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

    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地跨东经105°17′~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东西长470公里,南北宽450公里。幅员8.24万平方公里。东邻湖北、湖南,南接贵州,西靠四川省泸州市、内江市、遂宁市,北连陕西省以及四川省广安市、达川市。地域内江河众多。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在重庆境内流程665公里。以长江干流为轴线,汇集起嘉陵江、乌江、綦江、大宁河及其他大小支流上百条,在山地中形成众多峡谷。特别是长江横穿巫山,3个背斜形成著名的长江三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地貌结构复杂,呈现出四大特点:一是地势起伏大。东部、南部、东南部地势高,西部地势低。东部最高处为大巴山的川鄂岭,最低处为巫山长江水面。二是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为主,有中山、低山、高丘陵、中丘陵、低丘陵、缓丘陵、台地和平坝等八大类。三是地貌形态组合的地区分异明显。华蓥山—巴岳山以西为丘陵地貌,华蓥山—方斗山之间为平行岭谷区,北部为大巴山山区,东部、东南部、南部属巫山、大娄山山区。四是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发育有具特色的喀斯特槽谷景观,典型的有石林、峰林、洼地、残丘、溶洞、暗河、峡谷、天坑地缝等喀斯特景观。

    重庆是大工业和大农业、大城市和大农村并存的复合型城市,是以主城区为依托,大、中、小城市有机结合的组团式、层级式现代城市群。中心区为三面环水的半岛,位于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处,海拔在168400米之间,城郭依山傍水,城中有山,山中有城,故以江城、山城闻名于华夏。中心区是重庆的行政、金融、商贸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位于长江沿岸的万州、涪陵与主城区分别相距约320公里和120公里。

    二、历史沿革

    重庆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名城。200万年前的巫山人化石,表明重庆地区是东方文明的发祥地。铜梁文化遗址证明,2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重庆就有人类活动。重庆地区还有巫山大溪、巴南干溪沟、江津王爷庙、合川沙梁子等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316年,巴人以重庆为首府,建立了巴国。极盛时期的巴国疆域“东至鱼复今奉节一带,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及黔涪”。汉朝时期巴郡称江州,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更名为荆州、益州、巴州、楚州。隋文帝开皇元年(581以渝水嘉陵江之古称绕城,改楚州为渝州。这就是重庆简称“渝”的来历。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改渝州为恭州。宋淳熙十六年(1189,南宋光宗赵惇因先在恭州于正月封为恭王,二月受内禅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遂将恭州升格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迄今已800余年。1363年元末红巾军领袖明玉珍在重庆建大夏国。1891年重庆对外开埠。19111123日,同盟会在重庆建立蜀军政府。辛亥革命后,1921年设重庆商埠督办,次年改为市政公所。1926年改市政公所为重庆商埠督办公署,次年又改为市政厅。1929年刘湘改巴县城区为市,重庆由此建市,改市政厅为市政府。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由南京迁至重庆,于193711月定重庆为“战时首都”,193955日国民政府颁令,将重庆升格为直辖市。19409月再定重庆为中华民国“陪都”,重庆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名城。19491130日重庆解放,成为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19533月重庆改为中央直辖市。19547月重庆市并入四川省,改为四川省辖市。1983年重庆成为全国第一个城市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也是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的计划单列市,同年3月原四川省永川地区划入重庆。1997314日第8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5次会议决定,将原属四川省的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黔江地区合并设立中央直辖市,同年6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

    重庆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源远流长。重庆城市在历史上曾3次建都巴国首都、夏国国都、抗战陪都3次设立中央直辖市。宋代重庆合川钓鱼城的抗蒙战争,为世界反侵略战争做出了贡献。近代重庆的革命斗争史,特别是红岩革命精神,一直为国人所传颂。抗战时期的重庆,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书写了重要的篇章。现代的重庆,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繁荣富强铸就着新的辉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重庆是中国八大城市之一,一直是西南的工业重镇。经过60多年的建设,重庆已发展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城市,是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接点,正在建设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

    三、气候

    重庆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资源较为丰富,立体气候明显,具有春早夏热、秋雨冬暖,降水充沛、空气湿润、雨热同季、灾害频繁,以及日照少、风速小、多云雾的特征。全市年平均气温17.5℃,极端最高气温44.5℃(綦江),极端最低气温-13.2℃(城口);年平均降雨量为1125.3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154.4小时,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年平均相对湿度79.9%;平均风速1.1/秒,静风频率高达45.5%。重庆是全国气象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主要灾害有干旱、高温、暴雨、洪涝、大风、冰雹、连阴雨、雾害、雷电以及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四、自然资源

    重庆幅员辽阔,地形复杂,雨水充沛,气候湿润,孕育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重庆以山地、丘陵为主,约占90%,平坝不足10%。土地类型多样,主要是水稻土、黄壤、紫色土。

    动物资源

    重庆有600多种动物资源,其中兽类近100种,鸟类200余种,水生动物及鱼类200多种。属国家一至三级保护的珍稀动物近100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的金丝猴、梅花鹿、华南虎等,二级保护的林麝、毛冠鹿、金猫、小熊猫、猫头鹰、穿山甲等,三级保护的獐、云豹、金鸡、岩羊等。饲养动物有70多种,其中猪、羊、牛、兔饲养在全国有一定优势。著名的“荣昌猪”名列中国三大猪种之一。石柱县是全国最大的长毛兔生产基地。

