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简体|ENGLISH
成都暑袜街的百年风云

跨过总府路往南接暑袜中街的为暑袜北三街,旧称大什字街,民国后改为中暑袜街,最后定名为暑袜北三街(1997年并入暑袜中街)。街东的中央银行四川分行和街南的基督教礼拜堂均为当时本街的标志性建筑。此街之商户亦多有经营夏袜和杂货的,但数量不及暑袜中、南两街。

 

中央银行四川兑换券

再往下去,北起三圣祠街西口,南接暑袜南街北口的这一段是暑袜中街,旧为南暑袜街北段。这条街也是夏售麻布、罗纹,冬售羊裘、毡毯、毡帽等,还间有经营油绸、油布的商贩。说起此街的毡帽,早在其兴旺时期是全成都出了名的。街上的经营户多分为北京和陕西两派,京货店不卖陕帽,陕货店亦不售京帽,彼此虽和平共处一街之上,却互相明争暗斗,以货品地道为赚钱的保证。所售毡帽也各有各的风格和式样,均有一批爱好不尽相同的老主顾追捧。

此街的另一特色就是卖半成品皮领子的,由于集中经营,其生意也一度红火。是老成都经营皮领、皮帽条和袖盖的两大汇集区之一,另一处则在走马街口一带。在街西口,有一家名为“烂招牌”的刀剪铺。当真是物如其名,这家店铺的招牌极其破烂,其历史较春熙路的“廖广东”更早,刀剪质量亦优。不禁莞尔,名为“烂招牌”,确又以破烂之店招悬于铺上,卖的却是质量上乘的货品,这店主的心思想来有趣,也算当时的一种出奇制胜的营销手段吧。

距此不远是濬川源四川官银,创设于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乃四川地方银行之始。这是由当时的藩库拨银30万两,又招商入股20万两组建的。曾发行过1000两、500两、200两、100两、50两、20两、10两、4两、3两和1两10种银票,这也是当时新政下的产物。至民国初,又印发四川军用票,后发行铜元票,规定铜元票1000文合军用票1元。民国五年(1915年)改发濬川卷,以一比二回收军用票,后停办。1936年,其址改为四川省银行成都分行。

与其邻近的还有私营性质的多家金融机构设址于此,如街西南头的金城银行分行、交通银行分行和街东的美丰银行成都分行。美丰开设于民国初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四川省分会的驻地。街之东头又有“哥哥传”饭店的老店旧址。店主黄保龄为成都名餐饮“姑姑筵”老板黄晋龄之弟,烹调技法源出其兄,因而生意兴隆。

再往南,北起荔枝巷西口,南接青石桥北街的这一段为暑袜南街。光绪年间名为暑袜街南段。街东的矮子斋抄手和喜胖子卤菜均负盛名于一时。街之北有白象庵一座,修建年月无从考证。嘉庆《华阳县志·祠庙》记载,庵创建年月无考,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毁于火,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重修。又有民国《华阳县志·寺观表》记载,庵有明代普贤像一躯。由此可知,白象庵之修建年代至少于明代。此街东首建有韦陀堂,街西有瘟祖庙。在靠近三义庙的地方还有一口古井,据说是成都的海眼之一。又因时常井泛水花,此街在辛亥革命后又习惯性的被当地百姓讹称为“水花街”。在这条街上,北首有一家名为“全兴成”的烧酒作坊。  

 

暑袜北街,1998年

暑袜街历经历史的洗礼,虽今非旧貌,另有繁华,但昔日那颇具时代气息的场景却为老成都刻下了深深的烙印。诸如《成都通览》所述:“凡省城之做现成之新女衣,多在暑袜街及总府街、新街、科甲巷四处售……花衣一项,如下江织全金者,每件三四十元。刻丝五色者,每件八九两”。又有“省城内衣服大店有暑袜街之积兴衣庄”等等,讲述的皆是昔日暑袜街的繁盛和兴旺。

它曾与东大街、西大街、总府街、科甲巷一道成为老成都苏广洋货集聚地;它是与总府路齐名的新衣铺经营区;它的皮衣大货数量与鼓楼南街和总府街并列三甲;它的靴鞋、羊裘及皮领毡帽生意首屈一指。还有油布、油纸、湖绉绸布、钟表刀剪……它是一个时代接着一个时代兴旺繁荣的徽征。见证的,正是老成都数百年的精彩。

  (来源:《锦江街巷》)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