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简体|ENGLISH
一城一诗长江行之泰兴

泰兴位于长江下游北岸,几乎一半的面积都是由江中沙洲涨接而成。泰兴因此在古代被称为“襟江带海”之地,与长江有着不解之缘。境内又有如泰运河等河流彼此沟通,水系丰富。泰兴也因此获得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社会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尤其是港口经济,自古以来便为泰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早在明代,诗人朱昶便以一首《船港春潮》描绘了当时泰兴过船港的情景,并将此作为他吟咏“泰兴八景”组诗的第一首:

东风吹雨海扬波,一道溪回百折涡。

别岸桃花生锦水,征帆鹭影拂银河。

朝宗江汉空愁绝,过客乾坤无奈何。

却忆钱塘秋唤渡,素车白马倏来过。

这首诗标题中所称的“船港”,就是位于泰兴城西长江边的过船港。如泰运河由此入长江,也使之成为沟通江河的重要枢纽。时至今日,过船港依然是泰兴段长江岸线上的重要码头之一。而依托于过船港,更发展出因之而得名的过船镇,并成为历来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因此,朱昶将“船港春潮”作为“泰兴八景”之首,并专门作诗予以吟诵。而这首诗也为我们认识泰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依靠着长江这一黄金水道,泰兴在以水运为重要运输方式的古代获得了极大的交通便利,更因此获得了各种宝贵的资源。其中最主要的,便是人才。在历史上,泰兴因处于长江之畔而成为人口大迁徙的重要目的地。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次迁徙,可能就是明朝初年的“洪武赶散”。

所谓“洪武赶散”,就是年号为“洪武”的明太祖朱元璋将江南居民迁往苏北。明朝建立后,饱经战乱的苏北地区人口凋敝、田地荒芜、一片萧条。为了恢复元气,重振经济与文化,便从江南将大量居民迁往苏北。在这次自南向北的大移民中,泰兴与泰州、姜堰、兴化、江都、高邮、宝应等地成为主要的目的地。据不完全统计,上述七县在“洪武赶散”中接受的江南移民超过30万人。前面提及的朱昶,他生活的主要年代也为明朝洪武年间。在他所作的“泰兴八景”组诗的第六首《西江暮雨》中,描述了泰兴一带奔腾的江水以及作者因此所产生的思绪:“潮势东来疑卷雪,江流北去若奔雷。令人忆得潇湘夜,诗罢猿声入梦哀”。诗中所传递的情思,未尝不是当年这些江南移民内心的写照。

与江南相比,苏北地区当时相对地广人稀,生存空间较为充裕。同时,政府还曾出台政策,鼓励江南民众移居苏北。有一年,朱元璋便曾下令,如果江南民众前往苏北耕作,官府将提供农具,并免除3年赋役。因此,虽然有着对于故乡的依恋与不舍,但依然陆续有江南民众移民到泰兴一带,并持续约数百年。而经过长期的繁衍生息,这些移民在泰兴扎下根来,与当地环境彼此融合。江南吴语中的某些词汇融入泰兴方言中,使泰兴方言更趋多样化。泰兴的某些地名也带有江南移民的痕迹,如1997年之前隶属泰兴管辖的刁铺,清代时曾称迁善铺。这一名称在清代康熙、嘉庆、光绪年间的《泰兴县志》中均有记载。而“迁善”二字则成为江南移民期望获得美好生活的内心写照。这类江南元素的注入使泰兴兼具江南、江北文化特性,进一步丰富了自身的人文环境。

由于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相对发达,所以江南移民的到来也带动了泰兴的全方位发展。移民们从事渔、樵、盐、农等行业,使泰兴发展成长江之畔的一座重要城市。同时,移民们还带来了耕读传家、崇儒重教的风气,促进了泰兴文化、教育氛围的提升。例如黄桥镇的何氏一族,为明朝初年自常州迁徙而来,数百年来一直耕种劳作、饱读诗书,成为家风严谨的世家大族。仅明清两代,何家便出了4个进士、10个举人、30个贡生、300个秀才。而在此类大家族的带动下,泰兴成为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之地。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医学家杨百城、戏剧家丁西林、中国无线广播事业奠基人于润生、中国石油工业创始人严爽、传记文学家朱东润、水利专家郑肇经、合成核糖核酸研制主持人王德宝、作家陆文夫等都是泰兴人。不断涌现的英才进一步彰显了泰兴沟通长江南北、汇聚天下英才的特性,也使泰兴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泰兴先民们形成了不懈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它的引领下,泰兴民众也在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努力探索,形成了悠久的革命传统,使泰兴成为全国闻名的老区。

1924年冬到次年春,横巷一带108庄的农民自发起来反抗“猪子捐”,火烧地主庄园,这次著名的农民起义在泰兴历史上称为“火烧震东市”。这是泰兴民众较早开展的一次革命斗争。时至今日,反映这次斗争的民谣还在泰兴当地传唱。

