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简体|ENGLISH
衣被天下!江苏近代棉纺织工业简史

工业化是近代化首要指标,纺织业是传统经济向工业化转型的先导产业。江苏的纺织工业与中国近代化、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相始相终,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百余年前,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人口密集、传统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后发工业化国家,江苏企业家如何引进吸收西方的先进技术,建立起自己的民族工业体系,为推动中国近代工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江苏的近代纺织业发展历程,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料,对现代企业创新发展仍起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元朝初年,棉种由南方传入江苏地域,江苏的棉纺织业随之发生。自元贞年间(1295—1296)黄道婆将南方先进的手工纺织技术带回松江,松江棉纺织户迅速发展到1000多户,“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到明代,苏州、松江两府各县发展为全国的棉纺织中心,两府之间形成了153个从事棉布生产、销售的布业市镇,到清代中期发展到221个。苏松土布销售“近自杭、歙、清、济,远至蓟、辽、山、陕”,并出口南洋。有“衣被天下”、“名称四方”之誉。鸦片战争爆发前,手工棉纺织业已扩展到江苏的大部分地区。

一、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落(1840~1894)

鸦片战争爆发,江苏的棉纺织业开始衰落。《南京条约》签订后,纺织品进口税率平均由19.9%降至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降至5%以下,棉制品成为西方列强最主要的输入商品之一。外国廉价棉制品的涌入,江苏首当其冲,“民间之买洋布者,十室之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在松江、苏州两府及太仓等原棉纺织业发达地区,1845年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之—。……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1853年太平天国运动发展到江苏。清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筹措镇压经费,在江苏首先实行了厘金制度,在各地遍设局卡,征收厘税,更加限制了土布的销售和转运。江南连年战乱,原有的布业市镇遭到进一步破坏。

1884年印度棉纱进入通海地区,民间开始掺用织布。到90年代,上海织布局等数家纺织厂开工,江苏手织业使用机纱数量更巨,1892年由镇江进口洋纱达8.5万担。1895年南通,海门两地,每日可销洋纱20大包,已合1万纱锭的产量。在南通,江阴,常熟等地逐渐形成新的手织中心。仅南通—地,1893年即有手织机4000—5000张。手织业对机纱的需求增长酝酿着江苏机器棉纺织工业的发生。

二、机器棉纺织工业的发生(1895~1913)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朝野士大夫纷纷呼吁设厂自救。两江总督张之洞在1895—1896年间,先后授意无锡绅士、原上海织布局总办杨宗瀚,苏州绅士、原国子监祭酒陆润庠,镇江绅士、礼科给事中丁立瀛,南通绅士、翰林院修撰张謇,分别在籍自办或设立商务局官办纺织工厂,由此江苏最早几家纺织厂开始筹建。

1896年底杨宗瀚创办的无锡业勤纱厂建成开工,有纱锭10192枚,1897年陆润庠创办的苏州苏纶纱厂建成,有纱锭18200枚,1899年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建成,有纱锭20400枚。其中业勤,大生两厂开工后营业顺利,分别于1903和1904年增添了纱锭。1905年日俄战争后,纱布盈刊大增,除苏纶,业勤继续扩建外,先后又有常熟裕泰纱厂(1905年),太仓济泰纱厂(1996年),无锡振新纱厂(1906年),启东大生二厂(1907年)江阴利用纱厂(1908年)等厂建成。至此江苏己建成8家棉纱厂。1913年江苏共有锭纱工71428枚,占全国华资纱厂总锭数的35.4%。

江苏棉纺织工业在其初起阶段,深受进口棉纺织品的倾轧,1897年后又遇到在上海设立的外商纱厂的竞争,加上自身资本不足,负税息过重及生产管理上严重的封建性,最初的8家纱厂除大生连年获利外,均有亏损、改租、出租的经历。19世纪末手拉织机、脚踏织机传入江苏后,手工棉织工场开始兴起。1900年江苏第一家手工织布工场无锡亨吉利染织厂建立,有手拉机 180台。此后在全省各地先后出现过数百家手工织布工场和作坊,其中较著名的有无锡劝工染织厂、江阴华澄布厂、常州裕晋布厂、常熟勤德布厂等。

辛亥革命后,江苏省都督程德全在省内设立12家官办手工工场,其中数家即为织布工场,如苏州的第二工场、镇江的第三工场、常州的第九工场。据第二次农商统计,1913年江苏省共有手工织布工场45家,职工938人。手工染整工场也随之发展起来。1913年全省在农商部注册的染坊有17家职工455人。

