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东北界浙江,西北邻江西,西南与广东相接,居于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是中国距离东南亚、西亚、东非和大洋洲最近的省份之一,历来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门户。

    一、自然地理

    福建土地面积12.40万平方千米,位居全国第23位。陆地平面形似一斜长方形,地跨北纬23°32′—28°19′、东经115°51′—120°52′,受季风环流和地形的影响,形成暖热湿润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热量丰富,全省70%的区域≥10℃的积温在5000℃—7600℃之间,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7℃—21℃,平均降雨量1400—2000毫米,是中国雨量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气候条件优越,适宜人类聚居以及多种作物生长。气候区域差异较大,闽东南沿海地区属南亚热带气候,闽东北、闽北和闽西属中亚热带气候,各气候带内水热条件的垂直分异也较明显。

    福建号称“东南山国”,境内峰岭耸峙,丘陵连绵,河谷、盆地穿插其间,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地势总体上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和中部为闽西大山带和闽中大山带,位于闽赣边界的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是中国大陆东南部的最高峰。两大山带之间为互不贯通的河谷、盆地,其中有红色砂岩和石灰岩分布,构成瑰丽的丹霞地貌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东部沿海为丘陵、台地和滨海平原,闽江口以北以花岗岩高丘陵为主,福清至诏安沿海广泛分布红土台地,滨海平原多为河口冲积海积平原,面积不大,且为丘陵所分割。

    福建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千米,陆地海岸线长达3751.5千米,仅次于广东,居全国第二位。以侵蚀海岸为主,堆积海岸为次,岸线十分曲折。潮间带滩涂面积约20万公顷,底质以泥、泥沙或沙泥为主。岛屿星罗棋布,沿海大小岛屿2214个,平潭岛现为全省第一大岛,厦门岛、东山岛等岛屿筑有海堤与陆地相连而形成半岛。

    二、自然资源

    福建水系密布,河流众多。全省河流除交溪(赛江)发源于浙江、汀江流入广东外,其余都发源于境内,并在本省入海,流域面积在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730条,其中流域面积在5000平方千米以上的主要河流有闽江、九龙江、晋江、交溪、汀江5条。闽江流域面积为6.1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一半,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由于属山地性河流,河床比降较大,水力资源丰富,水力资源蕴藏量居华东地区首位。

    福建林地多而耕地少,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林地则集中在内陆地区,土地资源绝对量少,人均相对量也少。截至2015年,全省耕地133.74万公顷,集中在沿海平原、沿河流域、山间谷地与低丘陵梯田等地。森林面积801.27万公顷,森林蓄积6.0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5.95%,为全国第一,是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超过全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一半,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位于全国前列。福建是全国六大林区之一,福建林区可分为中西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和东部亚热带季风雨林区,其中,三明莘口格氏栲保护区、建瓯万木林保护区、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已辟为自然保护区。

    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记录的脊椎动物超过1600种,约占全国种类的1/3。其中,哺乳类147种、鸟类557种、爬行类123种、两栖类46种、鱼类820种。全省分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64种,其中陆生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8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103种;水生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4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39种。植物种类以亚热带成分为主,区系成分较复杂,种类繁多。全省有高等植物4707种,占全国高等植物种类的15.7%。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8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44种,包括蕨类植物10种、裸子植物12种、被子植物30种;福建特有植物有39科113种。

    福建属于环太平洋成矿带中的重要成矿区之一,主要矿产有铁、锰、铜、铅锌、钨、钼、铌钽、金、银、无烟煤、石灰岩、萤石、叶蜡石、石英砂、高岭土、饰面用花岗岩等。此外,海洋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全省海岸带和近海发现60多种矿产,有工业利用价值的有20余种。

    福建海岸线漫长曲折,岛屿众多,形成了许多港湾,港口资源丰富,拥有大小港湾125个,其中深水港湾22处,可建5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有厦门湾、沙埕港、湄洲湾、兴化湾、罗源湾、三沙湾、东山湾等7处。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全省共有海岛2214个,其中面积大于500平方米以上的1321个,位居全国第二。沿海滩涂广布,浅海滩涂可利用养殖面积1500平方千米。近海生物种类3000多种,贝、藻、鱼、虾种类数量居全国前列。可作业渔场面积12.51万平方千米,有闽东、闽中、闽南、闽外和台湾浅滩5大渔场。沿海地热梯度较大,地热资源丰富,具有开采价值的热水区域较多。沿海风能资源丰富,可利用时数7000—8000小时。沿海可利用潮汐发电的海水面积达3000平方千米,潮汐能理论装机容量达3425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1033万千瓦,占全国的49.2%,居首位。