    植物资源

    重庆有4000多种植物资源,其中栽培植物近千种。除粮食、油料、蔬菜等主要农作物外,还有许多经济作物,如蚕桑、油桐、乌桕、生漆、芝麻、烟叶、柑橘、柚、桃、李、梨、苹果等。江津是著名的“柑橘之乡”,彭水被誉为“油桐之乡”,酉阳被称为“乌桕之乡”,奉节的脐橙、黔江的优质烤烟都是有名的。有近2000种药用植物资源。黄连、白术、五倍子、金银花、厚朴、黄柏、杜仲、天麻、元胡、贝母、党参、当归等经过长期栽培,已成为优势药材品种。石柱县是全国著名的“黄连之乡”。自然植被有阔叶林、针叶林、竹林、灌丛、稀树草丛等5种类型,其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主要植被类型。全市属国家一至三级保护的植物有50多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的桫椤、水杉、秃杉、银杉、珙桐等,二级保护的银杏、鹅掌楸、金佛山兰、香果树、木瓜红、连香树、台湾杉、钟萼木等。

    矿产资源

    重庆市矿产资源种类较多,资源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八大成矿区带,即渝东北北大巴山钡矿成矿带,渝东北城口锰矿成矿带,渝西大足—合川—铜梁锶矿成矿带,渝南南川—武隆铝土矿、硫铁矿、煤炭成矿带,渝东南黔江—彭水铝土矿、硫铁矿、煤层气富集带,长江沿岸天然气、盐、石膏等能源非金属成矿带,渝中重庆—綦江地热水、矿泉水富集区,渝东南酉阳—秀山锰、汞、铅锌、萤石、重晶石成矿带。

    2015年末,重庆市已发现矿产(含亚矿种)68种,占全国已发现矿产(含亚矿种)171种的39.7%;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54种(能源矿产3种,金属矿产12种,非金属矿产34种),占全国查明资源储量矿产(含亚矿种)159种的29.5%。重庆市探明资源储量矿产排全国前10位的有17种,分别是毒重石、粉石英、陶瓷用砂岩、铁矾土、水泥配料用泥岩、盐矿、汞、铸型用砂岩、锶、铝、锰、炼镁白云岩、天然气、玻璃用砂岩、滑石、重晶石、砖瓦用砂岩。

    水资源

    境内河流纵横,水系发达,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市境,北有嘉陵江、南有乌江汇入,形成向心的、不堆成的网状水系。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7条,其中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40条。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1184毫米,多年平均当地地表水资源量567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过境水资源量3837亿立方米。

    旅游资源

    重庆是集山城、江城、历史文化名城于一身的现代化大都市,也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区,2000年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全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以峡谷风光为代表,集山、水、林、泉、瀑、峡、洞为一体,融巴渝文化、民族文化、移民文化、三峡文化、“陪都”文化、都市文化、美食文化于一炉。重庆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世界自然遗产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6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3个,国家森林公园24处,国家地质公园6处,国家级地震遗址保护区1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点)2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点)33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8处,全国重点寺庙3处。全市有各类市级旅游资源区(点)366处。

    重庆旅游资源分布的总体格局为点(主城一点)—线(“三江”沿线)—圈(市郊一圈)加上周边合作跨区旅游,形成重庆旅游资源四大特色和十大精品。“魅力重庆”就是以中心城区魅力向外延伸扩展,构建出“新重庆、新三峡、新旅游”的美景。中外游客可充分享受重庆“一日游”“一地游”“跨区游”的魅力。

    重庆中心城区是一座由长江和嘉陵江环抱的美丽的山水园林城市,城在山中,山在水中,水在城中,浑然天成;是古江州所在地,是重庆政治、经济、文化、商贸、金融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迄今有3000多年历史。中心城区现总面积23.71平方公里。中心城区的大都市风貌和夜色美景令游人陶醉。

    重庆旅游资源的四大特色:一是“主城一点”都市旅游。即以“山城夜景”为品牌的现代都市风貌览胜旅游,以“红岩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以“抗战风云”为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等。二是“‘三江’沿线”游船旅游。即以得天独厚的长江、乌江、嘉陵江“三江”水道为载体,乘船漫游“长江三峡”“乌江画廊”“秀丽嘉陵”,观光沿线风景名胜。三是“市郊一圈”特色旅游。即以环主城近郊温泉湖泊休闲度假带、西部大足石刻群、北部合川钓鱼城、东部武隆地质公园、南部渝南山林为主体而形成的“一环四区”市郊特色旅游。四是重庆优越的中心城市地理位置,使旅游可向周边省区延伸,合作开展川渝黔、渝鄂陕、渝湘黔3个“金三角”连片跨地区旅游。

    重庆的十大精品旅游:

    “长江三峡”高峡平湖游——领略“高峡出平湖”和腹地的无限风光。主要旅游景观有小三峡、小小三峡、张飞庙、石宝寨、丰都名山;天坑地缝、神女溪、白鹤梁、青龙瀑布、双桂堂、雪玉洞、雪金山、红池坝、黄安坝、黄水森林公园、牡丹花海、施格兰柑橘园、刘伯承纪念馆;瞿塘峡—白帝城—草堂湖、巫峡—神女庙—大宁湖2个“高峡平湖”等。

    “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游——领略摩崖石刻瑰宝和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主要旅游景观有大足石刻、龙水小五金市场、龙水湖及温泉、玉龙山森林公园;永川茶山竹海、重庆野生动物世界等。

