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简体|ENGLISH
到“兵家必争”的徐州,看三国英雄的正确打开方式

徐州地处华北平原东南部、江苏省西北部,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陇海铁路、京沪铁路两大干线在此交汇,有“五省通衢”之称。在古代,徐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在三国时期多少英雄人物,在徐州留下了自己的故事,走访徐州的古迹,抚摸着千年的沧桑,让我们一起回味那英雄激荡的岁月。

刘备泉前说刘备

云龙山西麓的刘备泉,一泓清水倒映陡崖峭壁,岩石上刻有“刘备泉”三个大字,诗云:“苔遥踏新绿,缓步龙山曲。清泉石罅中,澹澹流碧玉。”由于标有“刘备”的姓名,令人由然想起好哭的刘备。如此想象,引起人们趣说《三国》的话题。

“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这话出自明代毛宗岗批注《三国演义》:“先主从来善哭。先主基业,半以哭而得成。”民间常以刘备的哭打比方,谚语形容人的痛哭,就说“哭的跟刘备似的”,训斥好哭的孩子,就说“你是刘备啊,只会哭!”

《三国演义》与徐州相关的情节颇多,陶谦三让徐州就是让给刘备的,让他接任了徐州牧,在刘备泉附近建有三让亭。被曹操视为“天下英雄”的刘备为什么反而好哭呢?《三国演义》至少有二十多处写了他的哭。从刘备起家来看,这个一无地盘,二无实力,三无资历的手工业劳动者,倘无高超的政治手段,怎么可能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三分天下?其实刘备好哭另有原因。

一是求贤若渴的“哭”。刘备一直打败仗,自有徐庶当军师,才打了许多胜仗。可是徐庶因为曹操接走其母,被迫离开了刘备,若强留则意味不仁不义。刘备送行一路啼哭,依依不舍。分手时更是“放声大哭”“凝泪而望”。徐庶被感动走后又返回,特向刘备力荐诸葛亮。于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起初诸葛亮愣是不肯出山。刘备握住诸葛亮的手哭泣,说“先生不肯匡扶生灵,汉天下休矣!”刘备不说自己需要诸葛亮辅助,而说是汉朝天下、黎民百姓需要诸葛亮“匡扶”,这一招果然见效。毛宗岗批注:“请诸葛亮,则哭而请之,不哭则亮安得有出山之心?”

二是拢络民心之“哭”。刘备驻居樊城,曹操出兵征伐,刘备拒降,弃城撤往襄阳。十万民众扶老携幼,拖儿带女跟随渡江而去,两岸哭声不绝。刘备悲痛万分地哭着说:“为我一人而使众多百姓遭此大难,我生有什么意思呢?”说着就要投江寻死,被左右救护制止。一路与百姓同行,有人劝说奔往江陵要塞,可以转危为安,但为摆脱曹兵追击必须抛弃随行百姓的累赘。刘备又大哭,说是:“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兵民都被他的哭深深感动。

刘备之哭,是 “仁君”心性的流露,“义士”性情的表现,还是征服人心的一种情感韬略、心理战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但刘备的所作所为,显示“情商”的重要却是肯定的。情商又称情绪智力,它是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事业的成功,不可忽视情商的作用。

三让亭的徐州情结

三让亭与刘备泉都在云龙山西麓,属于同一个景区。这个亭子造型特殊,呈三角形,也许为了强调一个“三”字,亭柱子是三根、檐角是三个。陶谦的艺术形象,忠厚老成,深沉儒雅,死前仍然以国计民生为怀,不存私念,避路让贤,俨然一派正人君子的风度。陶谦“三让”,是把徐州让给了刘备。

陶谦屡次三番要把徐州让给刘备,究竟为了什么?归纳理由:一是刘备为汉室宗亲的“皇叔”,有责任、有义务管理徐州。二是形势所迫。从当时徐州的军事地位来看,南有袁术,北有袁绍和公孙瓒,西北有曹操和吕布,都对徐州虎视眈眈,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而曹操几次进攻徐州,大肆屠戮,已使这个地区遭受严重摧残,人口锐减,满目疮痍,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来收拾残局,徐州是很难以继续统治下去的。陶谦心里明白,守不住徐州,与其落得毁宗灭族的下场,还不如把徐州交给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而且也保全了自已。

其实,《三国演义》是小说,属文学作品,所写的陶谦三让徐州的故事,与正史《三国志》的记载颇有差异。罗贯中出于正统观念,尊刘抑曹,添加不少虚构的成分,虽有艺术欣赏价值,却不可取代真实的历史。

京剧《让徐州》的情节和陶谦的人物形象,都脱胎于《三国演义》的第十一回和第十二回所叙述的“陶恭祖三让徐州” 。至于陶谦其人,从史籍的记载来看,并不是一个老实儒雅的人,《三国演义》和戏曲舞台上所塑造的形象,与其本人颇有差距。古典小说与京剧传统剧目中的三让徐州,都属艺术创作,文艺家凭主观意念可以编造情节、塑造形象,给读者与观众以感染;正史记载和历史研究是社会科学,学者必须忠诚于历史的客观真实,不容伪造。两者是不可混淆不分的。