    三、建制沿革

    战国末,无诸据有福建及其毗邻的浙南、赣东、粤东地区,自称闽越王,建都于冶(今福州),此为福建有政权之始。秦置闽中郡,福建为其辖区的一部分,从此作为一个行政区划纳入中央政权版图。汉初立闽越国,无诸为闽越王,都东冶。西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冶县立,为福建有县级政权之始。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建安郡置,是福建历史上最早建的州郡。陈朝永定时(557~559年),陈武帝为羁縻陈宝应而设“闽州”,这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个省级建制,州治设在晋安(今福州),下领建、晋、南三郡。唐武德初年,设泉、建、丰三州。唐景云二年(711年),立闽州都督府,领有闽、建、泉、漳、潮五州。开元十三年(725年),闽州都督府改称福州都督府,为福州名称出现之始。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为加强边防武装力量,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军使。这是福建名称出现之始。北宋雍熙二年(985年),置福建路,辖福、建、泉、漳、汀、南剑6州及邵武、兴化2军。南宋孝宗时,升建州为建宁府。福建路出现府、州、军8个同级的区划建制,元改称为8个路,明清改为8个府。从宋至清,福建大部分时间保持八府建制,故号称“八闽”。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福建行中书省,这是福建称呼省的开始。明代改设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清改设福建承宣布政使司为省,福建区划大多继承明制,省辖府、县二级,省府之间设道,并先后把福宁州升为府,龙岩、永春升为直隶州。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福建省增设台湾府,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从福建析出设立台湾省。到清末,福建省共设有4个分道、9府、2州、58县、2厅。至是,福建政区设置基本定型。

    民国时期,福建省行政区划废府、州、厅,实行省、道、县三级制。民国2年(1913年),废除府、州制度,分设东、南、西、北四路观察使。民国3~16年,改设闽海、厦门、汀漳、建安4个道。民国14年,废除道,实行省、县两级制。民国22年,十九路军在福州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定福州为首都。民国23年人民革命政府解散,又成立福建省政府,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制度,设10个行政督察专员区,这是福建划分专区的开始。

    1949年8月2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驻福州市,直辖福州、厦门2市,分设8个专区、67县。1950年4月1日起,原以序数冠称的第一至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为按专署机关驻地的地名冠称,依次为建阳、南平、福安、闽侯、泉州(后改为晋江)、漳州(后改为龙溪)、永安和龙岩行政督察专员公署。9月,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全部改称地区专员公署。1955年3月后,地区专员公署改称专员公署。1967年5月,福建省军事管制委员会正式成立。1970年12月至1971年6月,全省专区先后更名为地区。1978年3月至1980年上半年,先后撤销福州、厦门二市革委会,改设市人民政府;撤销建阳、宁德、莆田、晋江、龙溪、三明、龙岩7个地区革委会,改设地区行政公署。1983~1985年间,按市管县的领导体制,先后撤销三明、莆田、晋江、龙溪4个地区行政公署,改设为三明、莆田、泉州、漳州4个市人民政府。至2016年底,全省共设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三明、南平、宁德、龙岩9个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下设13个县级市、28个市辖区和44个县(含金门县)。

    四、区位交通

    福建是东海、台海、南海“三海”交汇点,也是“一带一路”战略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区位独特,优势明显。铁路、公路、海运、空运等运输形式多样,通达性好,全省交通总体适应、局部适度超前经济社会发展。

    截至2015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10.46万千米,其中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超过1.5万千米。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000千米,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65%。全省100%建制村实现通硬化公路。

    铁路运营里程近3300千米,其中快速铁路近1570千米。合福高铁、厦深、向莆、龙厦、赣龙新双线建成通车,开工建设南(平)三(明)龙(岩)、福州至平潭、衢州至宁德3条快速铁路,在建里程528千米,基本形成“两纵五横”主骨架。疏港铁路支线建成2条、在建3条,海铁联运格局初步形成。