    “魅力重庆”山城都市游——领略山城夜景、激情都市、巴渝风情的魅力。主要旅游景点有山城夜景灯饰工程、都市广场、滨江景观大道、标志性观景点、“两江”游船、三峡博物馆、湖广会馆、华岩寺、洪崖洞、都市温泉等。

    “抗战风云”历史文化游——游抗战遗址,领略“红岩精神”和重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主要旅游景观有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旧址、歌乐山烈士陵园、重庆抗战黄山遗址、曾家岩50号及桂园、新华日报社旧址、宋庆龄旧居、史迪威旧居、林园、法国水师兵营旧址、北碚抗战文化遗址等。

    “乌江画廊”民族风情游——领略乌江画廊、武陵仙山等的美景和民族风情的魅力。主要旅游景观有芙蓉洞和芙蓉江、仙女山及天生三桥、小南海地震遗址、酉阳桃花园、乌江画廊、土家族吊脚楼、摆手舞、苗寨、秀山花灯等。

    “温泉湖泊”休闲度假游——领略温泉之都的魅力,周末休闲游,都市后花园游。主要旅游景观有统景温泉、东温泉、北温泉、南温泉、天赐温泉;长寿湖、青龙湖、白云湖;广阳岛、金刀峡;歌乐山、南山、缙云山、铁山坪、圣灯山等。

    “钓鱼古城”史迹文化游——游钓鱼城古战场,观秀丽嘉陵江。主要旅游景观有合川钓鱼城、嘉陵江小三峡、铜梁龙文化及温泉、涞滩二佛寺、潼南大佛等。

    “渝南山林”自然生态游——领略绿色山林、生态摇篮的美景。主要旅游景观有四面山、金佛山、古剑山、万盛石林及黑山谷等。

    “巴渝古镇”民俗风情游——领略印象老重庆的历史厚重,观山城吊脚楼。主要旅游景观有龙潭(赵世炎旧居)、涞滩、双江(杨闇公旧居)、西沱、中山、宁厂、偏岩、安居、龙兴、塘河等重庆十大古镇。

    “神秘‘金三角’”跨界周边游——一脚踏三省,神秘“金三角”之旅。主要旅游景观有以生态家园为主题的渝川黔“金三角”,以科考探秘为主题的渝鄂陕“金三角”,以民族风情为主题的渝湘黔“金三角”,以及以重庆为中心,联动云、贵、川、陕、桂、藏的“神秘的中国西部之旅”和南连赤水—遵义、北接广安—华蓥山的“红色之旅”等。

    五、人口

    2015年,重庆市户籍总人口3371.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80.82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58.7%;非农业人口1391.02万人,占总人口的41.3%。全市户籍人口出生率为11.07‰,死亡率为7.0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01‰。全市户籍人口中男性1736.49万人,女性1635.35万人,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2。在全市户籍人口中,017岁人口621.26万人,占18.4%1834岁人口771.35万人,占22.9%3559岁人口1299.9万人,占38.6%60岁及以上人口679.33万人,占20.1%

    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3016.55万人,比上年增加25.15万人,增长0.8%,常住人口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分五大功能区域看,都市功能核心区常住人口374.3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2.4%;都市功能拓展区常住人口460.52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5.3%;城市发展新区常住人1095.6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6.3%;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常住人口811.19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6.9%;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常住人口274.94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9.1%。全市人口出生率11.05‰,死亡率7.19‰,人口自然增长率3.86‰。全市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102.3,出生婴儿性别比109.9

    2015年,重庆市城镇人口1838.41万人,全市城镇化率60.94%,与上年相比,上升1.34个百分点。乡村人口1178.1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9.1%,乡村人口减少30.25万人。分“五大功能区”看,都市功能核心区城镇化率100%,都市功能拓展区城镇化率79.33%,城市发展新区城镇化率57.98%,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城镇化率44.53%,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城镇化率37.24%。全市外出(跨乡镇、街道)人口1069.43万人,其中外出市外人口505.5万人,占全部外出人口的47.3%;市内外出人口563.93万人,占52.7%。全市市外外来人口150.21万人。在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占16.49%,与上年相比,上升0.06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占71.34%,下降0.2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12.17%,上升0.16个百分点。

    2015年,全市就业人员1707.37万人,比上年增长0.6%。其中,城镇就业人员986.87万人,增长3.4%;乡村就业人员720.5万人,下降3%。第一产业就业人员526.46万人,减少5.2%;第二产业就业人员473.7万人,增长2%;第三产业就业人员707.21万人,增长4.5%。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结构比为30.827.841.4,与上年相比,就业人员比重第一产业下降1.9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上升0.41.5个百分点。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就业人员1052.55万人,增长3.5%;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从业人员减至654.82万人,减少3.7%

    六、民族

    重庆是我国唯一辖有民族自治地方的直辖市,是全国民族工作重点省(区、市)之一。据第六次人口普查,重庆55个少数民族成分齐全,常住少数民族人口有193.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7%。其中,土家族139.8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72.2%;苗族48.2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24.9%。其他人口较多的民族主要有回族、蒙古族、满族、朝鲜族、藏族等。黔江区和石柱、秀山、彭水、酉阳自治县是全市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统称为渝东南民族地区。该地区幅员面积1.69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0.5%,总人口248.5万人(常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76.9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91.3%。该地区地处武陵山脉西翼,东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接壤,南与贵州省铜仁地区毗邻,是渝、黔、湘、鄂四省(市)结合部,既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又是革命老区,同时也是国家级连片贫困区域。全市散居少数民族约14.4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7%,有14个民族乡,分别是万州区恒合、地宝、忠县磨子、云阳县清水、奉节县云雾、龙桥、长安、太和、巫山县红椿、邓家等10个土家族乡,武隆县后坪、文复、石桥等3个苗族土家族乡,武隆县浩口苗族仡佬族乡。其他各个区县都有少数民族人口居住。

