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简体|ENGLISH
无锡城墙古今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全国设三十六郡,无锡是会稽郡下二十六县中的一个县。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无锡县的县城设在无锡历山(惠山)东五里,运河和西溪(梁溪)之间的一块岗地上,后来发展有子城(内城)和罗城(外城)。关于这座无锡县城的构筑情况,历代无锡县志上都称“宋代以前无可查考”、“无锡县城自宋后皆就罗城而修之,子城遂无有及之。”

南朝刘宋文帝(424—453)时,《南徐记》记载无锡“旧罗城周四里三十七步(古制五尺为步,长度单位,古制尺与今制尺长度不同,为小尺),子城周一百三十步(元《至正无锡志》载子城周一百三十三步),表明了无锡这座“汉城”的大小。

隋唐之前,无锡县城的位置始终在运河之西,基本上在梁溪以东的范围内。随着运河两岸,特别是运河东岸经济的发展,运河上架起了三座大石桥。通济桥:初建于隋大业八年(612),又名利津桥,后名大市桥。济安桥:初建于唐武德年间(618—626),后名南市桥。莲蓉桥:初建于唐贞观三年(629),后名北门大桥。县城跨越十余丈宽的大运河向河东面发展,在大桥附近形成热闹的商市区。在河东还有兴宁桥,初建于东晋兴宁二年(364),后名盛巷桥;跨凤光桥河的凤光桥,初建于唐武德七年(624)和初建于唐咸亨二年(671)的石桥,宋崇宁年间(1102—1107)改建后改称崇宁桥,后名斜桥。

唐大历(766—779)中敬澄任无锡县令,大历十二年(777),无锡升为望县(唐代除“赤”“畿”县外,“望”县是第一等的)。

无锡发展到这一步,经历了将近一千年的时间。经过隋唐这150多年的经济发展,社会地位得到提高,跨运河而建的无锡这座“唐城”,它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罗城城门),城门名称东为“熙春门”、南为“阳春门”、西为“梁溪门”、北为“莲蓉门”。唐末景福元年(892),唐将(后自称“吴王”)杨行密在罗城东南部加筑外城,开了三个偏门,分别命名为“顾桥门”“新塘门”“董家门”。这一扩大,把原在城外的南禅寺划进了城。(1977年,清理无锡市环城河东南段河底淤泥时,发掘出晚唐至南宋时代的古井群;在妙光塔南200米处,亦发掘出晚唐、宋、元等时代的古井群)。

无锡的城墙历代都是用土夯筑而成的裸城墙,在江南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城墙很容易发生崩塌。从唐末到宋真宗这百多年时间里城墙一直没有得到修葺,早已倒塌不堪。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无锡县令李晋卿重筑旧子城一百七十七步,在子城周围加挖子城“护城河”(后称东段河为“营河”、南段河为“州桥河”、西段河为“留郎河南段”、北段河为“会龙桥河”),重筑罗城(也有称未重筑罗城)。后又经百年未修,城垣坍圮,以至南宋建炎元年(1127),金兵南侵时,无锡无城可守。南宋偏安江南后,宋高宗赵构建都临安(杭州)。宋绍兴年间(1131—1162),无锡城墙得以重建,南城门改称“朝京门”,其余城门名称未变。这就是无锡的“宋城”。

一百多年后,南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修《毗陵志》,在“无锡县地里图”上,运河穿罗城过、护城河环罗城。县衙在城中运河西原子城位置。城中运河上从北到南三座桥分别是利津桥(大市桥)、永安桥(中市桥,初建于南宋淳熙年间)、济安桥(南市桥)。城墙上有四座城门。城外西起梁溪呈弧形到南城门朝京门前连接运河的这段护城河道直接沟通了梁溪与运河,于水利、航行意义非常重大。(北宋熙宁八年,县令焦千之率众车太湖水、梁溪水,由将军墩灌运河,恢复城中运河通航。这种事情再也不会发生了。)