    港口生产性泊位共566个,泊位年设计通过能力4.53亿吨。其中,10万吨级以上(含10万吨)泊位27个,泊位年设计通过能力4.47亿吨。港口通过能力、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占全省比例均超过2/3,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显著提升。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成效初显,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全球第17位。

    民航旅客吞吐量近3800万人次,其中闽台空中直航客运量突破100万人次。全面完成厦门高崎、福州长乐、泉州晋江、武夷山既有机场扩能目标,建成三明沙县机场,启动福州长乐机场二轮扩能,完成厦门新机场和武夷山机场迁建选址。进一步发展壮大厦门航空公司,新组建福州航空公司,航班航线不断增加,福厦两机场境内外航线总计达290条,共新增航线超100条。

    城市(际)轨道交通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50亿元,福州和厦门城市轨道一期规划项目全面启动,福州市轨道交通二期建设规划获批,城市轨道交通在建里程突破100千米。全省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获批。

    五、经济发展

    根据三明万寿岩灵峰洞发现的距今18万年的旧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和漳州、清流、三明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牙齿化石、人工石铺地面等,证明福建早在18万年前已有人类活动,创造出远古文明。这些原始人类在距今3000年以前(相当于中原的夏商时期),已经创造出灿烂的独具特色的原始文化——闽文化。福建原始人类的经济生活主要是渔猎、采集与农业经济结合,形成多形态的经济结构,这为原始人类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料,此外,农业和手工业紧密结合。根据考古发现,除从事农业、渔猎外,福建原始人类还从事手工业劳动,主要有陶瓷业、纺织业和造船业,巩固了自给自足的原始经济。这一时期锄耕农业获得高度发展,却始终没有向犁耕农业过渡,而且畜牧业也不发达,社会前进步伐较慢。

    东汉末年,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福建属吴国势力范围。孙吴为把福建建设成重要的水师基地,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孙吴与海外的联系加强了。福建不单是孙吴的海军基地,还是孙吴联系岭南及东南亚各国的交通枢纽。海上交通发达,也促进福建社会经济的发展。福建社会经济真正发生巨变,与大批汉民向福建迁移有关。北方人民到福建定居,早在秦汉时期就开始了。但大规模向福建移民,则是到两晋南北朝才形成第一次高潮。随着北方人民大量入闽,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水利建设陆续开展,水利的兴修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其中,畜牧业发展尤为突出,手工业也相当发达。有建筑、冶铸、制瓷、烧灰、砖瓦、金银首饰、蚕丝等行业。尤其是制瓷业发展迅速,福州怀安和泉州磁灶,是著名的产瓷之乡。福建烧制的青瓷,在全国享有盛誉。此外,南朝时,建安所产绵(丝)的质量超过东南其他产丝地区,织造的“彩缎”畅销各地;造船基地不断扩大,技术上也有很大提高。“晋安港”发展成为海外商船往来的集散地,吸引着许多外国商人和文化人。

    唐代是福建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发达的开端,随着北方人民继续南移,福建人口大增,经济重心由闽北转移到沿海和闽南地区,山海经济同时并进发展,以农业为主,多种经营相结合,商品生产和流通也更为繁荣。王审知治闽期间发挥优势,实行富民政策,“尽去繁苛,纵其交易”,新罗、印度和阿拉伯等国家经常有使者和商旅往来其间,舶来品种类繁多,行销京都各地。此外,王审知重视海港建设,对福州的江河和沟洫进行整理改造,使福州的水上交通日渐便利,他还主持修建甘棠港,改善福建对外贸易条件,使福州成为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基地。

    两宋时期,福建社会经济进入封建时代全盛的发展阶段。由于耕地扩大,物产殷富,加上农业生产方式的进步,福建成为全国有影响的、以水稻耕作为中心的农业区之一。福建手工业在宋代进入繁盛时期,纺织业不仅技术有进步,产量大增,其质地也远胜前代,这一时期,福建跻身于全国丝绸重要产区之列。此外,建筑业、印刷业、制盐业、制茶业、陶瓷业和造船业也很突出。商业和外贸更有长足发展,商人相当活跃,闽商足迹遍布沿海各省。商业发展,带来城市的繁荣。福州、泉州、漳州均以商贸繁荣而闻名。福建陆路交通与内河航运皆有发展,闽江航运更加繁忙,九龙江与韩江(汀江)基本上也全线通航。从宋代起,福建对外贸易最为发达,海外贸易发展,市舶司收入成为福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如从建炎元年至绍兴四年(1127~1134年),福建市舶司从一个蕃舶纲首招致的舶船,就获得净利钱98万缗;建炎四年(1130年),抽买乳香达8.678万斤,所得在100万缗以上。