    七、宗教

    重庆有着较深的宗教历史渊源。宋代大足石刻佛教造像群,是驰名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鸦片战争以后,重庆成为通商口岸,西方传教士涌入重庆城乡传教并以重庆为中心向西南扩散。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作为国民政府陪都,佛教、伊斯兰教在重庆设立总部,天主教、基督教以重庆为中心协调全国教务。全市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种宗教,有全市性宗教团体7个(市佛教协会、市道教协会、市伊斯兰教协会、市天主教两会、市基督教两会),宗教活动场所547处,认定备案的宗教教职人员759人,宗教院校1所。全市共有信教群众182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5.7%(全国为8.5%)。重庆罗汉寺、梁平双桂堂、南岸慈云寺为全国重点寺庙,九龙坡华岩寺、大足圣寿寺、南岸老君洞、重庆清真寺、天主教若瑟堂、德肋撒教堂、基督教圣爱堂、江北福音堂等为市级重点寺观教堂。

    八、行政区划

    截至20151231日,重庆市辖38个区县(自治县),包括万州区、黔江区、涪陵区、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綦江区、大足区、璧山区、铜梁区、潼南区、荣昌区、开州区、梁平区、武隆区等26个区,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忠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等12个县(自治县),1025个乡镇街道,其中乡195个(包括14个民族乡)、镇617个、街道213个。

    九、口岸

    2015年,重庆市设有3个国家开放口岸,分别是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航空口岸、重庆港水运口岸和重庆团结村铁路运输口岸。

    十、市树、市花

    市树:黄葛树。1986723日,原四川省重庆市第10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9次全体会议通过决定,以黄葛树为重庆市市树。黄葛树为桑科榕属,落叶乔木,是重庆乡土树种。北魏郦道元(446527《水经注》有“江水注:长江的古称又经黄葛峡”句,宋《图经》云:“涂山之足有黄葛树,其下有黄葛渡。”重庆黄葛古树颇多,北碚、合川、綦江、长寿、江津、永川、大足、万盛、南川等区县(自治县)皆有围径2~4米、树大根深、枝叶茂盛、便于群众乘凉并深受市民喜爱的大黄葛树。20世纪60年代黄葛树种子在市内大量繁殖成功,70年代黄葛树逐渐作为行道树。市内公园、沿江河岸、山坡均广泛栽植黄葛树。

    市花:川茶花。1986723日,原四川省重庆市第10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9次全体会议通过决定,以川茶花为重庆市市花。川茶花为山茶科山茶属,常绿小乔木,在重庆栽培历史悠久。其花期在12月至4月,植株耐污染,露地栽培容易,城乡居民、单位多喜栽培。

    附录12015年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015年,重庆市扎实践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重庆市委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中央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系列政策措施,主动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局,大力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坚持抓早、抓紧、抓准、抓实,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经济呈现结构优化、活力增强、质效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一、投资平稳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7.1%,对稳增长发挥了关键作用。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保持工商产业、基础设施、房地产投资433的合理结构,在铁路、轨道交通、能源、高速公路、空港等十大基础设施项目带动下,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增长28.6%,提高14.3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长19.8%。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新开工郑万铁路、巫山机场、北京现代汽车重庆基地等85个项目。

    二、工业经济增势强劲

    推动主导产业持续放量,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大力培育以电子信息、汽车为龙头,装备、材料、化医、消费品、能源多点支撑的“6+1”支柱产业集群,电子信息和汽车分别形成了“5+6+860”“1+12+1000”的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各类智能终端产品达到2.7亿台件,产值突破5000亿元。汽车产业形成多品牌集聚,汽车产量突破300万辆,实现产值4700亿元。汽车、电子制造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49.8%。装备、化医、材料、消费品和能源工业均发展为千亿级产业。前瞻性布局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664亿元,努力培育新的工业增长极。工业企业效益持续向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保持在20%左右。

    三、服务业稳中升级

    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5%,占比提高到47.4%,增长0.6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到9%,贷款余额增长11.2%,其中中长期贷款增长13.1%。金融和服务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增长快于一般服务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5%。传统商贸业加快转型,住宿餐饮营业额增长18.8%,商品销售总额增长16.5%。发展型、改善型消费持续升温,通讯类、文化用品类零售额增速分别达47.3%35.9%。电子商务等新业态迅猛发展,世纪购等本地电商加快扩张。乡村消费潜力加快释放,受农村消费需求较快增长拉动,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18.4亿元,增速超过城镇0.1个百分点。

    四、农业农村形势良好

    农业生产形势稳定,“米袋子”“菜篮子”量足价稳、保障有力,粮食、生猪、蔬菜等基础产业稳定发展,柑橘、榨菜等七个百亿级特色效益农业全产业链产值年均增长10%。规模经营集中度达到32.9%。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发展到1.29万家,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86家,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度达到32.9%。扶贫攻坚强力推进,出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和13个配套文件,实施177个贫困村乡村旅游提档升级等十大精准扶贫工程。努力推进资源要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衡配置,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电子商务蓬勃发展。

