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简体|ENGLISH
成都民间戏曲的丰富程度真不是吹的!

晚清至民国,是成都民间戏曲发展的兴盛时期。 

本土戏剧,以川剧影响最大,其次是木偶戏、皮影戏和谐剧。川剧在清代已经形成,民国初年定型。特别是1912年“三庆会”成立后,“五腔合唱扬蜀籁,八班聚首舞一台”,川剧从此走上辉煌之路。“剧中圣人”康子林,“表情种子”周慕莲,创立“贾派”艺术的贾培之,开创“天派”唱腔的天籁,形成“浣派”唱腔的浣花仙,小生元老萧楷臣,正旦名角杨素兰,花脸泰斗周辅臣,须生周名超、尹华轩,名丑刘育三、唐广体及唐的再传弟子周企何,以及陈碧秀、阳友鹤、陈书舫……民国时期的成都川剧界群星辉耀、名伶辈出。 

成都木偶戏发端于唐朝,代代相承,至晚清民国已遍及成都城乡。川剧形成后成都木偶戏刻意模仿,戏目数量一度超过了川剧班,并有“传神阿堵”之美誉,尤以杖头木偶中的小木偶(又称精木偶)和布袋木偶中的被单戏最为有名。成都皮影戏于清代才在民间普及,俗成“成都皮灯影儿”,但它融会了各地皮影戏的优点,最为复杂且极具地方特色,号称“皮里春秋”,故清人周询有“灯影戏各省多有,然无如成都之精备者”的记载。20世纪40年代,成都地区出现了“一人独演、独演一人”的特殊剧种——谐剧。创始人是王永梭,民国时期他自编自演了《卖膏药》《扒手》《黄巡官》《赶汽车》等20多个谐剧,名满全川。王永梭还开创了谐剧的姊妹艺术“四川方言诗朗诵”,极富四川特色。 

成都民间曲艺至民国也得到了极大发展,曲种有近30种之多。说类曲种有评书、相书、方言相声、方言诗朗诵、莲花闹等;唱类曲种有清音、扬琴、车灯、花鼓等;兼说带唱的有竹琴、金钱板、荷叶、讲圣谕等;边舞边唱的有连箫、盘子等。 

四川评书俗称说书,是成都曲艺的一大曲种,民国时从艺者长期保持在100多人,影响最为广泛。其中钟晓帆、戴全如因分别善说人物内心世界和厮杀喊吼,被时人誉为成都评书业的文、武状元,弟子遍及川西、川北。钟晓帆的弟子张锡九誉满蓉城,被称为无人可敌的评书大王。 

民国时成都扬琴、竹琴、清音的从业者长期保持在200多人,曲目各有300段左右。扬琴又名四川琴书,艺人李联生技压曲坛,堪称一代巨匠;李德才后来居上,形成独具风格的扬琴“德派”唱腔。竹琴又名打呎嗙嗙、道情,艺人贾树三(贾瞎子)融会其他曲艺的优点,并改多人演唱形式为一人唱,成为誉满全川的“竹琴圣手”,时人赞之曰:“歌成锦里无双绝,听到人间第一声。”四川清音又叫唱琵琶、唱月琴,艺人李月秋、黄德君于20世纪40年代末脱颖而出,分别被听众誉为“成都周璇”和“清音皇后”。 

相书由口技发展演变而来,又称“隔壁戏”,演出时演员以一道布幔与观众隔开,一艺人在布幔内以口技模拟各种声音、扮演各种角色。民国时,曾炳昆的相书,与李德才的扬琴、贾树三的竹琴并称“蓉城三绝”。四川金钱板又称“打连三”、“三才板”,也很有特色,艺人杨永昌是金钱板“清派”风格的确立者,他的徒孙邹忠新少年成名,晚年获中国曲协授予的中国曲艺最高奖“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 

(来源:成都方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