    明清时期,福建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孕育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农业开始突破自给自足的范围,呈现向商品化经营迈进的趋势。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农民同市场的联系加强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削弱,社会上出现大批雇佣劳动者,为农工商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奠定基础。手工业呈现不断上升的势头,在国内外占有重要地位。日本、朝鲜、琉球以及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国家和地区都欢迎福建手工业品。福建地处沿海,手工业品输出方便,更加刺激手工业生产,从而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明中叶以后,福建矿冶业最先出现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作坊。之后,航运业中也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明代的福建商贸活动内外贸并重,而以生活必需品为主。外贸由入超变为出超。墟市遍布各地农村,而且形成网络。新兴市镇崛起,不少士大夫、地主弃儒从商。明嘉靖时期,倭患特别严重,倭患平息后,福建海外贸易又迅速发展起来。清顺治时期,统治者为切断东南沿海人民同郑成功反清势力的联系,强化“闭关锁国”政策。康熙二十三年,清廷撤销海禁,福建海外贸易迅速发展,清政府在台湾设置一府三县,隶属于福建省,并把台湾和厦门都归属于台湾兵备道管辖,台湾和厦门的联系更加紧密促成厦门港的崛起,福建社会经济至此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到了近代,随着列强入侵,福建经济由盛转衰,手工棉纺织业逐步解体,造船、榨油、冶铁等手工业逐渐萧条,连最有竞争力的制茶、制糖业,也只能随着国际市场的变化而涨落。鸦片战争后,福建被迫开放厦门、福州两埠,厦门、福州开埠后,欧美等国商人设行经商,商品大量涌入,福建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冲击。这一时期,洋务派官员发起创办福建船政局、福州机器局、基隆煤矿、淡水石油矿、福州樟脑局等近代企业。在官办企业出现后不久,一些商人、地主和买办也开始投资新式机器工业,于是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机器工业发轫期间,福建先后出现11家新式厂矿,说明福建是民族工业发生、发展较早的一个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经济发展跌宕起伏,经济建设由缓慢发展逐渐走向快速迈进,全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充分运用中共中央、国务院赋予的各项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推动福建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生产能力、基础建设、对外开放、生活水平和社会事业等各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1.3万亿元,2015年增至2.59万亿元,2016年全省生产总值2.85万亿元,增长8.4%。

    六、发展优势

    福建面对台湾,邻近港澳,与东南亚联系紧密,是我国著名侨乡和港澳台胞祖籍地。现旅居世界各地的闽籍华人华侨有1580多万人,闽籍港澳同胞120多万人,台湾同胞中祖籍福建的占80%;香港的闽籍社团210个,澳门的闽籍社团70多个;省内有650多万归侨侨眷,归侨侨眷人数居全国第二位,从改革开放至2015年底,闽籍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在福建省捐赠公益事业累计达258.27亿元人民币。

    福建对外交流交往历史悠久,是我国对外通商最早的省份之一。泉州在宋元时期就是世界知名的东方第一大港,著名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福州是郑和七下西洋的驻泊地和开洋地。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放五处通商口岸,福州,厦门列为其二。改革开放以来,福建成为两岸三地的重要连结点,厦门、福州机场成为两岸直航航点,厦航成为大陆首家在台设立办事处的航空公司,沿海8个港口成为首批两岸海上直航口岸,福州、厦门成为两岸直接通邮的封发局。这使得福建在对外开放中具备有利条件,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中拥有特殊优势。

    2009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海西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海西列入全国主体功能区的重点开发区域。2011年3月,国务院批复《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同年11月《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实施,平潭综合实验区在两岸交流合作和对外开放中的先行作用进一步突显。2012年9月,国务院批复了《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确定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的发展定位。同年12月,国务院批准通过《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泉州市成为继浙江温州、广东珠江三角洲之后,第三个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福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亲临福建考察指导,提出了“四个切实”的重要要求,殷切希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中央作出支持福建加快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支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州新区,福建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七、人口状况