    五、开放合作持续优化

    中新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落户重庆,“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取得新进展。“三个三合一”开放格局扎实推进,“渝新欧”开行班列达到257班,两江新区开发开放加快推进、提质扩容,璧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着力调整外贸结构,开放合作继续深化,形成加工贸易、一般贸易、服务贸易协调发展局面。进出口总额居中西部前列,集成电路、液晶面板等电子产品出口成倍增长,服务贸易达到1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以上,跨境人民币结算1983.4亿元,增长23.8%,离岸金融结算1061亿美元,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11倍。着力构筑大通道、大通关、大平台、大产业集群和投资贸易便利化大环境,累计有240多家世界500强落户重庆。国内外合作加强,与四川签署川渝合作备忘录,力帆俄罗斯整车工厂开工,向越南、老挝、巴基斯坦等国出口水轮机组项目签约。实现首批跨境电商货物出口,保税港区进口肉类、水果交易中心挂牌。

    六、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24项重点改革专项和80余项具体改革任务进展顺利,分7批承接、取消、下放行政审批项目679项,一般性行政审批提速1/3以上,备案类项目占固定资产投资门类的90%左右。分类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完成39户市属国有重点企业章程审核和批复工作,20户企业设立了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发起设立8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100亿元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基金、9亿元农产品流通发展基金和供销合作发展基金,累计投资项目300余个。

    七、五大功能区域竞相发展

    都市功能核心区实施“现代服务业优化提升专项”和“现代都市精细管理专项”,都市功能核心区总部经济、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加快集聚,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80%。都市功能拓展区实施“新兴产业创新集聚专项”和“功能组团优化开发专项”,都市功能拓展区加快布局集成电路、液晶面板及智能终端等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60%。城市发展新区实施“基础设施提速建设专项”和“制造业提档升级专项”,城市发展新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提速,继续领跑全市,工业投资增速比全市高10个百分点。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突出“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着力实施“点上开发试点示范专项”“全面小康助推专项”“基础能力提升专项”和“生态涵养保护专项”,渝东北和渝东南两个生态区园区经济、特色旅游持续发力。全年接待游客数超过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7.5%,大旅游经济崭露头角;互联网经济加快起步,秀山、酉阳、石柱、云阳、忠县、城口、彭水、巫溪8个县成功申报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各功能区域相互支撑、优势互补,形成协调联动发展新局面。

    八、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加强

    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环保行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水质总体保持Ⅲ类(新标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开展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1%99%,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92天,比上年增加46天,PM2.5平均浓度下降12%。循环经济蓬勃发展,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3%。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6%。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改革有序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植被恢复、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扎实推进,全市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5%42%

    九、社会民生和谐稳定

    立足“五个坚持”,构建起民生实事滚动实施机制,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等25件重点民生实事扎实推进。808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减少贫困人口95.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6%,其中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7%,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稳定在1.3%。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和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5%96%。就业形势稳定,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3.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3%。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等25件重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

    (重庆市发改委综合处)

    附录2: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概况

    2015年,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把改革放在重中之重,坚持问题导向抓重点、关键突破带全局、结果导向求实效,积极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出一批务实管用的改革举措,推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取得明显成效。

    一、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

    出台《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引导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人口向城市发展新区与都市功能拓展区有序转移的工作方案》《地票管理办法》,制定《市对区县转移支付改革方案》,启动修订《重庆市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户口迁移登记实施办法》《重庆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和《重庆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人口管理创新基础工作扎实推进。做好国家《居住证暂行条例法》的对接与落地准备,全面完成人口信息城乡地域属性标注,梳理现行的33个与户口性质挂钩的政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职业培训补贴、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高校农村学生专项计划、退役士兵安置等政策实现与户口性质剥离。农民工进城落户进展明显。坚持“人口跟着产业走”,积极推动有意愿、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等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推动涪陵区以国有平台公司整体收购户改夹心房连体房试点,涪陵区2/3的连体房夹心房有序实现复垦。全市累计进城落户429.3万人,2015年新增进城落户20.2万人,进城落户居民总量结构、年龄结构、区域分布结构持续优化。

    二、探索信息化助推农业农村发展机制

    市政府出台《重庆市探索信息化助推农业农村发展机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农村公共服务信息化、农村社会管理信息化、农村信息化人才支撑等六大工程。市经济信息委依托腾讯,推进移动互联网示范村试点;制订“互联网三农”试点方案,遴选试点区县;积极推进农村信息资源云计算平台,采取第三方建设运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中国移动制订农村互联网主流门户建设方案;协调市级有关部门推进农村监测预警和农村社会管理信息化。通过推进电商、农资及金融进乡村的“三进”行动,全面实现“三进”的村达600余个,建成便民农资超市3000余个、农村电子商务网店1000余个,电商主体达到1.6万余家,农村金融服务网点2000余个,农产品网上销售突破100亿元。成功推动秀山等8个区县纳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推动荣昌、梁平成为农业部第二批农业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区县。同步推进行政、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三、开展农村集体资产量化改革试点

    在全面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工作基础上,在38个涉农区县选择403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农村集体资产量化确权改革试点,至2015年末,有401个试点集体经济组织完成成员界定,界定成员人数60.4万人;393个试点集体经济组织完成集体资产量化确权股改革,共设股份887.26万股,其中个股884.05万股,占总股份的99.6%;量化资产总额3.3亿元。试点集体经济组织积极开展资产盘活和资产有效经营形式的探索,全市农村家庭承包耕地面积234.8.5万公顷,流转土地面积95.27万公顷,占承包土地面积40.5%。通过租赁、流转、地票交易等方式盘活农村集体资产2106万元。不断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家庭农场1.34万家,农业合作社2.5万家,农业龙头企业3362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4万个。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45个,培养农技指导员3380人,培育科技示范户3.7万户。

