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ENGLISH
《武汉备要》——武汉古城

盘龙城

约公元前16世纪,商王朝为了治理南土,在今黄陂区刘店村建立了一个长江中游地区的中心城邑,称为盘龙城。盘龙城现在仍然保存有夯土城垣、大型宫殿台基、高级贵族墓地和手工作坊等丰富的遗迹,规模达到1.1平方千米,具有较高等级,是长江领域已知最早的商城,也是本地区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是武汉城市之根。盘龙城既是方国都邑和军事堡垒,也有相当规模的商业、制造业、运输业和相应的居民区,具有早期的城市经济功能。  

 

1974年盘龙城遗址一号宫殿发掘现场

卻月城

建于东汉末,位于汉阳龟山以北。《元和郡县志》载,“卻月故城在汉阳县北三里,周回一里八十步,高六尺”。《太平寰宇记》载,“卻月城与鲁城相对,以其形似卻月”。东汉末年孙权两次攻卻月城。第一次为203年(东汉建安八年),据《三国志•吴主传》载,“伐黄祖(江夏太守),破其舟军,惟城未克”;第二次是208年(东汉建安十三年),杀黄祖,“屠其城,掳其男女数万口”。又据《水经注•江水》载,“江水又迳钱山南,右翼际山也”,“山左即沔水口矣。沔左有卻月城,然亦偃月垒,戴监军筑,故曲陵县也”。《宋书•州郡志》载,“江夏曲陵,本名石阳”,280年(晋太康元年)改为曲陵,470年(南朝刘宋泰始六年)并入安陆,城废。

石阳城

在今黄陂一带。据(宋)杨晨《三国会要》载,“西陵有黄城镇,是石阳县,及分西陵县之西南境也。”三国时,魏、吴各置江夏郡,魏江夏郡的首府即在石阳。据《中国通史(绘画本)》载,226年(魏文帝黄初七年)五月,魏帝曹丕患病去世,魏明帝曹睿继位。吴王孙权听到曹丕去世的消息,乘机发动伐魏战争。这年八月,孙权亲自率军进攻江夏郡首府石阳。魏国守将文聘坚守城池。孙权见无隙可乘,只得退兵。因石阳为战略要地,《三国志》中有多处涉及石阳的记载。

关于石阳的具体位置,有多种说法。(宋)《太平寰宇记》记述石阳城在黄陂县东四十里;(宋)王伯厚《玉海》载石阳故城在黄陂县西二十三里;(清)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舆纪要》和早清时的《黄陂县志》则认为石阳城在县北十五里;清同治《黄陂县志》认为汉末荆州刺史刘表使黄祖筑城镇遏之黄城即石阳城,位于县东南十五里,即今六指店街道寨上湾。1991年,考古工作者在今黄陂西南的黄花涝附近发现一座长11.4米,宽9.4米的256年(吴会稽王太平元年)孙吴宗室奔魏的孙壹墓,也有学者认为黄花涝即古石阳城。

鲁山城

在今汉阳龟山一带。最初为三国时期江夏太守刘琦所筑,用以抗击东吴孙权,夯土板筑。232年(吴嘉禾元年),吴国占据大别山(今龟山)后将其更名为鲁山,重建鲁山城(原江夏城);吴嘉禾四年,置鲁山县,县治鲁山城。500年(南朝齐永元二年),萧衍举兵东下攻齐,齐将房僧孺凭此地险要抗击萧军。唐初该城被地方势力萧铣占据。622年(唐武德四年)被唐王朝收复。据《水经注》记载,城中原有晋征南将军、荆州刺史胡奋碑、平南将军刻石等文物。宋末此城被大水淹没,倒塌殆尽

夏口城

位于今武昌蛇山附近,始建于三国时期。223年(吴黄武二年),吴国孙权为抗衡曹操,在黄鹄山(今蛇山)夯土筑城,周长二三华里。因该处位于汉水(古称夏水)口部的长江对岸,故称夏口城。该城方圆仅二三里,“依山傍水、开势明远、凭墉藉险、高观枕流”,此城宋时仍存。454年(南朝刘宋孝建元年),孝武帝在夏口设置郢州,将夏口城进行城垣的修葺和扩建,改称郢州城。

郢州城

位于今武昌蛇山一带。454年(南朝宋孝建元年),孝武帝刘骏置郢州,州治设于夏口,并在夏口城基础上进行城垣修葺和改建,改称郢州城,为以后齐、梁、陈各朝所设郢州的州治所在地。郢州城垣沿蛇山坡而上,“版筑而成,基址坚实,用工缜密”,曾抵御过十数次敌兵的进攻。郢州城的兴筑,提升了夏口的行政地位,即从西晋起始的县治所首次上升到一个州治的地位。今蛇山头黄鹤楼至高观山一带山脊仍存有古郢州城垣遗迹。

鄂州城

在今武昌蛇山一带。589年(隋开皇九年),隋文帝统一中国,郢州改称鄂州。迁汝南县治于郢城,后又改汝南县为江夏县。唐代,武昌称江夏,为鄂州治所。825年(唐宝历元年),宰相牛僧孺为鄂州刺史,充武昌军节度使、鄂(州)岳(州)沔(州)蕲(州)黄(州)观察使,费时5年,将土城改为砖城,城区在原夏口城基础上向北、东、南三面扩展,北临沙湖,东至小龟山,南抵紫阳湖。唐宋时期的鄂州城,已经发展成“东南巨镇”,造船业具有相当规模,工商业也十分繁盛。南宋时,岳飞于1134年(南宋绍兴四年)率军北上,首克郢州,攻入随州、襄阳等地,被朝廷授镇宁、崇信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封武昌开国侯,屯军鄂州(今武昌),使武昌成为全国重要的水师基地。

武昌城

元代设置的湖广行省,其辖区大体包括今湖北南部及湖南、广西和贵州的大部,广东的部分地区。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湖广行省治所由潭州迁至鄂州,并设鄂州路,管辖湖广行省的北部边缘地区。1301年(大德五年),改鄂州路为武昌路。武昌路和湖广行省的治所均设于江夏县(今武昌区)。明代,改湖广行省为湖广布政司,辖今两湖及黔东。改武昌路为武昌府,辖江夏等一州九县。湖广布政司、武昌府及江夏县的治所均设于武昌,故武昌城又称“湖广会城”。江夏侯周德兴为此拓建武昌城。明初,朱元璋封其六子朱桢为楚王,驻武昌。朱桢在城内建造了规模宏大的楚王府。清代,武昌仍是湖广会城。1664年(清康熙三年),改湖广布政司为湖北布政司和湖南布政司,各设巡抚管理军政、民政,两巡抚之上再设湖广总督。湖广总督、湖北布政司、武昌府的衙署均设在武昌。1926年10月,湖北省政务委员会决定拆除城垣,至1929年,除保留有历史纪念意义的起义门及一小段城墙未拆外,其余城墙全部拆完。

  (来源:“方志武汉”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国家方志馆)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