    2015年末,福建省常住人口为3839万人,全年净增人口33万人,比2014(下同)年末增长0.87%,人口延续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特征。全省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51。全年出生人口53万人,出生率为13.9‰,死亡人口23万人,死亡率为6.1‰,;自然增长人口30万人,自然增长率为7.8‰。

    2000年以来,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及外省人口的流入速度较快等因素推进全省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聚集、辐射功能和城市的承载力不断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42.0%提高到2010年的57.1%,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2010年以后,全省城镇化推进速度有所放缓。2015年常住人口的城镇化进程继续放缓,全省城镇人口2403万人,城镇化率62.6%,比2010年提高5.5个百分点,平均增幅比前10年放缓了0.4个百分点。

    2015年,全省人口总抚养比为32.8%,提高0.4个百分点,人口负担仍处于轻量化时期。总人口中,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三个年龄组人口所占比重依次为16.2%、75.3%和8.5%。人口年龄结构中,仍呈青年人口比重大、老年和少儿人口比重小的典型“中间大、两头小”橄榄状,反映福建仍处于劳动力供给充足、人口社会负担轻,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的“人口红利”时期。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劳动力资源呈现减少趋势。2015年全省15—64岁人口比重下降0.19个百分点。其中,16—34岁青年人口的比重下降0.4个百分点。劳动力资源特别是青年劳动力的减少,对全省经济发展将产生较大影响。

    近年来,由于受经济下行影响,福建省用工企业对省外务工人员需求降低,加上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崛起,用工需求明显增加,福建流动人口总体反映出省外流入人口有所减少,而本省户籍的流动人口增加的趋势。2015年全省流动人口约1167万人,其中,本省户籍流动人口706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人,外省户籍流入人口461万人,比上年减少3万人。

    八、文化艺术

    上古至秦汉时期,闽越族先民留下了文化艺术创造活动的遗迹;汉晋之后,北方中原民众先后数次大规模迁入,也带来较为先进的中原文化,经历代流传,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深厚积淀,使福建拥有丰富的传统艺术文化资源。同时,福建海岸线长,航运发达,与海外各地经济、文化交往历史悠久且频繁,受到异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性文化景观与品格。

    福建省汉族居民来源复杂,民系分支多,语系繁杂,民俗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繁多的方言乡音和民风习俗,促成了省内戏曲、音乐、歌舞和其他传统艺术的多样化。福建是国内保留传统戏曲剧种、剧目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文物尤其是地上文物遗存丰富,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绘画、建筑和其他乡土艺术,异彩纷呈,兴旺繁盛,向为中外文化艺术界人士所瞩目。

    福建东隔海峡与台湾相望,两地人民具有特殊亲缘关系,地域性文化艺术渊源相同,形态相近。两岸人民还在文化艺术的密切交流互动中,培育出一些共有的艺术品种。

    福建是中国主要侨乡,各地乡土文化艺术中,有着浓厚的侨乡特色;而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中的文学艺术名家行列里,亦有不少闽籍人士,他们作品的风格,常常可以寻觅到福建地域性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神烙印。

    特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使福建艺术文化的发展,呈现出独有的特色。历史上,当中央政权实行专制统治、闭关锁国之时,福建文化艺术的发展就相对沉寂;而宋、元、明三代和近代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相对活跃开放的时代,成为福建文化艺术发展活跃与繁荣的高峰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艺事业进入发展的新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更带来福建文化艺术事业的全面繁荣。如今,福建拥有独具特色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闽都文化、船政文化、朱子文化、畲族文化、红土地文化、“海丝”文化等地域文化。武夷山、“福建土楼”是世界文化遗产。妈祖信俗、南音、剪纸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入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

    文学福建的文学创作门类众多。从年代而言,最早出现的是民间文学,可追溯到秦汉时代,多以口头传唱、传说等形式流传。内容以福建山川形胜、自然环境、方外神仙等为主。诗词与散文是福建文学创作中的强项。唐以后尤其是宋代,福建文化进入繁盛时期,涌现出大批文人,有如入闽寓居的李商隐、陆游、曾巩,以及福建本土的柳永、张元平、严羽、朱熹。舒婷的“朦胧诗”创作,在80年代盛极一时,成为影响一代诗坛的新潮诗人代表。小说创作多以本地历史与乡土人物为题材。明嘉靖、万历年间的《荔枝记》、《陈金凤外传》等,达到相当的高度。而清代出现的两部章回体长篇巨著《闽都别记》与《榴花梦》,在民间流传十分广泛。此外,清末的林纾还把欧美等国的小说名著,用文言文翻译,成为第一个介绍西方文艺作品到我国的开拓者,在中外小说交流史上作出贡献。五四时期,福建涌现出像许地山、林语堂、郑振铎、冰心、庐隐、林徽因等一大批在全国文坛有深远影响的现代作家。