    四、构建综合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

    依托土地交易所,加快构造重庆市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体系。设立重庆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统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工作。建立交易管理长效机制。印发《关于引导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为区县发展产权交易市场提供政策依据和指导。修改完善《重庆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办法》和农村土地经营权、林权、养殖水面经营权等专项交易规则,明确重庆市农村产权及专项品种的交易范围、期限、程序、行为等规范及监管等事项。拓展流转交易分支机构。巴南、合川、长寿、石柱等19个区县设立区县级平台,其中13个与不动产统一登记机构一并设立,巫溪等区县设乡镇服务窗口。积极拓展交易品种,累计成交农村产权流转交易7853公顷、6.79亿元,惠及农户2.91万户,成交均价每年田780/亩,土390/亩。其中,2015年组织交易2053公顷、2.5亿元,惠及农户7984户。土地流转交易后主要用于发展粮油作物、蔬菜、中药材种植等产业,在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增收、加快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完善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机制

    完善配套工作机制,有效盘活农村沉睡资产。全市申报10个区县作为农地抵押贷款试点范围,5个区县作为农房抵押贷款试点区县。全年土地收益保证贷款累计发放5000万元,农村产权抵押融资52.8亿元,累计融资金额827.2亿元。政策性农业保险支持“三农”力度加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额度为1.6亿元,其中享有财政补贴的险种达到26个。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全市8300多个行政村81%以上。

    六、试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

    经国家批准,重庆市大足区成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区县之一。组建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建立高效的决策协调机制,编制试点实施方案,稳妥推进大足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逐步建立“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成先期试点的8个重点镇(街)存量建设用地摸底、村民意愿调查、“多规合一”村规划和基准地价编制等工作。顺利开展首批入市交易,1123日,通过招拍挂方式,大足区宝顶镇东岳村产业集中区7.37公顷商服用地以3950万元的价格成交,用于打造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博览园;龙水镇保竹村就地入市0.19公顷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以55.59万元成交,用于工业厂房办公经营。

    七、推进地票制度改革

    面对房地产下行压力加大,普通商品住房供地面积减少的市场形势,重庆市地票交易保持稳中向好。全年新成交地票1400公顷、37.67亿元;累计交易地票1.15万公顷、343.81亿元;质押地票556.93公顷、贷款12.23亿元;落地使用地票7733公顷。《重庆市地票管理办法》经市政府111次常务会审议通过,201611日正式施行。在推进改革中,释放地票空间功能。印发《关于完善地票使用范围和管理的通知》,明确地票可在有条件建设区使用,使地票“空间”功能得以显化,解决了部分区县空间紧张的问题,发挥了地票服务于五大功能区域发展的作用。确立对贫困地区复垦项目“优先复垦、优先质押、优先交易、优先支付价款”的原则。黔江、涪陵等11个贫困区县交易地票1.75万亩、33亿元,占同期地票交易量、交易额的89%;向巫溪、开县等16个贫困区县的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直拨地票价款41亿元,占同期价款直拨额的80%

    八、推动农村流通体制改革

    农产品流通主体不断壮大,农村流通网络不断完善。全市新建改建乡镇商贸中心92个、村级综合服务中心120个、信息化示范点565个、便民店915个,新建电子商务示范点258个、新建配送中心7个。开展农商产销对接,举办各类农超对接活动20多场,对接金额5亿元以上。在双福国际农贸城举办首届中国(重庆)西部国际水果展销会签约4.62亿美元。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形成冻库能力106万吨。

    九、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机制

    出台《关于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启动重庆市“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规划编制前期工作,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全国“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规划的主要内容、核心指标等进行对接。结合重庆市“十三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及相关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统筹各功能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并在行业发展重点任务中贯彻落实资源配置改革要求。部分领域结合专项改革工作初步建立资源配置标准。出台《重庆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20152020年)》,对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探索建立“互联网教育”模式等方面细化落实改革措施;《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和服务内容标准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服务供给方式多元化等方面制订细化落实措施。《重庆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明确了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配置标准。

    (市发改委体改处)

    附录3:重庆市精神文明建设概况

    2015年,全市精神文明战线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基层工作加强年”部署,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工作主线,坚持打基础与育品牌相统筹、整体抓与重点推相协调、正面“引”与专项“治”相结合,各项工作成效明显,获得市级以上领导批示29条次,在全国性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发言8次,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简报刊发推介重庆工作信息23篇,中央新闻媒体关注报道近百次,推出全国道德模范2名、提名奖获得者8名及市级道德模范50名,推出“中国好人”32名“重庆好人”360名,注册志愿者380多万人,占常住人口13%

