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简体|ENGLISH
梁漱溟

梁漱溟1893—1988),原名梁焕鼎字寿铭。祖籍桂林生于北京。父亲梁巨川曾为清廷内阁中书、侍读母亲张氏曾受聘于北京女校任教长兄梁焕鼐留学日本明治大学。自幼读书成瘾爱看各种新潮书刊每日必读各种报纸14岁以后渐有独立见解青年时倾向变法维新清宣统三年(1911)加入同盟会曾任同盟会京津支部机关报《民国报》编辑兼记者。 

1916年任南北统一内阁司法总长秘书。应蔡元培之聘1918年至1924年在北京大学讲授印度哲学。尔后先后到北京、广州、河南、南京、太原等地讲学并作乡村考察进行乡村建设研究。 

1928年任广州政治分会建设委员会主席。1931年与友人到山东邹平创办山东省乡村建设研究院任研究部主任、院长进行乡村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直至抗日战争爆发为中国的乡村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20多年间曾专心研读佛典致力佛学研究和教学后致力于孔子和儒家学说及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发表专著多部。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被誉为“有独创的意义和可惊叹的思想力”“迩来震古铄今之著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最高国防参议会议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坚持团结抗日主张一面动员群众抗日一面对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的不抵抗行径多次进行劝说。应四川省主席刘湘邀请入川一月之内作30多次演讲。以后又到全国各地为抗战奔走。 

1937年8月在最高国防会议参议会上提出大规模发动知识分子从事动员群众抗日的主张。1938年初访问延安18日毛泽东主席先后与其进行8次谈话其中2次为通宵达旦的长谈。其对抗战前途悲观失望的情绪得到改变深信持久抗战中国必胜日本必败。最后一次长谈其和平改良思想与毛泽东的阶级斗争观点有重大分歧两人发生争执互不相让直至天大亮才罢休。此后致力于团结抗战的宣传。 

1939年到敌后抗日根据地巡视经过3省50多个县市深入200多个城镇乡村并作演讲、宣传、调查研究。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十分愤慨奔走于国共两党之间寻求解决事端途径。同年与黄炎培、左舜生等爱国民主人士筹组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赴香港筹办《光明报》。1942年香港沦陷后回到桂林与李济深、李任仁等策划进行抗日反蒋活动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桂林核心小组为主要负责人。 

1943年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任中央委员、常委。在桂林期间参加广西建设研究会的活动先后到广西大学、桂林师范学院、中山中学、兴安中学、迁桂的江苏教育学院和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汉民中学等学校进行讲学、演讲对广西的教育发展作出贡献。1944年日军入侵广西与何香凝等民主人士被转移到贺县八步(今贺州八步)一带开展战时民众动员组织工作发展一批人加入民盟。次年成立民盟东南总支部筹备委员会并总负责。抗日战争胜利后积极为实现国内和平和中国的前途出谋献策。 

1946年3月第二次访问延安毛泽东主席亲至机场迎接。毛泽东邀约张闻天、朱德、彭德怀、任弼时等10位领导人耐心听取其陈述自己对国内实现和平后的政见。5月任民盟秘书长。此时蒋介石撕毁国共和谈协议和停战协议发动内战。其与张澜、沈钧儒、章伯钧、罗隆基等积极在国共两党之间奔走斡旋呼吁和平。7月发生李公朴、闻一多遇刺案其义愤填膺立即发表《民盟秘书长谈话》严正指出刺杀李、闻是国民党特务所为。并起草《民盟政协代表为李闻案向政府提出严重抗议》随即赴昆明查办此案弄清事件真相写调查报告要求政府组织特别法庭审理严惩凶手。 

1950年1月应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邀请抵达北京先后到华北、华东和东北数省参观访问看到国家统一、社会发展、人民当家做主十分高兴。1953年9月参加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和中央人民政府会议在会上因如何看待农民问题曾与毛泽东主席的意见产生分歧发生争论。1970年参加全国政协组织的《宪法草案》讨论对《宪法草案·序言》中写上林彪为接班人表示不妥受到群起攻之的巨大压力但其泰然处之。 

1973年11月其被江青在北京首都体育场鼓动批林批孔时点名怒斥之后整整一年在大小会上被批判。其被迫交代、检查但非常冷静从容自若在多次长篇发言中对孔子作了全面的、历史的分析和评价并明确表示:“我不能批孔但可以批林。”表现了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光明磊落的胸怀和无私无畏、正直坦荡的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第一至第四届委员、第五至第六届常委。 

1980年后相继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国文化书院发展基金会主席。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在哲学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著作颇丰主要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印度哲学概论》《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等结集出版有《梁漱溟先生全集》《梁漱溟杂著选集》《梁漱溟学术精华录》等。 

节选自《桂人风采·民国人物(十七)》一文 

来源:方志广西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