    戏曲福建民间戏曲种类繁多,其古老剧种莆仙戏、梨园戏、竹马戏孕育于唐、五代的歌舞、百戏,至宋末元初形成,经明、清、民国,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其他先后产生于明、清的地方戏,如闽剧、潮剧、闽西汉剧、高甲戏、打城戏、芗剧(歌仔戏)等,以及从省外流入的声腔剧种如弋阳腔、四平腔、徽调、昆曲等,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已衍化成本省的地方剧种,如四平戏、大腔戏、北路戏、梅林戏,以及赣剧等均流传至今,为观众所喜闻乐见。一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濒临失传的剧种,新中国成立后经抢救,如今遗响犹存;还有一些曲种转化为新的剧种,如山歌戏、南词戏。全省戏曲剧种30多个,还有提线、掌中、铁枝、杖头、皮影、幔帐等六大类13个木偶戏剧种,品种齐备、特色鲜明、技艺高超。人、偶两大类艺术表演团体,分布在八闽各地,各具鲜明的个性、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早在明代福建戏曲就在国外演出。

    木偶戏福建木偶戏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流布遍及全省,艺术特色鲜明,演技精湛多彩,剧目积淀深厚,革新硕果累累,因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根据偶形构造和表演形式的不同,福建木偶戏分为:提线木偶戏(又称傀儡戏、线戏、嘉礼戏、悬丝傀儡戏等),掌中木偶戏(又称布袋戏),铁枝木偶戏(又称阳窗影戏),皮影戏(又称阴窗影戏),杖头木偶戏(又称托棍木偶戏)和幔帐戏等六大系。每个大系因流传地区、地方语言、音乐声腔和艺术特色的不同,又分成若干个不同的剧种。在提线木偶戏中有泉州、莆仙、闽西、漳州、闽东、闽西北大腔提线木偶戏之分,在掌中木偶戏中也有晋江(南派)、漳州(北派)、闽东掌中木偶戏的区别。

    舞蹈福建先民散居各地,生活环境相对封闭,他们所创造的舞蹈,形成各自不同的艺术形态,随着历史的演变,在外来文化影响下,本土舞蹈表现形式更为丰富。据20世纪50年代初期调查统计,全省78个县(市)中,仍流传民间的舞蹈就有160多个品种。其中有的传布全省,形态大同小异,有的则仅存于一乡一村,独具一格。

    美术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闽地先民就创造了印纹陶文化,绘制在陶器表面的纹饰颇具地方特色。南北朝时期,中原文化逐渐传播入闽中。经唐、五代的积淀发展,两宋时期闽中绘画艺术渐臻完善,出现惠崇、陈容、郑思肖等在中国绘画史上有影响的闽籍画家。至元代,发展了文人画风、水墨山水画。明代的宫廷画院中,各地区画师相比,闽籍画师人数众多,技艺精湛。明清时期,“诏安画派”崛起。清代,福建的职业画家增多,名家辈出,其中上官周、华喦、黄慎对福建画坛的影响尤为深远。诏安画派代表人物谢颖苏画作播及海外。鸦片战争后,仙游的李霞、李耕善画人物,形成地方性的画风,近人称“仙游画派”。书法以蔡襄为代表的蔡氏诸书家成为北宋书法大家的首推。清代隶篆类书家影响最大,其中伊秉绶的隶书名列前茅。

    九、宗教信俗

    福建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佛教于三国时期传入福建,西晋太康年间,始有佛教寺院。唐宋时期,佛教兴盛,尤以禅宗为著,禅门五宗的兴起都与福建有密切关系。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的有14座,如闽侯雪峰寺、福州涌泉寺、福州西禅寺、福清黄檗山万福寺、宁德支提寺、莆田广化寺、泉州开元寺、晋江龙山寺、漳州南山寺、厦门南普陀寺等都是蜚声海内外的古刹名寺,在台湾及东南亚、日本等地有很大影响。泉州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其中清净寺有千年历史,是世界伊斯兰教历史悠久、保存完好的五大清净寺之一;灵山圣墓是世界上除穆罕默德墓和阿里墓之外,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圣迹。晋江摩尼草庵是世界唯一现存的摩尼教遗址。妈祖、陈靖姑、祖师公、保生大帝、广泽尊王等主要民间信仰在海外也有广泛影响,拥有众多信徒。