    一、突出示范引领,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宣传入脑入心

    结合第五届全国和市级道德模范评选以及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评选,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微访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通俗化。一是立足“评得出”,坚持自上而下组织与自下而上推荐相结合,综合基层推荐、网络投票、个人事迹等方面情况,常态化评选“重庆好人”,大众化评选市级道德模范,并按照优中选优原则,积极推选全国道德模范和“中国好人”,马善祥、方联海分别当选第五届全国敬业奉献模范、诚实守信道德模范。二是注重“树得起”,坚持媒体发掘与群众推荐相结合,策划上力求新颖持久,采写上力求真实感人,引导上力求社会认同,让人觉得可亲、可信、可敬。围绕重庆市10名第5届全国道德模范和提名奖获得者,精心制作电视宣传片和广播节目集中宣传,使之成为最有形的正能量和最鲜活的价值观。三是力求“传得开”,坚持传统宣传与微型传播相结合,隆重召开全市道德模范座谈会。各区县利用主题报告会、农村院坝会、道德讲堂等载体,定期举办微访谈,市文明办每月精心组织1场市级示范活动,将好人们到社区、学校、工厂、农村院坝现场讲,周围群众当面问,专家学者针对评,打通好人宣传“最后一公里”,让他们在群众“口口相传”中扩大影响、发挥作用。全年举办各类微访谈300余场,直接受众10多万人次,网民参与互动上千万人次。各区县还积极探索了精神激励、情感关怀、定向帮扶措施,向好人敬献鲜花、送上祝福,为好人购买保险、捐助善款,形成“好人得好报”的价值导向。“好人在身边”微访谈经验的做法受到中央文明办的肯定。一些区县积极探索,不断健全工作机制,畅通渠道寻“好人”,严格把关评“好人”,多种形式学“好人”,建立机制爱“好人”,示范引领做“好人”,营造出“人人争当好人、个个争做好事”的浓厚氛围。

    二、突出落细落小,文明礼仪融进老百姓“衣食住行游”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也随之出现了攀比消费、铺张浪费等不文明现象。针对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的细节,深入推进“衣食住行游”文明生活行动,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衣”即“衣旧情深”闲置衣物再利用活动,以城乡社区为重点,实施网格化宣传、社会化运作、公益化利用、透明化管理,全年收集衣物70余吨,捐赠发放衣物3万多件,其余均回收利用。“食”即“粒粒皆辛苦”文明餐桌活动,开展餐桌文明示范店、餐桌文明示范街及文明之星服务员等评选,全市5万多家餐饮企业、数十万张餐桌积极参与,建成市级“惜福商街”6条。“住”即“社区邻里节”文明家园活动,突出和谐邻里关系主题,举办第3届公租房邻里节,开展各类群众活动600余场次,惠及居民53万余人。“行”即“礼让斑马线·文明我点赞”主题系列活动,全市开展市级点赞手语示范活动9场,开展“交通礼仪进万家·文明微笑满渝州”文艺下乡区县行活动22场次,在3000台公交车和3000个高速路收费点张贴“礼让手语”车贴,为4500名“雷锋的士”志愿者制作队服,组织全市近万名志愿者定期开展文明劝道,为全市38个区县配发文明劝导服饰8000套。“游”即“美景美行”文明旅游行动,围绕春节、五一、十一等重要节点,在全市各景区、旅行社开展“美景美行·礼游天下”活动,在全国第一个发布文明旅游志愿行动标识标志,让全市万名导游、领队变身志愿者积极参与“我和国旗合个影、我为文明来代言”,引导市民争做文明游客。

    三、突出奉献友爱,志愿服务日益成为群众自觉行为

    志愿服务是富有时代特色的道德实践,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市文明办以建设“志愿之城”为目标,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发展需求、群众诉求,策划志愿服务项目,创新工作载体平台,打造一流活动品牌,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使其成为市民生活习惯和城市文明风尚。一是完善“硬件”。依托城乡社区市民学校、社会工作室等建成“五有”志愿服务工作站3000余个,在商圈、景区、路口等公共区域建立志愿服务岗亭200多个,开通重庆志愿服务网信息管理平台,畅通志愿者报名渠道,全市有志愿服务组织3.16万个,注册志愿者380多万人,占常住人口13%,评定星级志愿者4.7万人。二是升级“软件”。出台《重庆市志愿服务条例》,完善市、区县、街镇、社区(村)志愿服务四级项目库,积极探索志愿服务星级评定、嘉许激励、权益保障等制度和措施。全市志愿服务项目1.5万个,获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银铜奖分别有10个、16个、12个,19个区县累计购买志愿者保险19.6万人次。三是打造品牌。坚持以项目促活动,以活动创品牌,突出农村精神文明这个重点,修订印发《关于扎实做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召开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交流会,推广“双百共建”活动“四帮扶、四结合”经验做法,围绕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群众、贫困户等困难群体,广泛开展邻里守望、敬老扶幼、贫困助学、助残帮困等志愿服务活动,涌现出周幺婶“全国志愿服务示范团队”等一批先进典型。全年开展活动11.6万余场次,志愿者参与562万余人次,参与者达注册总数81%60%社区(村)建立志愿服务站,84%社区(村)开展活动,累计受益1498万余人次。全市14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围绕扶贫攻坚开展“我们一起奔小康”“一路有您·扶贫济困”等主题志愿行动,既丰富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又助推了“美丽乡村”建设,获得83%市民认同支持,约65%市民表示愿意参与志愿服务。

