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简体|ENGLISH
灶花

灶花是旧时画在土灶头(柴灶)上的一种民间绘画形式,其内容较为丰富,图案也很优美,从中反映出民间工匠的技艺和智慧。 

旧时南汇民间使用的灶头有二眼灶、三眼灶、额方灶等多种样式。灶头以灶面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灶头的上部有灶胸膛、烟囱等,形成一片半墙;下部有一米左右高的灶裙,这都是可以画灶画的地方。灶画的内容常见的有花鸟山水、龙凤呈祥、福禄寿之类。有些善画的工匠还能将传统古戏里的人物形象搬上灶画中。 

南汇的灶花画常以线条和图案相结合。线条一般用在图案周围,成为灶画边框线。这种线条以粗细线条相结合,黑白虚实相间。工匠们运用对比的手法使灶画产生出黑白和粗细的强烈对比。边框式的线条,一般外框的线条较粗,最粗的有1.5—1.8厘米,用描线笔两次画成,成为混合型线条。在混合型线条的内侧,则画上第二根线条,形体比第一根稍微细一些,中间留出2—3毫米的空白,最细的线条画在最里面,与第二根线条间留出5公分左右的空白。其实留出的空间也是一条条粗细不等的白色线条。通过这种黑白线条之间的交替,粗细线条之间的反差对比,使画面呈现出丰富、醒目而又简炼的艺术效果。 

灶花画主要画在灶墙以及灶裙中用纸筋石灰粉刷得光滑的灶壁上,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选画内容。民间相传,灶膛上所设的灶君,是专管人间善恶之事,因此,人们在约束行为规范的同时,还在灶山上画灶花,献美于灶君老爷,倘若不画花,俚人视“白色”为“豆腐灶”,会惹灶君老爷生气。于是人们在灶君神处,一般画上花鸟画,如牡丹、凤仙、鸳鸯等,或写上福、禄、寿等泥工自创的“灶花字”体(类似琥珀体);在灶膛上作画时,由于南汇紧靠大海,老百姓希望出海捕鱼、海边作业时风平浪静、一帆风顺,因此,泥工们往往在灶头上画上乘风扬帆的渔船,祈求“一帆风顺”,画“竹”寓意“祝(竹)报平安”,画“鱼”意味着“年年有余(鱼)”,画“鹰”反映着“翔鹰展翅”,以及“大海仙鹤”等表达他们的良好愿望;也有的画上古代戏剧中的人物画,如“三英战吕布”“持箭的岳飞”等等。在通向烟囱的部位,一般画水草图案(俗称“温草团、香草头、秧草头”)。在灶头的汤罐洞上方的小方框处,常画上一些花卉小品画或类似花卉的图案。在灶头下部灶裙壁上,因面积较大,先用线条分割成几框,然后在框内分别画上“梅、兰、竹、菊”等不同的图案。在灶墙的侧面,有一处30—40厘米宽、2米来高的墙面,旧时常写有“火烛小心,人口太平”等祝语;解放后常写有“勤俭持家,丰衣足食”“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等对联。 

灶花画的设色大多以墨黑为主,但南汇的一些工匠却常常不用墨,而是喜欢用锅灶灰。这种制成墨色的锅灶灰,色泽沉稳,不渗化,又经济实惠。为了使画面色彩鲜艳,也有用颜料加以填色的。至于灶画画些什么内容,用什么色彩,或素雅、或艳丽、或粗犷、或细腻,除了工匠的个人爱好外,主要根据主人的性格特点、文化素养和室内摆设的风格状况而定。 

灶花画,从色彩而言,分黑白水墨画、彩色画两类。按新场地区的匠师沈启明所说,“画五颜六色彩色画者,属小派不吃架(指水平不高),用淡墨水作黑白画者,属大块,吃架(指技艺高超)。最吃架的能工巧匠,要数新场镇上从北街王家花园至南街,所有街面上的‘铲排头’(斗拱)、‘挖耳朵’上作画的匠师,在斗拱弯壁上作画没有基本功是画不出的。”灶花画就内容而言,可分平面的人物画、山水画、花卉画、动物画、图案画和立体“灰塑”等。 

人物画要注意:面相漂亮要入神,内衣外衣要分明,姿态做啥象啥,颜色不能太深。 

山水画要领:线条要均匀深淡一致。画树有三忌:一样深浅不好看、一样粗细不好看、一直弄统不好看。 

花卉画主要掌握:“凹塘笔墨深,面上描的淡,能见光照立体感强”。 

动物画,画走兽要注意“坐卧爬滚,姿态不呆板”;飞禽要画出“飞、驮、理毛,一目了然,活珑活现”。 

图案画分别画于灶面和灶裙、灶头下面方板之部位。灶面常画“香草头”“如意头”“百结”以及划“阳线”等;灶裙面,一般画“锁壳”;方板,常画“圣”与“卐字脚”。划阳线时做到“闯线要直,粗细一致”;画“圣”有“五条头、七条头、九条头”,排列要整齐,左右要对称,好像一个模子里面做出来的;做“卐字脚”时,“先要计算好,不可半个头,先打隐格,后划影线,再拍石灰粉,掸帚一扫,弹出白线,浓墨勾深,填线定要方方正正”;画“香草头”(南汇东部地区称“秧草头”)要“随弯到曲求流畅”。 

灶花画所用工具主要是毛笔和木尺。毛笔一般选用不同大小的羊毫。有的工匠画细线条时因买不到合适的笔,也有用山羊毛自制画笔。画灶画用的三角形木尺也是特制的。其中正三角的顶端离直边仅3.5公分左右,主要功能是使木尺能用手捏住,一边平贴在灶壁面上,便于用毛笔画线。手捏住的一端悬空于灶壁,避免碰损壁面。 

画灶画的时间一般都是在刚做好灶头的当天或第二天上午,因为这时用纸筋石灰粉刷的灶壁面干湿适宜。若壁面过湿,墨色上去容易渗化开来;若壁面太干,线条画不开,会出现枯笔。 

通过历代灶花画匠师的艺术积淀和传承,在南汇涌现了许多画灶花的优秀人物。较具代表性的有:清光绪新场地区的傅树棠,新场坦直社区的唐福千,泥城地区的邵良根,大团康家店牛桥港北唐阿妹(男),宣桥李桥的薛家,三墩地区的张三弟,黄路严路村高木桥的倪银观,黄路周家码头的王野三等等,其中宣桥薛家、黄路的倪银观、王野三等技艺超群,他们有的曾参加过上海豫园和古宫的泥塑,有的还在苏州园林的庙宇楼亭工程中作过壁画、泥塑。 

灶画在南汇已有悠久的历史,旧时被看作一种炫耀家庭地位和财力的象征。20世纪80年代,南汇农村的灶头开始流行用白色瓷砖贴面。随着液化气的普及,农村中使用灶头做饭的人家也越来越少,因此灶画技艺也随之而逐渐失传。 

2007年5月,民间美术《灶花》列入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做好对民间美术灶花画的保护工作,泥城、新场等有关申报单位推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2008年,新场镇在上海桃花节果园景点,专门建立了“南汇灶花馆”,深受游人和青少年的青睐;2009年9月28日,在崇明县举行了来自江苏、浙江、上海的长三角地区的灶花画交流。南汇派出了泥城邵云龙、新场沈启明两位匠师,在这次现场作灶画的比赛中,以一、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展示了南汇农家灶花的艺术魅力。 

2007年列入第一批上海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摘自《浦东非遗》)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