三、棉纺织工业的曲折发展(1914~1936)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华商纱厂获得发展机会。1914年张謇担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时期,实行了一系列发展民族经济的政策,如对纺织,制铁企业实行股份保息,对全国土布一律免除厘税。江苏棉纺织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从1914年到1922年间,无锡新开设了广勤纱厂、豫康纱厂、庆丰纺织厂、申新三厂,常州新建成常州纱厂、大纶纱厂,广新纱厂,海门新建了大生三厂,南通新建了大生八厂、久安纱厂,崇明新建了大通纱厂。在通海地区,形成了拥有4个厂,资本983.9万元,纱锭160360枚的大生纺织企业集团,它是20年代初全国最大的华商纺织企业集团。到1922年底江苏共有开工纱厂18家,纱锭366428枚,职工67700人,年产纱211310件。

机器棉织业和机器印染业在这—时期产生。1915年大生一厂购进动力织布机100台,此后,大生三厂、申新三厂、庆丰纱厂创办时都附设了数百台动力织机。1922年底,以上4厂附设动力布机有1430台。全省最早的动力单织厂是常州大纶机器织布厂,1916年由蒋盘发创办,初有动力布机100台,手拉机180台。最早的机器印染厂是创办于1917年的常熟勤德布厂第三分厂。1922年无锡丽新染织厂投产,分织造、漂染、整理三部分,日漂染布500匹左右。

这—时期,工场织布业在土布免厘政策的推动下得到发展。民国最初10年内,无锡又新建了20家,苏州建成11家,常州建成10家左右,镇江、南通各有5家。江阴,常熟在 1919年时的手工工场各达50多家和30多家。

1922年后,由于日本在迅速扩大纺织资本,江苏棉纺织业出现了普遍的危机。市场日纱充斥,棉贵纱贱,华厂营业亏损。开工后历年盈利的大生一、二厂,1922年亏损70万两,此后大生各厂均负债累累,1925年前后大生一、二、三厂分别为债权人接管,八厂出租。申新三厂1923年亏损5.9万元,1924年亏损23.4万元,此外大纶,裕泰、苏纶等厂改组,常州、济泰等厂出租,大安,利民破产出卖,业勤、振新、广新等厂长期停工。各地单织工场同样遭到打击。1922年前后,无锡有14家关闭,常州、镇江,南通等地单织工场也全部关闭。在逆境之中,一些厂家致力于自身改革,如推行标准工作法,以学生制代替工头制,加强成本核算,调整产品结构,扩大中细支纱生产及棉织、染整能力。1925年后,申新三厂、丽新、庆丰、苏纶、大生等厂逐渐扭亏为盈。单织工场在20年代后期又有所恢复,少数厂家对原有的脚踏机进行改良,逐渐向动力化过渡。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抵制日货,江苏棉纺织企业营业出现转机,各厂纷纷进行设备扩充。1931年后,丽新增添纺部,成为纺织染全能厂,申新三厂增添了细支纱锭,苏纶增建了第二纺纱工场后又建成一个布厂,大生也购进了240台丰田织机。新建的纺织厂有崇明富安纺织厂、嘉定嘉丰纺织厂。到抗战前夕,江苏棉纺织业发展到历史最高水平,全省棉纺织厂共有23家,资本4156万元,纱锭384748枚,线锭20660枚,纱厂附设布机7288台,职工39911人,年产纱404826件,产布1722亿多平方码,其中纱锭数占全国华商纱厂总数的21.3%。印染业也有所发展、大成公司于1932年建成的大成二厂是—个专门印染厂,庆丰扩建的第二工场有完整的漂染部,1936年民丰也扩建了染部。另外在常州、无锡两地还新建了恒丰盛、九丰、美恒、维新4家小型染厂。单织业在常州无锡两地有很大发展,抗战前各有 10多家动力单织厂及众多的单织工场。1935年江苏省资本在千元以上的棉织厂(包括纱厂附设布厂)有102家,资本867.38万元,布机10595台,职工23232人。

四、棉纺织工业的动荡变迁(1937~1949)

