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简体|ENGLISH
开封石锁文化博大精深

今年农历正月十五,在开封万岁山大宋武侠城,开封回族石锁队在这里为观众表演撂石锁,有扔高、砍高、接高、单花、翻花、飘花、拨浪鼓等,还有锁上拳、锁上肘、锁上指等。只见几个石锁上下飞舞,撂锁者一抛一接间刚柔结合,动作极为潇洒流畅,看得人眼花缭乱,叫好声、鼓掌声此起彼伏。 

撂石锁是一种流传在我市回族群众中的传统武术项目。北宋时期,习武之人以抓举石锁增加功力。元朝时期,在开封的驻军多为回民。这些回族人在战时为士兵,和平时期就是民兵,练武的习惯就保留了下来,尤其是撂石锁在民间得到很好的传承。明朝时期,开封所建清真寺内都设有武术馆,供回族子弟习武健身,撂石锁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健身运动。这种产生于唐宋的运动,把技艺与力量完美地结合起来,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2011523日,开封撂石锁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辞海》称:石锁,我国民间体育锻炼用的器械,用石料制成,锁形,重量大小不同。练习方法有抓举和摆举,还有用正掷、反掷、跨掷、背掷等掷法和手接、指接、肘接、肩接、头接等接法组成的花色练法。练习石锁能发展体力和训练动作的准确性、灵敏性。 

民间有这样一种传说,石锁与隋唐第一英雄李元霸有关。相传李元霸小时候性情古怪,经常惹是生非,其父李渊不胜其烦,于是就命人造了一把沉重的石锁,用锁链把他拴在上面。李元霸好动,每天掂着石锁到处乱跑。天长日久,他的力气大增,最后竟然成了隋唐第一英雄。后来,唐朝军队常用石锁来锻炼士兵身体。这虽是个传说,但它告诉我们,练撂石锁在冷兵器时代是习武人训练武术功力的一项重要基本功。那时,一切与武术运动有关的项目都需要练习者有强健的身体,石锁是首选的习武器材。 

宋、元、明历代,撂石锁从军营传入民间得以传承,后盛行于清和民国时期。 

明清两代承续唐代的武举制度,将原来考试内容中翘关的举重方法改变为掇石。据《清代科举考试述录》记载,武科考试分三场:头场试马步箭,二场试技勇,三场考兵法。技勇就是拉弓、舞刀、掇石三项。在明清,“石有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各以三号、二号、头号,分等试之……掇石必去地一尺, 上膝或上胸。” 

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人们也能看到不少关于石锁的描述,如老舍在《四世同堂》中讲北京金三爷“在少年,他踢过梅花桩,摔过私跤,扔过石锁,练过形意拳” 。“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张恨水在《啼笑姻缘》一书中也有一段有关武师关寿峰扔石锁的描迹, 他写道:“他一走到院子里,将袖子一阵卷,先站稳了脚步,一手提着一只石锁,颠了几颠,然后向空中一举,举起来之后,望下一落,一落之后,又望上一举。看那石锁,大概有七八十斤一只,两只就一百几十斤。这向上一举,还不怎样出奇,只见他双手向下一落,右手又向上一起,那石锁飞了出去,直冲过屋脊。家树看见,先自一惊,不料那石锁刚过屋脊,照着那老人的头顶,直落下来,老人脚步动也不曾一动,只把头    微微向左一偏,那石锁平平稳稳落在他右肩上。同时,他把左手的石锁抛出,也把左肩来承住。”张恨水精彩的描述使人们领略了石锁的玩法。由此可见,石锁在那时已在民间广为流传且技艺日趋成熟。 

在武术界,有人认为石锁是满洲人练武强身的器械,满语称作“掷子” 。1644年,顺治皇帝迁都北京,石锁随着八旗大军进入北京,以后随八旗驻防各地进入全国,并从军营流入民间。所以说北京人把石锁称为“掷子” ,把撂石锁叫扔掷子。北京有个名为牛街的地方,在清朝时就出现不少扔掷子的好手,时至今日,那里每天都能看到扔掷子的晨练者。 

在北京有这样一首歌谣描绘撂石锁的情景:“牛街掷子扔得好,打闪纫针夺分毫,坐腰蓄劲高抛起,转体含胸顺势抄,让过力头接力尾,粘棉黏随其中妙,抛掷起高没树梢……牛街掷子练得好,扔去接来心气高,心舒畅,陶情操,少让长者讲礼貌,又练艺,又强体,身心双修把病消…… 掷子虽小能系人,互敬互让友谊牢。”可见,撂石锁虽是一种体育活动,但里面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即传统的民族文化。 

 