南宋末年,德佑元年(1275),元末,至正十五年(1355),又分别重修过无锡县城墙。

元末,至正十七年(1357), 张士诚据守无锡,用砖石砌筑城墙,东抱弓河,城围九里,城高二丈,护城河深二丈,阔七丈。在砌筑城垣过程中,进行扩伸,把原在城外的南市桥巷西边的“演武场”围进城里;进行收缩,把唐末在城墙东南部加筑的外城废弃(含偏门在内);存原来的四座城门,修筑南、北、西三座水门(水关)。(张士诚对无锡城墙扩伸收缩的工程为日后明朝建筑无锡城墙起了“整容”作用)(无锡“元城”)。

明洪武元年(1368), 修无锡城墙,城周一千六百二十丈(约十一里),城高二丈,四门各建城楼,城门名称依旧。自明初到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前,仅在明弘治元年(1488)修葺过南、北、西三座水关,180多年时间里没有修葺过无锡城墙,致使城墙残塌湮没。

明嘉靖三十三年,知县王其勤面对倭寇即将来犯的严峻形势,一面借用宜兴在无锡南门窑户订购的砖块筑城,一面动员全城百姓把门前的阶沿石献出作墙基,历时七十天(二月初九日至四月十九日)即竣工。新建无锡县城墙全长一千七百八十三丈六尺一寸(约十二里,按明制一尺长折合今制长31.1厘米计算,合城长5547米),城高二丈一尺,阔一丈多,城墙每隔一段距离造一小屋,以备守兵居住,相距数屋又建堞台,作嘹望用。四座城门也改了名,东为“靖海门”、南为“望湖门”、西为“试泉门”、北为“控江门”,并给四个城楼提名,东为“对育楼”、南为“抚薰楼”、西为“序成楼”、北为“企辰楼”。在城墙竣工后的第三日,倭寇即来围城,全城官兵、百姓依城墙英勇奋战一个多月,终于击退了倭寇的进攻,保卫了家乡。

明嘉靖(1522)以前,漕船穿城过,城中运河为运输要道。明嘉靖三十三年以后,城中南、北水关限行,漕船改经莲蓉桥、亭子桥、羊腰湾再折向运河南下,自此城中运河退为城内主干河道,结束了自唐朝以来运河穿越而过的历史。

这座由王其勤率众建成的无锡县城墙四周被护城河之水围绕,城池犹如一只绿毛乌龟浮在水中,展现一派江南水乡风光。

这座无锡“明城”在清朝得到多次修葺(清康熙朝4次、雍正朝无锡金匮县各1次、乾隆朝无锡金匮县合1次,道光朝无锡金匮县合1次,咸丰同治之际太平军修建加高城墙箭垛)。清初,四座城门外还加筑月城。城墙的基本格局一直保持到清宣统三年(1911)。(无锡“清城”)

……

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1950年1月,无锡市人民政府作出拆除无锡城墙建筑环城马路的决定。1950年4月1日起,历时一年无锡城墙全部被拆除,一条以城墙外墙为路中心的,长为5.56千米宽为16至24米的环城马路建成。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到1951年计397年,无锡县抗倭的城墙化蝶为现代环城大马路。

资料:

(1)《无锡运河志》(2008)郁有满编著P86、91、407、414;

(2)《无锡通史》(2003)宗菊如、周解清主编P55、65、88、105、143、184;

(3)《无锡地方资料汇编》第三辑(1985)P1—4;

(4)《无锡桥街巷》(2010)无锡市政协汤可可、孙炳卿主编P215;

(5)《崇安街巷》(2007)崇安区政协刘健华主编P2—4。

本文观点:

(1)无锡“汉城”,没有东汉《越绝书》中的规模;

(2)无锡“唐城”已初具无锡县城规模,运河穿城而过;

(3)无锡县城护城河西南段河道最晚开挖于北宋末南宋初;

(4)张士诚的无锡“元城”是无锡“明城”的基础,而不是无锡“宋城”;

(5)明无锡县城抗倭城墙全长5547米。

  (文章来源:《梁溪书友》,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