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简体|ENGLISH
大熊猫在成都的繁育历史有多久?

大熊猫是举世瞩目的珍贵稀有动物,因其具有独特的观赏和研究价值,被誉为我国的“国宝”。大熊猫又称为“活化石”,这是因为早在三百多万年前的更新世,它就生存于世界各地了。那时的大熊猫是以肉为食的,后来逐渐改变为食竹。《尔雅》称它为“貘”,说它“食竹骨”“出蜀中”;《洪雅县志》称它为“貔貅”;《北川县志》则叫它为“食铁兽”。

现代大熊猫独产于我国,主要分布在四川境内横断山脉东缘与盆地接壤的南北走向的狭长地带,南起大、小凉山,沿邛崃山脉向北至岷山山系。此外,甘肃省文县和陕西省秦岭南坡中段也有少数分布。在其产地,它还有猫熊、竹熊、白熊、花熊等俗名。

大熊猫被世界认识,是1869年。法国传教士阿尔芒·达维在四川宝兴县盐井乡邓池沟弄到一张大熊猫皮,送到英国,由动物学家米尔思·爱德华制成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标本,并公之于世,于是中国大熊猫名闻遐迩,举世轰动。

大熊猫第一次在成都露面,是在1940年。当时民国政府准备运送美国纽约的一只大熊猫,途经成都因故停留,在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展出了几天,观赏到的人不多。建国初期,成都市人民政府在财政尚且困难的情况下,为了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拨出专款,于1953年在新西门外修建了百花潭动物园。工程开始不久,便于1953年1月12日收到灌县农民偶然捉到的一只幼年大熊猫,这是我市动物园第一次收养大熊猫的历史记录。遗憾的是,这只大熊猫被捉时受惊患病,加上当时缺乏饲养和治疗经验,收养仅19天就死亡了。其尸体送当时的华西医大自然博物馆制成标本。

同年10月1日,百花潭动物园建成开放,在展出的30余种、93只动物中尚无大熊猫。一直到1956年8月,得到北京动物园的支援,我市动物园才正式展出了第一只大熊猫。

为确保大熊猫展出,百花潭动物园于1958年组织了狩猎队到大熊猫产地,在老猎人指导下,采取以肉食为诱饵设圈关捕的办法,在当年冬即顺利捕获到一只成年大熊猫,以其产地取名“桃坪”。这是百花潭动物园自己捕获而饲养、展出的第一只大熊猫。此后,根据中央对珍稀动物“要保护、繁殖、有计划猎捕”的方针,百花潭动物园狩猎队又先后有计划地捕获了好几只大熊猫。除留园展览外,还支援济南、上海、南京等地各一只。

至1960年,百花潭动物园的大熊猫增加到四只。为了让大熊猫在人工饲养下有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便于群众观赏,1963年9月在百花潭动物园中心地带修建了熊猫馆。1976年,成都北郊新建了成都动物园,在规划上仍将熊猫馆列入首要位置。

由于大熊猫的食性高度特化,繁殖力低,御敌力弱,以及人类活动不断扩大,大熊猫的栖息环境逐渐缩小,致使大熊猫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尤其是1974年和1983年冷箭竹的大面积开花枯死,使大熊猫的处境更为险恶。据统计,我国野外的大熊猫约有一千只左右。而仅1974至1976年岷山山脉北段的箭竹大面积开花枯死后,发现病饿致死的大熊猫尸体就有138具之多,占整个种群的10%以上。

为此,我国于1983年全面展开了抢救活动,相继建立了十多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和五十二个专业监测站,将能够找到的病饿大熊猫转送到人工饲养场救治。成都动物园作为四川省最大的动物饲养中心,在保护和救治大熊猫的工作中有着突出贡献。据统计,从1973年开始,该园积极配合和参加林业部门组织的抢救工作,共抢救成活受灾大熊猫五十只。

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世界各国都以得到大熊猫为该国的殊荣。

  (成都市地方志办公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