全面抗战爆发,江苏棉纺织工业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无锡损毁设备占该地设备总数的 70%,无锡广勤、业勤、豫康纱厂,美恒,三新等布厂,常州大成二厂,通成纱厂,大东、华昌布厂及庆丰漂染部被炸全毁。另外申新、丽新、苏纶、大成一厂、大成三厂、民丰等纱厂及同新、利达等布厂也破坏严重。江苏各地沦陷之后,日寇又以占用、租用、统制、专买等手段掠夺各厂资产、原料和成品,所有纺织厂除停工外均被日寇军管或委任日商经营,江苏民族棉纺织工业迅速衰落。一些纺织资本家被迫将资本转移到上海办厂,如大成创办了安达纱厂,申新创办了合丰染织公司,丽新创办了昌兴纺织印染么司,庆手创办了保丰纱厂,另外还有益民、志盛恒、民华、久成、维新、美恒等染织厂迁沪。

日寇在1938—1942年分批发还了霸占的企业,但各厂机件,原料损失严重,原有的生产能力极度萎缩。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控制上海纱布不得外运,江苏市场一时纱布紧缺,从而刺激了棉纺织业有限的复苏。在沿江各县一时新建了几十家小型纱厂,大都只有2000锭左右。1942年10月伪棉花统制会成立,垄断原棉购销,对各厂实行配给,棉纺织生产又受到限制。江南各地的单织企业在厚利的刺激下畸形发展,到抗战胜利时,无锡复工和新建的纺织厂有95家,常州、苏州各有50家左右。在苏北新四军根据地,曾创办过大华棉织厂和淮北纱厂,两厂均为手工工场。

抗战胜利后,市场对纱布的需求激增,同时外棉大量输入,棉纺织业利润丰厚,各纺织企业纷纷恢复、扩充。申新三厂在1947年增建了第二工场后,成为拥有近10万纱锭的江苏省最大纺织厂,大成公司重建了二厂 (印染厂)和三厂(纺织厂),最终形成大成纺织集团,苏纶也重建了第一纺纱工场,增建了染部,大生、丽新、庆丰、民丰等厂也都进行了恢复和扩充。新建的纺织厂,无锡有新毅、天元,苏州有泰利、永明、大业、源康、勤业,常州有大明,常熟有永丰、泰山,江阴有华康,南通有兴农,丹阳有丹阳纱厂等。到1947年,江苏共有纱厂63家,开工纱锭593131枚、线锭30464枚,附设布机 6261台,职工3.5万人,设备数己恢复到战前水平。

1946年8月,国民政府纺织事业管理委员会(后改组为纺织事业调节委员会、全国花纱布管理委员会)开始办理棉纱联合配售,配售范围仅限于上海各染织厂,江苏省单织企业原料紧缺。于是苏、锡、常、澄、虞五县成立了五县染织业同业公会联谊会,向纺管会要求配给棉纱。1947年6月获得同意,但配售量仅占各县需求量的3%— 20%,各厂生产受到影响。1947年12月全国花纱布管理委员会对花纱布实行全面管制,江苏各棉纺织厂所需棉、纱原料均以代纺、代织形式向纱管会申请核配,生产受到极大限制。1947年与1936年相比,虽设备数量相当,但年产纱量为209615件,只占1936年产量的一半。

到1949年江苏解放时,全省共有大小纺厂79家,纱锭791460枚,附设布机7162台,纱锭数占全国总数的15.3%。在锡、 通、常、苏四个纺织基地中,无锡有棉纺织厂16家,单织厂74家,印染厂l家,有纱锭 278584枚,布机6075台,棉纺能力居上海、青岛、天津之后的全国第4位;南通有棉纺织厂4家,纱锭147528枚,布机1405台;常州有棉纺织厂5家,机器单织厂82家,印染厂4家,共有纱锭80364枚,动力布机6895台,棉织能力居上海之后的全国第二位;苏州有棉纺织厂6家,单织厂63家,共有纱锭 60604枚,布机1460台。解放前夕的江苏省棉纺织工业发展水平在全国各省市中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位。

主要资料来源:

《江苏省鉴》第六章实业,1935年

《江苏省通志稿·货殖志》1938年

《中国棉纺统计史料》1950年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科学出版社1955年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二卷,中华书局1962年(内部出版)

《无锡纺织工业志》 (内部出版)

《苏州纺织工业分志》 (内部出版)

《淮阴纺织工业志》 (内部出版)

《常州纺织工业史料》1—11辑 (内部出版)

  (南通市地方志办公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