开封的撂石锁与北京牛街扔掷子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因为有沈友三。他出生在北京牛街,青少年居住在此。由于他的父辈都是摔跤、武术高手,所以他自幼习武且武功非凡,尤其是摔跤,清末时在京城跤场已是数一数二的好手。1921年,沈友三率先在北京天桥开了近代摔跤撂地献艺先河,当然少不了要演练扔掷子(撂石锁)的绝活。沈友三可称近代撂地摔跤的开拓者。他在北京天桥等地设场撂地多年,传承了中国国粹武技,曾打败过日本柔道高手,威震俄国大力士,多次参加当时国术馆举行的国考和全国比赛并获得冠军。 

沈友三参加全国比赛后,曾应开封武术界邀请到开封作过短期授艺传跤。到了1943年,他全家离开北京到开封定居,在开封大相国寺内设跤场、卖大力丸。 

关于沈友三在开封的情况,东大寺内的《开封市东大清真寺摔跤源流碑记》有记载:“沈友三,北京人,回族,生于一八九四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卒于一九四六年一月(腊月初九)。跤技精湛,炉火纯青,为开封东大寺穆斯林仰慕已久。一九三三年十月在南京举行的第五届全国体育运动会上,沈友三获摔跤第一名,本坊拳师赵汝庆、单进中、丁全福等面见沈友三郑重邀请。沈友三盛情难却,于一九三三年十月至一九三四年五月,第一次到开封授艺,住鼓楼街文和栈。一九四三年秋,沈友三第二次来开封授艺,住东大寺院内。在赵汝庆、刘振兴、单进中等拳师的协助下,沈友三先后在烧鸡胡同、顺一经社、东大寺、王家胡同等地开坊授艺,学者如云。得其精髓者周世福、铁世俊、许守信、许守明、王孝官、白东瀛、丁全福、杜克勤、杜广顺、沈少三、白相臣、胡广庆、穆守信、曹国禄、曹国福等。其他坊有:北大寺的王九龄、朱晓亭,家庙街亭的李有才,洪河沿寺陈汉杰、马龙云,宋门关寺的马志昆,王家胡同的孙志荣、狄良臣、穆居等。以上穆斯林功成名就后均授徒传艺……” 

少年时随父一起来开封的沈少三,19283月出生于北京牛街。他跟父亲沈友三学习中国式摔跤,之后随石锁高手周开元和马五庆学习撂石锁。沈友三去世后,他在大相国寺门前撂地摔跤养家。为了吸引观众,他经常在跤场演练撂石锁。他演练的石锁不但花样多,而且难度大,仅抛接锁就有:转体抛接(鹞子翻身),里合与外摆旋转抛接(黑狗窜裆);旋转抛接;金鸡独立抛接;肩、肘、拳、指、头部接锁;活步和脚踩砖固定抛接等,而且抛得高、旋转快。1953年,沈少三入选河南武术代表队,前往天津参加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大会, 他表演的石锁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兴趣。当时郭沫若去观看了表演。他对沈少三说:“这个练得少,别让失传了。”随后沈少三被选入民族莅京体育代表队即当时的国家武术队任队长。他还前往中南海为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汇报表演,并受到了周总理和贺龙元帅的亲切接见。自此,撂石锁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开封撂石锁更是名扬全国。 

 

开封撂石锁名目繁多,花样有数十种。按运动方式可分为翻花、接花、组合套花,按形态和肢体舒展程度可分为小花和大花。这些花样还有通俗形象的名称,诸如“手托元宝”“脚踢花篮”“托塔抱印”“三指卧鱼”“四斗门”“别膀”“背剑”等。开封撂石锁就技法而言,更是神奇绝妙、变化无穷、轻飘巧美,动作舒缓得当、动静结合、套路流畅,是一种技艺和力量的完美结合。不难看出开封撂石锁承载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石锁能在表演者手中上下翻飞,跟锁的构造是分不开的。整个石锁刻成后,前、后、底部的重量要配合得恰到好处,否则翻转时就会受限制。把儿的粗细,要合使用者的手;把儿要稍低于头部,不然就容易断,或容易“咬着手”。石锁的形状是经过先辈们多年的使用经验积累确定的,臻于完美合理,其间包括诸多科学技术文化因素。 

习武之人都知道,“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撂石锁是练习功力的项目,和金钟罩、铁布衫、罗汉功等同为硬功夫。久练此阳刚之功,可练精化气、易骨易经,全身经络舒畅,尤其是臂力大为增强。习武如此,用撂石锁晨练健身也应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据开封撂石锁的前辈讲,撂石锁者首先要做到净心,即净化思想、排除杂念,这样胆自然会壮,才敢于出手扔锁。其次要顺畅自然,周身部位要协调,这样才能使扔出的石锁角度合适。同时要做到接锁随腰不随手。也就是说,接石锁的精华在于随圆、不随长,人与石锁都在圆的轨迹中运行,人在“圆”转的任何一点都可以接到石锁。凡撂石锁高手们都能顺势顺劲,而达到人锁合一、举重若轻的境界。 