    十、民族方言

    福建省是少数民族散居省份。全省56个民族成份齐全,据“六普”统计,少数民族人口79.6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2%。全省有19个民族乡(其中畲族乡18个、回族乡1个)、1个省级民族经济开发区(福安畲族经济开发区)和567个民族村。世居的少数民族中,畲族人口全国最多,共有36.55万人,占全国畲族人口的51.6%,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45.9%;外省户籍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大,有24.19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30.4%;回族人口11.6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14.6%;高山族人口423人,占大陆高山族人口的10.55%,是大陆高山族人口较多的省份之一。

    福建是汉语方言最复杂的省份之一,全国汉语方言有七大类,福建境内就占有其五——闽方言、客方言、赣方言、吴方言和官话方言。闽方言和客家方言也都有在区外相互穿插分布的。闽南话在闽中、闽北、闽东都有方言岛。客家话在闽北、闽东有不少小方言岛。在武平县中山镇通行的“军家话”是比较接近赣方言的方言岛。

    闽方言福建分布最广的是闽方言,境内的闽方言分为5个区。闽东方言区,分布在闽江下游的福州、闽侯、长乐、福清、平潭、永泰、闽清、连江、罗源、古田、屏南等11个县市的是南片,以福州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安、宁德、周宁、寿宁、柘荣、霞浦、福鼎等7个县市的是北片,以福安话为代表。莆仙方言区,分布在莆田、仙游、涵江3个县市(区),以莆田话为代表。闽南方言区,分布在泉州、厦门、漳州3个市,包括厦门、金门、泉州、晋江、南安、惠安、永春、德化、安溪、同安、大田、漳州、龙海、长泰、华安、南靖、平和、漳浦、云霄、东山、诏安以及龙岩、漳平等地,以厦门话为代表;泉州、漳州、龙岩3种口音都有些差异。闽中方言区,分布在永安、沙县、梅列、三元等4个县市(区),以永安话为代表。闽北方言区,分布在建瓯、松溪、政和、南平、顺昌(东南部)、建阳、武夷山、浦城(南部),以建瓯话为代表。

    客家方言分布在闽西的宁化、清流、长汀、连城、上杭、永定、武平以及闽南的平和、南靖、诏安的西沿,以长汀话为代表。

    吴方言主要在浦城县的中北部,由于和浙江省连界,那里说的吴方言和浙江方言相近。

    官话方言岛南平市区和西芹一带以及长乐县的琴江村,浦城的临江镇有3个官话方言岛。

    畲语主要是居住在闽东的福安、罗源、宁德等地,闽北的建瓯、建阳、顺昌等地,闽中的永安、漳平等地的畲族同胞所说的话,是一种还保留着一些本族语言的、和客家话比较相近、又吸收一些当地闽方言成分的带有混合性质的语言。

    十一、历代名人

    福建地处东南海隅,地僻人稀,交通不便。两晋以至唐宋,中原人口大量南移,福建经济、文化与人才得以迅速发展,且以后来居上之势一度领先于全国,被誉为“东南洙泗”“海滨邹鲁”。宋代,福建登进士第者计7600多人,占全国进士总数的五分之一,按人口比例居全国第一。陈襄、陈烈、周希孟和郑穆,世称“海滨四先生”,被尊为闽中理学先驱。杨时、游酢、罗从彦、胡安国、李侗、朱熹等开创闽学体系,其中朱熹是闽学的创立者和集大成者。蔡襄以翰墨称,苏颂以天文著,李纲以爱国闻;杨亿、柳永、张元干、刘克庄等诗文词曲名震当时;郑樵、袁枢、严羽等以史论负盛名;惠崇、陈容以绘画扬声誉;宋慈著《洗冤集录》成为世界法医鼻祖,还有曾公亮编《武经总要》、祝穆纂《方舆胜览》、陈晹作《乐书》、蔡元定撰《律吕新书》、梁克家修《三山志》,著名医学家、建筑师、刻书家更不乏其人,标志着福建的科技文化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南宋之世,藏书家闽为最盛。建阳麻沙、崇化书坊林立,被誉为“图书之府”,余氏、刘氏、叶氏等世业刻书,传数百年。福建书院、刻书和藏书的兴盛大大推动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

