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简体|ENGLISH
古镇义桥

义桥古镇位于浦阳江、富春江、钱塘江交汇处东侧。一条由北而南的直街沿着西江塘,紧依浦阳江,长约里许。分为上埠和下埠,上、下埠之间为中街。中街是外江与里河之间往来的主要道路,还有抬树弄、拖竹弄、拕货弄、石灰弄、鸡鹅市弄、马弄等弄巷向直街两旁伸展。有人说这古镇的街巷形如螃蟹,那向外伸展的弄巷犹似一只只蟹脚。

在古镇的里河上,有座单孔拱桥,如一弯新月,与河中的倒影相映,又似一轮满满的圆月。桥额为“义桥”,但镇上的人却称其为洞桥。桥上有联云:

爽气挹优罗,两点青山江上耸;

源头来湘泗,半规新月水中悬。

这洞桥已于1985年拆除,后改建为公路桥了。里河之北有条小溪,小溪之西有座优罗环山,又名虎爪山。这山虽不高,却踞峙江滨,峰顶耸峙。山上有罗峰寺。传说古时溪东有个秀才自幼丧父,孤儿寡母生活贫困。罗峰寺有个和尚,经常赤脚涉水过溪去接济母子俩。后来秀才中举做了官,为念和尚恩德,特在小溪上建桥一座,题名“义桥”。镇以桥名,故称义桥镇。20世纪60年代初,我曾去小溪上寻找那“义桥”,那桥却早已不见踪影了。我想那洞桥,是否就是小溪上那座“义桥”隳废后,后人易址重建在里河上的“义桥”。 

“三江胜境,渔浦义桥”。说到义桥,人们自然就会想起渔浦。因为渔浦犹似义桥的前身。

古代渔浦与钱塘江、西城湖(湘湖)相连,一片汪洋。后西城湖逐渐湮废成陆,渔浦形成潟湖。南北朝时,渔浦缩小到今义桥镇虎爪山到龙马山、营盘山一带,称渔浦潭。当时渔浦湖边已形成村落,并成为濒江傍湖的渡口船埠,是商贾旅人往返两浙的中转要津,是沟通钱塘江和富春江的一个舟楫不绝的活水码头。至唐时,杭州城南的柳浦与钱江南岸的渔浦、西陵(西兴),形成了一个三角的水运枢纽,渔浦因此成为当时萧山境内的重要渡口,也是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之一。唐末,渔浦一带淤积严重,多处汀洲显现,航道不畅。五代吴越王钱镠注重水利,筑西江塘以稳定江道,渔浦才相对稳定。宋代,渔浦作为重要官渡,设专官监察,配备转运司船,后改为“渔浦寨”,形成固定街市,客运货流繁忙。后寨改为镇制,设使臣廨、税场。

明弘治十一年(1498),设渔浦巡检司。天顺年间(1457—1464),开凿碛堰山,疏新江,浦阳江下游由西小江入海改为与富春江、钱塘江交汇。由于三江之水交汇,潮水、洪水的冲击力很大,堤塘决口时有发生。成化年间(1465—1487),渔浦新桥及桥南的渔浦镇竟被冲垮而沉陷在浦阳江内,后只得在新堤之东,易地复建新的渔浦街。至此,渔浦逐渐失去了千百年来“活水码头”的功能。渔浦街如今只是义桥镇的一个自然村。

三江宝塔

明朝中叶以后,渔浦衰落,义桥逐渐兴起,各业兴旺,素称“三江明珠”。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钱江商轮公司轮船6艘,从杭州闸口经闻堰到义桥,开萧山境内客轮航行之始。民国时期(1912—1949),义桥至诸暨姚公埠,至富阳、桐庐,均有客轮往来。内河货运亦素来繁忙。因此商业繁盛,尤以木业、过塘业为最盛。

义桥外江内河,水路畅通,曾是竹木的主要集散地。衢县、龙游、遂昌、云和、庆元、开化、淳安、遂安、昌化等地的竹木,扎排沿钱塘江及其支流顺流而下至义桥,然后销往绍兴、宁波、舟山和杭州、上海及苏北各地。民国时期,镇上有鼎记、萃亨、萃昌泰、元泰、开源、永源、顺泰等竹木行。竹木业兴盛时,浦阳江中船只密密麻麻,上起乌龟山,下至虎爪山,长达四五里。江面上的竹木专埠起水,成排堆放在江滩上。