撂石锁的演练者都能做到抬头看锁身儿、低头看锁把儿 , 这一方面是技艺上的要求,另一方面他们深知撂石锁如此,做人也应如此,要抬头看路、低头做人。对待生活要像撂石锁那样,追求顺和随的自然意境,努力去净化心灵,保持谦虚谨慎,这样便可以实现快乐人生。 

 

据金警钟编著的《少林七十二艺》一书载:“石锁功,为硬功外壮,属阳刚之劲,专练两臂提掖之力……”在开封武林还广为流传这样一句话:“石锁功夫最易成,由小变大重量增,每天常练数百次,两臂大力擒虎龙。”所以凡习武之人都十分喜爱练石锁。尚武的开封回族人,为传承古老的武术文化,在东大寺内先后成立了武术馆、开封市回族传统体育表演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撂石锁研究会。笔者曾不止一次在东大寺欣赏精彩的撂石锁表演。东大寺的习武练锁者曾多次组团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武术比赛,并屡获金牌。 

东大寺武馆有位教练叫白俊亮,是开封市数一数二的撂石锁高手。1995年,第五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在贵州举办,白俊亮受邀组团参赛,一举夺取撂石锁冠军。2003年广州举办“功力大赛”竞技项目推介会,白俊亮自费1000多元到达广州,通过自己的表演和讲解,使石锁和铁砂袋两个项目顺利进入“功力大赛”比赛项目。像白俊亮这样热爱传统武术、全身心投入弘扬国粹文化的人,在古都开封不胜枚举。仅就撂石锁来说,就有古国宾、马青海、李宝润、张利军、张旭初、马子健、狄科、王龙等。 

白俊亮有个徒弟叫鲍峰,是撂石锁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从2004年至今获得过7次全国撂石锁冠军。10多年前,刚上初中的他为了减肥,练起了石锁,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我是打心眼里喜欢石锁的。”鲍峰说,刚练的时候,被石锁砸伤,弄得皮开肉绽是“家常便饭”,但他从来没想过放弃。在东大寺,很多石锁教练喜欢这个倔强的男孩。有了师傅传授技艺,鲍峰玩石锁的劲头就更足了。 

在河南大学上学期间,鲍峰和金龙老师精心编排和演练花样石锁《锁舞天下》,该节目融入了太极拳、养生气功、武术套路等诸多元素,使撂石锁这一传统项目有了崭新的形式和内容。2010年,《锁舞天下》在河南省第六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荣获金奖。20119月,《锁舞天下》又在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亮相,受到全国武术界人士的高度评价和赞扬,认为这种对传统武术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尝试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的鲍峰仍和石锁朝夕相处。近年,他把石锁文化带进了学校、带进了课堂。2014年,他带领开封市回民中学石锁队参加河南省第七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学生们表演的花样石锁《龙凤呈祥》获技巧类金奖。20158月,他带学生赴内蒙古鄂尔多斯参加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花样石锁《龙凤呈祥》荣获该赛会银奖。前不久鲍峰还应邀到南京大学,向大学学子讲述开封撂石锁文化传承。他有两个洋徒弟,一个是美国人,另一个是意大利人,从2012年开始学撂石锁。两位徒弟都表示,要把石锁技艺带回自己的国家,回国后还要收徒传艺…… 

1994年的秋天,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组到开封专门拍摄撂石锁,制作了一个名为《东大寺的爷们》的纪录片。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开封电视台多次播放,从而使开封撂石锁被亿万人知晓。开封市石锁表演队在全国名声大振,在之后的历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功会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2003年,中国武术协会工作人员到开封挖掘武术比赛项目,一眼就看中了东大寺的石锁。令人眼花缭乱的石锁惊险动作,让他赞不绝口。他认为,撂石锁古老、传统、实用,具有民族性、群众性,是增强武功胆识的好项目,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一两个动作进行功法比赛。开封市伊斯兰教协会秘书长、东大寺武术训练基地负责人郭宝光紧抓这一机会,亲自组织习练,在复杂的石锁花样中,选择了“石锁上拳”,并精心编制了竞赛规则,后被有关部门采纳。至此,撂石锁由民间爱好演变为全国武术功力大赛的规定竞赛项目。 

撂石锁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与观赏价值,经常练习可以有效增强全身尤其是上肢的肌肉力量,促进身体的灵活性,提高判断的准确性和手眼协调能力。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全面开展和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挖掘整理工作的重视,撂石锁已经被全国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优秀项目。撂石锁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丰富了内容,在保留原有功力训练的同时,增加观赏性和娱乐性,形成了既能强身健体又寓练于乐的专项民间文体活动,给古都开封的民族文化添写了一抹重彩。 

时下,撂石锁已成为名城开封一张亮丽的名片,凡有重大的节会,无论是开幕或是闭幕,尤其是全民健身活动等体育盛会都少不了撂石锁的精彩表演。在东大寺武术馆门前训练场上,每天来玩石锁者仍不间断,可喜可贺的是青少年已成为撂石锁的主力军…… 

(来源:开封地情网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