射戟辕门尚为刘

探访《三国》遗迹,来到沛县八景之一——射戟台。八景诗中有“射戟辕门尚为刘”之句,那是吕布耀武扬威的地方。射戟台在文化馆院内,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个圆形石板,直径122厘米,厚12厘米,岩面上的痕迹,传说是吕布射戟时踩下的脚印。射戟台被凉亭履盖,书法大家冯亦吾题联:“ 一弦飞矢鸣画戟,十万雄兵卸征衣”,用以概括《三国演义》第十六回《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淯水》的故事。

吕布擅长骑射,武力过人,有万夫不挡之勇。对其一生的总评虽然是“有勇无谋”,但“射戟”一事却属例外,它既展示了高超的武功,又借此平息了一场战争。“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有勇无谋的吕布,倒是轻而易举地摆平了交战双方。

探讨故事的真实性,学者对照过《三国演义》、《三国志》和《后汉书》,关于“辕门射戟”的叙述确有差别:《后汉书》写吕布设宴,是先招刘备,再请纪灵,这样很可能如三国演义所述刘备、关公、张飞都在场,而《三国志》则没有清楚写明刘备在场,似乎只有纪灵及部下对吕布的箭术惊叹不已;《后汉书》写吕布率步骑千余,而《三国志》则清楚写明吕布只带200骑兵,意在表明能慑服纪灵的纯凭吕布的威名,而非兵力多寡。总体上,射戟休战的基本事实一致,不容怀疑。

白门楼故址今何在

《三国演义》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下邳是古邳的原名,历代曾为郡国封邑或郡州治所。当年的古城有三重,白门楼是外城的南门。凭吊古战场,来到今日的雎宁县古邳镇,在白门楼故址所见只是原野上凸起的一处高埠,历史的辉煌与雄壮,犹如消散的烟云,不可触摸。

1981年,当地政府在白门楼原址附近建设一座水闸,以“白门楼”命名,算是一座标志性的建筑。下邳虽然经过多次变迁,但白门楼仍然存留下来,直至清康熙七年(1668年)因郯城地震波及,楼台坍塌。不久黄河从花山坝决口,洪水吞没了残破的下邳古城,城址化为水域,俗称旧城湖。

吕布是个反复无常的人,败于曹操被缚之后,他还以为曹操赏识他的将才,天真地希望能得到曹操重用。吕布表示甘为曹操卖力,但只求饶他一命。同时刘备正好在座,也指望曾在辕门射戟被他搭救过的人替他救情,不料刘备反倒提醒曹操:“明公不见吕布事丁建阳、董太师乎?”曹操一听,当即命令手下将吕布推下白门楼,先勒死,再斩首示众。《三国演义》中的吕布,是第一勇将,终了竟被自已部下捆绑献给曹操,如此下场也算他应得的报应。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为正史,书中的吕布情节与《三国演义》有较大出入,他是作为一路军阀,与曹操、刘备共争天下。最后败于曹刘联军之手,被围困在下邳城头,吕布走投无路,还曾要求手下将士取其首级,投降曹操,以保住其部下性命。众将不忍,吕布才下城投降,被曹操所杀,书中不仅没有渲染吕布见利忘义的小人气,还流露出他临终时的些许悲壮。

土山古镇拜武圣

《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故事里的土山,坐落在徐连高速公路旁,距邳州市区约15公里,土山古镇是以此山而得名的,土山东南约二十五里为白门楼旧址。据邳州旧志记载,三国时土山高约30余丈。站在山顶,可以望到下邳古城(今古邳北边)。清康熙七年(1668年)因郯城大地震波及而沉降,随后又加黄河水灾的淤没,原来高大的土山,只剩下方圆200平方米、高20余米的山丘。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的前后情节,突出地表现关羽的忠、义、勇,关羽也因此被后人神化,恭为“武圣”。凭吊土山古战场,其故址就是今日的土山古镇。拜见关羽,必定游览那里的关帝庙。土山关帝庙始建于明朝天顺年间,距今约有五百三十多年。当时为全国第二大关帝庙,素有“北有文圣孔府,南有武圣关帝”之称。土山关帝庙的建筑群,在徐州仅次于户部山古建筑群的规模。

《三国演义》塑造的关羽形象,不仅有万夫不挡之勇,披肝沥胆的忠义之节,而且还有惜香怜玉的侠骨柔肠。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关羽就是忠义的象征,自然成为宣扬儒家伦理观念的最佳人选。明代万历年间,关公被谥封为大帝,使他从征战的马鞍飞升到神的宝座上。旧时关庙比孔庙还多,有一副对联:“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足见关公的影响深远。推究起来,人们对于这位武圣的信仰,倒是各取所需:封建统治者只偏重于宣扬他的忠,而老百姓看重他的义。把这个视友情重于生命的男子汉,当作处世的楷模和供奉的神灵,表达一种虔诚的爱。

  (徐州市史志办)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