    明初朱元璋赐闽人三十六姓予琉球国后,福建的航海、翻译、官宦及工艺人才播迁琉球。明末清初,郑成功、施琅、李光地、万正色分别为统一台湾、平定“三藩之乱”作出贡献。清末,福建得风气之先,涌现出大批的改革者和革命家。比如,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沈葆桢开创近代造船工业和海军建设,严复学贯中西、力倡变革,辜鸿铭、陈季同率先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林纾、陈寿祺等在近代教育史上做出重要贡献。在争取民族和国家独立的革命战争年代,闽西被称为“红军的故乡”“将军之乡”,涌现了邓子恢、张鼎丞、陈丕显、杨成武、刘亚楼等共和国党政军高级领导人才。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谷文昌、廖俊波等好干部真心实意为人民造福,还有众多专家学者、文化名流、创业精英、英雄模范;闽籍或在闽工作的“两院”院士达147名,居全国第三位。

    十二、风景名胜

    福建濒临东海,众多的山脉、交错的河流、茂密的森林、辽阔的海域,构成迥异于中国北方大平原的自然风光。“山海一体,闽台同根,民俗奇异,宗教多元”是福建旅游的鲜明特色。武夷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泰宁是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永定、南靖、华安三县的“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迷人的武夷仙境、浪漫的鼓浪琴岛、神圣的妈祖朝觐、奇特的水上丹霞、动人的惠女风采、神奇的客家土楼、光辉的古田会址、悠久的昙石山文化、神秘的白水洋奇观、壮美的滨海火山构成了福建独具特色的十大旅游品牌。

    福建旅游资源异常丰富,奇山秀水美不胜收,文物古迹遍布八闽,或以山胜,或以水名,或以洞闻,或山水俱佳,各有特色。以地貌形态分,有花岗岩型,多分布在闽东至闽南沿海一带,如鼓山、万石岩、清源山、石竹山等;岩溶型,如玉华洞、明溪玉虚洞、宁化天鹅洞、龙岩龙硿洞、鳞隐石林等,多集中在闽西到闽西南一线;丹霞型,主要有武夷山、金湖、桃源洞、冠豸山等;火山岩型,有平和灵通岩、仙游菜溪岩、闽侯十八重溪、宁德支提山等;海岸岛屿型,如鼓浪屿、湄洲岛、平潭岛、东山岛等,平潭岛还有典型的海蚀地貌。此外,还有清溪、飞瀑、温泉和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如鸳鸯溪、九龙漈瀑布、九鲤湖瀑布、福州温泉、漳州温泉、漳浦海水温泉和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等。

    至2015年底,全省有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个国家森林公园、8个国家地质公园、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8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的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环境。此外,福建还是全国唯一所有设区市都成为“全国双拥模范城”的省份,全省有70个老区县(市、区),其中原中央苏区县(市、区)37个,“红色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

    十三、名优特产

    福建的工艺品和土特产品享有很高的声誉。福州脱胎漆器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列中国传统工艺品三宝,此外还有晶莹璀璨的寿山石雕,洁白细润的德化瓷器,玲珑典雅的软木画和棉花画,形象逼真的泉州木偶头,以及福州木雕、福州牛角梳、厦门漆线雕、厦门珠绣、漆线雕、厦门彩塑、厦门瓷塑、惠安石雕等,都是令人爱不释手的独特工艺品。福建饮酒品茶已有数千年历史。特别是饮茶,已成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宋以来,“斗茶”之风甚盛,闽南的“茶道”和客家的“擂茶”至今享誉海内外。茶品方面有福建大红袍、铁观音等扬名中外。龙眼、荔枝、香蕉、柑橘、菠萝、柚子、枇杷等名果闻名于世,此外还有“闽西八大干”、永春老醋、片仔癀和各类海产干货等名优特产。

    闽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花色品种有200多种,其代表名菜“佛跳墙”、“鸡汤汆海蚌”等都是别有风味的美食佳肴,福建的风味小吃更以花色多、品味佳而享誉国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地区特色。

    (供稿人:郑舒)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