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简体|ENGLISH
林伯桐

林伯桐(1775—1844),字桐君,号月亭,世居广州高第街。自幼跟父学习文史,浏览百家书。嘉庆六年(1801)中举。后因父亲病逝,居丧守孝,素食三年。从此,在家侍奉慈母,再没有去帝都考试。 

他居家读书做学问,授徒为业,诲人不倦,凡持经问难,必尽情讲授,务使求学者有所得益,深受时人欢迎。阮元督粤时,为培养人才,兴建学海堂,聘他为学长。后来两广总督邓廷桢也恳请林伯桐为他应考儿子做家塾教师。当时在穗的官员学者,没有不尊重林伯桐的。 

他治学,以宋儒为法;治经,以汉学为宗。他既主张如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那样,尊师重道;又主张遵循明清之际学者顾炎武等的“通经自用”与朴实的学风。他合宋学汉学二者所长,学有所归。他反对空谈宋儒理学,主张以通《诗》习《经》而求自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他对经学、音韵、地图和地方风土礼仪,都认真研究。 

清嘉庆、道光年间,粤东学者都推崇林伯桐。林伯桐曾与张维屏、黄乔松、谭敬昭、段佩兰、黄培芳、孔继勋筑云泉山馆于白云山,被称为“七子诗坛”。 

他的五言古诗写得相当简朴,而七律亦见清淡和平。《天柱滩》是一首五言长诗。写上滩的难与易,写到人的行藏,立意深远。他很爱乡土风物,如他的《秋日》诗中就有“豆花棚处稻花稠,绿野青山一片秋。诗思渺然人独立,夕阳林外看耕牛。”写出一派田园风光,写得十分亲切自然。但他也不忘时事,他的诗中常露悲悯的心情。如《漫兴》诗中有“烽火连三梦”、“见说沅湘路,流民转徙多;室家心已绝,衣食计如何?”等句。 

林伯桐著述相当多,有《修本堂丛书》,当时已刊行的就有《毛诗通考》30卷、《毛诗识小》30卷、《史记蠡测》1卷、《供冀小言》2卷、《古谚笺》11卷、《冠婚丧祭仪孝》12卷、《公车见闻录》4卷、《修本堂稿》4卷、《月亭诗抄》2卷。未刻的尚有《两粤水经注》等20多种,可惜大多已散失,仅存书目及凡例。 

道光二十四年(1844)朝廷选贤能,林伯桐被授为德庆县学正。不久病逝。 

(来源:广州市情网)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