鼎记是义桥镇上最有名的木行,开设在上埠塘外航船埂附近,门面较大,内设栈房,并专设客房供山客(供货方)、水客(销货方)住宿。据《义桥镇志》记载,民国初期,由绍兴县东浦人陈鹤年为鼎记木行经理时,相传一次来了一位老和尚,每天在木行堆场上走走看看。陈鹤年让学徒热诚接待,并命学徒将和尚每天活动情况详细报告。和尚对一棵大香樟木头甚感兴趣,每天都要认真比画一番。最后,和尚提出要购买这樟树木头,经过与陈鹤年一番讨价还价后成交,并以最快速度将此樟木头与其他选好的木材用船装运到舟山普陀,后来普陀第一大殿的观音菩萨,即是用此樟树木头雕成。此笔业务成交后,鼎记木行名声大振,山客、水客纷至沓来,业务量成倍上升。 

太虚湖风光

洞桥外西河沿建有木业会馆。在镇上老年人的记忆中,会馆有楼房几十间,还有花园、戏台。用的全是上等木料、石材和砖瓦,由东阳师傅精心建造,是义桥当时最有名的建筑。据《义桥镇志》载,在会馆厅堂、戏台的立柱上撰有楹联:

丁丁歌小雅,知音同高山流水;

齐齐集群贤,游目有罗峰渔浦。

——韩拜旒撰

泗水北来,众流所汇;薰风南至,得气之先。

——韩第昌撰

登罗峰、临渔浦,与诸君倾盖言欢,乐山乐水皆适性;出森林、逢大匠,愿此后从绳则正,为为桷各因材。

——柳际春撰

航海梯山,门临冠盖;凌霄蔽日,材集栋梁。

——柳际春撰

抗日战争期间(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会馆遭日机轰炸。沦陷后,被日本侵略军蚕蚀殆尽,最后剩下空壳,被乡人逐一拆除。至解放时仅留下一个火烧地盘。

义桥镇前江后河,具舟楫之利。据民国22年(1933)《中国实业志》载:“金、衢、严货物运至宁绍,或宁、绍货物运至金、衢、严,都在此过塘。”过塘行应运而生,转运业务相当繁忙。民国初年(1912—1927),镇上有过塘行40家。过塘物资有浙盐赣米,宁绍的鱼鲞酒酱,金、衢、严的木材山货。过塘行大多为义桥韩姓经营。规模最大的当数韩大来行,其屋宇整齐、堆栈庞大。还有茂林、永源、瑞兴泰、鸿茂、玉兴、祥和、大兴、协成隆等,都是义桥韩姓所开。也有的过塘行股份转让,逐渐由外地人经营,如瑞兴泰在民国时主要由塘上孙的孙华炳经营。 

过塘行一般都有自己的业务经营范围和固定客户。如韩大来行主要转运大米,大兴行主要转运盐,瑞兴泰、协成隆主要转运杂货,元茂行主要转运土纸,鸿茂行主要转运牛、羊,同丰泰主要转运土布。为避免人货挤轧,以保安全,按货分埠起水,分弄过塘,故镇上有上埠、下埠和抬树弄、拖竹弄、拕货弄、鸡鹅市弄等地名。过塘的物资由码头工人搬运。他们每人身披垫肩,脚穿草鞋,干着背、抬、挑等笨重体力活,所得工钱不多,但要现拿,这叫做“柴杠两头尖,拔出就要钱”。故多数先由行家垫付。码头工人下工时,大都以垫肩裹米,手拿小菜回家,以维持一家生计。

义桥的竹木业、过塘业带动其他各业。民国时期,花布、粮食业盛极一时,镇上的华康、同裕、豫康、义惠亨花布行资本都在2万银元以上,所收土布销本省金华和江西、湖南。民国19年(1930),镇上有大来、万顺、大昌、李乾源等米行10家,大昌、大来、万顺兼营碾米。

抗日战争以前,南货业有10家。其中源春、升泰、公泰3家资本都在万元以上,设糕点、蜜饯及油烛工场。源春的水晶细沙、茯苓薄荷、香糕以及公泰的朝糕等四时宁式糕点,名闻远近,每天用米各需2石~3石。立夏与中元节供应糕点,日用米达25石。公泰、源春的南北干果品种齐全。公泰自制腌腊,其咸鲞深受农民欢迎。三和、源盛、鼎隆、元春、老广大、新广大等油烛店设烛场,批零兼营,业务常年不衰。棉百商店有义大、大丰、星星等。寅源五金商店,除经营五金、煤油、颜料外,在抗日战争前兼营肥田粉。酱园有李乾源、黄源泰等。药店有泉寿生、仁寿堂等4家,都自制丸散成药。钱庄有乾德裕、万成等4家。另外,尚有砖灰、毛猪、水果等业。全镇行店近300家。

(作者为杭州市萧山区地名学会会员) 

(来源:《杭州月志》2016年第10期)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