而“火烧震东市”的斗争也进一步推动了泰兴当地的革命活动。在“火烧震东市”的鼓舞下,中国共产党于1926年秋在泰兴建立了支部,担当起领导泰兴革命的重任。1928年,中共泰兴县委书记沈毅为纪念“火烧震东市”3周年,带领4000多农民展开了分地主粮、烧地主房的斗争,并最终形成了震动大江南北的“五一”暴动。

1930年,党在泰兴的革命武装与南通、海门、如皋等地的革命武装一同组建了红14军。当年8月,红14军第1师率领泰兴东乡5万多农民发动黄桥暴动,有力促进了当地革命形势的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陈毅、粟裕率领的7000多新四军在黄桥击败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所部1万5千多人,取得了举世闻名的黄桥决战的胜利。这一胜利使新四军与八路军实现了会师,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成为泰兴革命斗争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页。陈毅元帅曾特地作诗赞颂这场著名战役:“十年征战几人回,又见同侪并马归。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而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黄桥镇的青壮年一齐上前线。镇上还架起60多个炉灶,为前线的新四军烘烤烧饼。同时,一首《黄桥烧饼歌》开始被广为传唱:“黄桥烧饼黄又黄,黄黄烧饼慰劳忙。烧饼要用热火烤,军队要靠百姓帮。新四军呀吃个饱,多打胜仗多缴枪”。这首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歌曲不但成为泰兴人民无私支援人民军队的见证,也使黄桥烧饼家喻户晓,成为泰兴一张亮丽的名片。

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有两战便发生于泰兴境内,为完善解放战争初期内线作战方针和原则提供了宝贵经验。新中国成立后,泰兴人民继续为革命事业作出卓越贡献。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泰兴籍革命烈士杨根思,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战斗英雄,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位特等功臣、特级战斗英雄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获得者。在军旅生涯中,历任新四军副班长、班长、副排长、排长,解放军副连长、连长等职,先后参加淮海战役等大小数十次战斗,擅长爆破,多次荣立战功。1950年11月29号,杨根思在朝鲜战场执行阻击敌军南逃任务时牺牲,时年28岁。2009年9月14号,杨根思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而他的不凡事迹也令泰兴的革命传统更加熠熠生辉,光耀神州大地。

据史料记载,泰兴故地当时属于扬州之域。此后,经历多次演变,于公元937年独立置县。此后,依靠着卓越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以及一代又一代的不懈探索,泰兴始终秉持着“厚德开泰、奋发图兴”的城市精神,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成为充满勃勃生机的一方热土。

泰兴处于长江三角洲的冲积平原,所以平原综合农业成为泰兴的基本产业。泰兴历史上便曾以盛产猪、油、酒而远近闻名。小麦、大麦、水稻、玉米、花生、大豆等主要农作物均有极高产量,生猪、水产品等多种经营的农产品也十分丰富。尤其值得一提的,泰兴还是举世公认的“银杏之乡”,这里的银杏栽培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且品质优良。泰兴银杏所产的白果普遍果大、壳薄、浆水足、味甘糯、营养丰富,药用食用均可。1999年,泰兴银杏被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指定为唯一无公害白果,享有永久冠名权。2003年4月,“泰兴白果”商标通过核心注册,成为全国唯一的白果证明商标。泰兴银杏因此驰名中外,形成了独特的“银杏文化”,为繁荣泰兴经济和提升泰兴文化品位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而在工业方面,泰兴的成就同样辉煌。泰兴工业从传统手工业起步,规模普遍较小,基础薄弱。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泰兴工业却迎来了三次发展的高潮。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40多年,泰兴工业形成了以市属企业为骨干,乡镇企业为生力军,村、组工业为补充的格局。一大批明星企业也见证了泰兴工业的辉煌。如泰兴减速机厂曾被江苏省委领导称为乡镇企业样板,从一个乡办小厂发展为驰名全国的优质企业。而泰兴啤酒厂、少女之春日化集团也曾分别以各自的代表产品“三泰啤酒”、“少女之春”系列化妆品而一度家喻户晓,并推动了泰兴轻工业的蓬勃发展。迈入新世纪后,泰兴工业经济在已有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机电、医药、化工三大支柱性产业,并诞生了以江苏泰隆减速机股份有限公司、济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新的明星企业。而建筑、小提琴制作等特色产业也发展势头良好。泰兴建筑业曾多次夺得中国工程质量最高荣誉“鲁班奖”和全国质量管理“金屋奖”。小提琴制作业则被评为江苏省“知名劳务品牌”。这进一步丰富了泰兴工业经济的内涵,并成功打响了泰兴的美誉度。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100强、中国最佳县级城市30强,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等荣誉称号相继花落泰兴。

江水滔滔、奔流无尽。泰兴这座与长江水乳交融的城市必将乘着新时代的东风,继续阔步向前。

  (来源: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