    四、突出常态长效,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坚持民生导向,创新工作机制,结合具体工作,注重常态长效,各级各类型文明创建工作稳步推进。一是坚持创建靠民,广泛宣传发动,将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的新方法新手段,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发挥群众监督作用。有的区建立以区创建领导小组为决策者、创建办为组织者、相关部门单位为执行者的政府层面工作体系和“先进群体志愿服务组织骨干志愿者市民”的社会层面工作体系,依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督查组、市民代表督查组、第三方独立调查机构等督查力量,推动全民创建。有的县出台市民文明积分暂行办法,通过量化积分形式,褒扬文明行为,有力助推全国文明县城创建。二是坚持创建为民,配合做好《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修订和研制工作,健全创建常态长效机制,将开展文明创建与办好民生实事和提升市民素养紧密结合。有的区针对城市管理难点问题,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建立联合执法机制,由各街道总牵头,公安、工商、食药监、市政、规划、交委、房管、环保等执法部门开展综合整治行动,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三是找准工作结合,以诚信建设推动行风文明建设,在全市建设、交通、质监、水利、食品药品等系统开展行业诚信建设试点,在部分区县开展信用体系建设综合试点。制定《“构建执行威慑机制惩戒失信被执行人”合作备忘录》,组织开展“诚敬做产品”系列活动,通过发布“红黑榜”,对近5万名“老赖”发出限制高消费令,发布16名失信被执行人“黑榜”和首批6家逃税漏税企业名单。扎实开展“善美行业”医德医风专项行动,在市级主要新闻媒体对30名“基层好医生”先进事迹进行集中展示,用行风文明换来社会文明,推动道德水平和医疗水平同步提高,医患矛盾和医疗负担同步下降。召开全市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对近年来全市精神文明创建成果进行集中检阅,隆重表彰新一届重庆市文明城区(县城)6个、文明单位101个、文明村镇100个、文明市民100名。南岸区“十年磨一剑”,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

    五、突出立德树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

    扎实开展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牢牢把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个根本,抓住知行合一、实践养成这个关键,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创新方法手段、丰富内容形式,通过学校、家庭、社会联动,引导广大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一是“九童圆梦行动”打造全国品牌。春节期间开展“九童圆梦家庭为根”春节志愿行动,引起中宣部高度关注。九童圆梦城乡手拉手、阳光天使暧山乡、童耕中国梦等活动动员30万高中毕业生和家庭孩子深入乡村和留守儿童结对,将民族文化的根脉悄无声息地融入到孩子的血液里。“九童圆梦百家百校活动”动员国内百名书画名家结对百个乡村学校,对50万乡村孩子开展书法绘画教育,31本系列丛书出版。二是“红樱桃行动”吸引中央和全国目光。全市5万红樱桃义工积极参加春日植爱、夏日心爱、秋日俭爱、冬日针爱的“四季有爱”活动,动员107个单位以各种形式关爱山区留守女童,活动惠及全市30万留守女童。11月下旬中央文明办组织全国各地文明办、心理教育专家来渝学习观摩“红樱桃行动”的成功经验,并获专家们充分肯定。第三届红樱桃“冬日针爱”志愿行动吸引一大批爱心单位、爱心书画家纷纷出资出力为留守儿童购买毛线,为其父母购买春节回家的火车票,提供回乡就业岗位。10万爱心市民也变身编织义工,为孩子温暖过冬加紧编织。三是乡村学校少年宫“十二五”计划圆满收官。2015年新建少年宫96个,争取建设资金和运转经费4千万元。“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建成少年宫332所,惠及百万农村孩子。四是常规活动丰富多彩。开展“网上祭英烈”“向国旗敬礼”等网上活动,百万未成年人灵魂得到洗礼,心灵得净化,爱国之情得到升华。最美留守女童李春玲赴京得到习近平、刘云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六、突出惠民便民,“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异彩纷呈

    针对人们随着物质生活不断改善和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渴望,以深化“我们的节日”为主线,积极创新活动形式和载体,着力固化节日符号,为群众送上精神大餐,让人们“吃饱又吃好”。一是建好节日文化阵地,采取专家推荐、群众评议方式,集中优势资源,积极打造一批节日示范基地,发挥节日基地示范带动作用。全市建成7个市级活动示范基地、40个区县级活动示范基地,各区县“一节一品牌、一地一特色”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为传统节日涂上了浓郁地域特色。二是搭建文化传承载体,组织专家学者和民间艺人从节日吃穿住行等方面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符号,借助“川江号子”“铜梁龙灯”“土家摆手舞”等民间民俗节目,充分展示各地传统文化魅力。三是开展喜闻乐见活动,组织民间文艺汇演、灯会庙会、趣味体育运动会等群众性节日活动,推出群众喜爱的节日游线路、节日文化产品,扩大群众参与面,让群众成为“我们的节日”参与者、受益者。全年举办鸿恩寺重阳节、酉阳桃花源春节民歌会等大型主题节日活动230多场,特色节日活动900多场,参与群众700多万人次。洋人街“中秋街市”、中山“千米长宴”等逐步成为全市传统节日品牌活动。

    七、突出立体顶盖,文明传播唱响主旋律

    发出好声音、唱响主旋律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全市上下围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基层,大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制作刊播,推动各类媒体全覆盖立体式发声。一是传统媒体常态化宣传。依托全市各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聚焦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系列主题宣传,累计在报纸刊载2424个整版,播出电视公益广告近40万条(次)、电台公益广告近11万条次,有效提高群众知晓率参与率。二是新兴媒体精准化传播。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共享性交互性优势,通过重庆文明网微博账号、’‘文明重庆微信和各区县文明微博、微信公共账号,滚动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事迹,开展近20个主题网络文明传播活动,其中小米粒儿成长记系列活动被光明日报深度报道。三是社会媒介多元化展示。运用社会媒介分布散、延伸长、触角广的独特优势,用好公交车身、建筑围挡、LED显示屏及城乡社区、公园、商圈、机场、火车站、高速公路广告牌等,多样化刊播、社会化展播、特色化传播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全年社会媒介刊播公益广告50多万次,全市25%建筑围挡刊载公益广告形成常态。

    (重庆市文明办)

    (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陈伟 何德联编辑整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