳应芳、汤珍、费元禄、张献翼,清代郑板桥、王友亮等诗人,都有和劳劳亭有关的诗篇流传。其中最为知名的,当数李白的《劳劳亭》和《劳劳亭歌》。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的《劳劳亭》将春风人格化,真切写出自己对朋友的深情厚谊,李白为了强调离别的痛苦,联系了折柳送别的习俗,故意写出春风不让柳条发青,希望送别之事不要频繁上演;另一首古诗“劳劳亭畔柳苍苍,万缕千丝拂地长。阅尽人间离别苦,一生都为送人忙”,角度新颖,通过写劳劳亭边的柳树阅尽人们的离别之苦,寄托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 

“柳”谐音“留”,柳枝生命力顽强,随地可活。“折柳”寓含“惜别怀远”之意,也有期盼友人到异地后能随遇而安的愿望。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送别的民俗。绝大部分的离别诗都会写到“柳”。比如,家喻户晓的离别诗《送元二使安西》中,就特别强调“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诗人王维劝即将远行的友人再喝一杯酒,因为西出阳关再无故人。 

今天地图上,劳劳亭在哪 

千年之后,作为建筑实体的南京劳劳亭早已消逝在历史深处。通过古诗文,大概能了解劳劳亭可能的模样:这是一座不大的亭子,建在南京城外南郊的高山上,不远处就是通往远方的官道。劳劳亭内可摆放桌几,放置饯行的酒杯。亭外种满了柳树,柳枝在风中飘荡。 

“劳劳亭”的“劳劳”二字是什么意思?古汉语中,“劳”通“辽”,“劳劳”是“广阔辽远”的意思。从这个名字可推断,“劳劳亭”肯定建在一个“站得高、望得远”的地方。关于劳劳亭的位置,目前无法通过考古发掘来定位,只能根据史料来推断“劳劳亭”的位置。《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正德江宁县志》《万历应天府志》《康熙江南通志》认为在“劳劳山上”;《至大金陵新志》《舆地志》《嘉庆新修江宁府志》《景定建康志》等认为劳劳亭在“新亭垒上”或“新亭陇上”。其实,“劳劳亭”建在“新亭垒上”或“新亭陇上”之说,与建在劳劳山上并不矛盾,因为劳劳山、新亭垒(陇)本就一脉相承,只不过“新亭垒上”之说笼统一些,建在“劳劳山”之说精确一点。 

此外,宋代《景定建康志》载:“劳劳亭在城南十五里,为古送别之所,吴置。”史料透露劳劳亭在“城南十五里”。清代史料中也多次提到劳劳亭“在江宁县治西南八里”。清代江宁县县衙在今南京城南长乐路一带。这些为推理劳劳亭的位置提供线索。有趣的是,劳劳亭虽然在宋代时就已经废弃,但到了清代,又有人在原址上建驿亭,依然是官员们迎送的场所。 

为了确认劳劳亭的位置,结合史料、清末和民国的地图进行考察,初步认为,历史上的劳劳亭位于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的贾家东村境内,建在劳劳山中部陇上,与新亭陇相接,此处视线通透,西南为三山、西面为长江,是古代送别友人的佳处。沧海桑田,当年的劳劳山已经发生很大的变迁,如今这里附近是一个名为“琥珀森林”的住宅小区。 

重建劳劳亭,留住唐诗中的意境 

和“劳劳亭”一起消失的,还有“折柳送别”的风雅传统。在被碎片化的生活挤压之后,习惯了高速度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只能从唐诗中回味古人曾有的动人瞬间。古人有专门的送别场所,有动人的送别场景,但在现代的生活中,我们还写诗折柳送别吗?恐怕是没有了。互联网时代的离别,没有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愁,友人离开一座城市,也不用“长亭”“短亭”的郊外相送,登上高铁、飞机,随时可以离去,想念了,一两个小时就能飞过来。于是,我们不再珍视生命中的离别时刻,甚至不再懂得告别的意义。 

人生无非是相见和告别,但现代人告别,发个信息或一声拜拜就轻松走人,没有了踮脚眺望,没有了极目远送,没有了无语凝噎,更没有了“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其实告别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对生命的怜惜、对爱的珍惜、对时光流逝的痛楚,它背后蕴藏的是中国人的审美、伦理和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希望现代人不妨脚步放慢一些,多去体会人类复杂而又温暖的感情,包括离愁。 

劳劳亭是在中国文学史上意义特殊的送别地,对今天可以日行万里的人们来说,它的价值不再仅仅是送别,还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告别仪式,是对一份情感的珍重。重建劳劳亭,或者在原地设置标志碑,可以留住唐诗中那些惜别的离情别意和美好意境。 

 

(作者:于锋,资深媒体人,南京地方志学会理事。长期研究南京城市历史,曾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江苏新闻奖等奖项。)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