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简体|ENGLISH
江苏省传统村落——问村

 

问村位于碧溪新区李袁村,区域内河流纵横,田畴平坦,人文历史悠久,是保存较完好的古村落。2020年4月,问村入选首批江苏省传统村落名单。

问村得名由来

据《重修常昭合志》记载,问村因宋康王南渡曾至此问路而得名。相传宋康王赵构为摆脱金之藩篱,于建炎四年(1130年)兼程南来,骑马策鞭至浒浦上岸,南行,至孟村,一河(宁塘)横隔,寻思间,忽现石桥浮起,康王鞭马过桥,立马而视,见一村宛如桃源村落,问“此村何名?”遂留“问村”村名。

问村亦名孟村,相传三国时有一孝子孟宗,字恭武,后改名仁,仕吴国,为盐池司马,后为吴令,官至司空。孟宗母亲年老病重之时,忽要吃竹笋。他到竹园里寻笋,时值冬天,笋还未出土,孟宗抱竹号哭,感天动地,笋忽迸出。孟宗欣喜异常,持笋归家,立即煮笋奉母,母亲的病竟痊愈。事传日广,就将孟宗哭竹之处,即孟母所居之村巷,称孟村。后该村人气日旺,逐渐形成集镇。

问村发展演变

问村,清末民初属浒浦乡。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全县改划为8个区,区以下百户以上村镇为乡。设问村乡,属第六区(吴市区)。抗战时期,属抗日民主政权江城区问村镇,民国三十年秋,问村乡属伪置第六区。抗战胜利后,属第六区(吴市区)。民国三十五年5月,全县扩并乡镇,问村乡与附近碧溪乡、白宕乡一起合并为白宕乡,属吴市区。民国三十七年5月,全县撤区并乡,白宕乡并入浒浦镇,问村属浒浦镇。

1950年3月复设问村乡,属浒浦区。1956年撤浒浦区,问村乡改属梅李区。1957年秋,撤区并乡,撤问村乡,并入浒浦镇。浒浦人民公社成立后,问村集镇境属四大队。1983年改称问村村,问村集镇即为村委会所在地。2004年8月31日,问村村与李袁村合并,设问村社区居委会。

问村集镇乃千年古镇,居民甚众,幅员甚广,因梅李至浒浦之宁塘(又称银塘)绕镇而过,浒浦塘又过域境,且常浒公路穿越其间,故成了旧时水陆交通便捷之地,来往行客云集,促成商贾纷纷置业开店,再加旧日玄帝庙庙会、摩诃庵佛事,正月十五龙灯会等更増添了商业繁荣之色彩。镇虽不大,商店之众,经营门类之多堪称集镇典型。

问村原有锦池鱼乐、荷塘消夏、高亭秋晴、后苑雪霁、金鸡晨曦、古墩夕照、御渡马迹、窑浜绿水、摩诃松姿、朱银古芚、海棠飘香、龙爪神梯、三步两桥、石人活佛、宁塘舟桥、后房鹰渔、樊厅春燕、古井翠冠十八景。如今仍可见泥马渡康王的石碑,留有马蹄印的御渡桥面等。

2004年始,问村集镇进行了改造整治,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街道路面、河道、驳岸、小区公园、居民住宅外墙屋面、自来水管乃至家用卫厕进行了整修改造和清理,对下水道和污水处理尤为突出。在问村牌楼门边还竖有问村十八景碑、泥马渡康王故事碑石,使古村镇更具古韵今风。

问村名人

季陵(1081~1135年),字延仲,出于鲁之公族,后移居浒浦问村,为问村季氏“南渡世家”之始祖。宋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三迁太学博士。靖康元年(1126年)任秘书郎。建炎元年(1127年)随高宗至扬州,任尚书右司员外郎。建炎二年,拜太常少卿。三年春,金人再南侵,力主抗金。同年六月,诏求直言,陵之对策为高宗所嘉纳。绍兴元年(1131年)授右文殿修撰,继任徽猷阁待制。绍兴三年,知广州、兼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五年卒,赠中大夫。著有《白云先生集》。

黄人(1866~1913)近代作家﹑批评家。原名振元、震元,后更名人昭,字羡涵,又字慕韩、慕庵,别号江左儒侠、野蛮、蛮、梦闇、梦庵、慕云。中年更名黄人,字摩西。1900年3月与黄谦斋、庞树松合办苏州历史上第一张报纸《独立报》。1901年受聘为东吴大学总教习,后入南社。博学多才,对文学史研究卓有成效。主编小说期刊《小说林》,所撰《小说林发刊词》《小说小话》,在晚清小说论著中较有名。善诗词,作品多见于《南社丛刊》中,著有中国最早的文学史著作《中国文学史》。黄人才华横溢,与当时苏州的李思慎、沈修、朱锡梁被文坛合称为“苏州四奇人”。

  (来源:常熟史志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