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简体|ENGLISH
肘阁

肘阁(又叫举阁)是一种民间大型造型舞蹈。起源于宋代的肉傀儡,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曾广泛流传于河南各地。豫北新乡一带称为托装抬装背装;豫西称为扮故事儿等。        

旧时,和肘阁同时流行的民间造型舞蹈,还有抬阁。        

民间所说的是一种楼房,其特点是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人们游玩时远眺、休息,也作藏书和供佛之用。肘阁就是在肩部肘起阁楼的意思。 

肘阁舞蹈与民间的祭神活动有关。肘阁总是在每年春节、二月二、三月的城隍庙会表演。肘阁源于庙里的塑像,所以敬的是城隍爷。每次演出前,先到城隍庙里祈祷后再表演。 

肘阁、抬阁在每年三月城隍庙会演出的前一天,几个会首牵着一头活猪,猪脖子上挂着写有神猪二字的小牌,到城隍庙里去领牲。即表示会首共同喂养一头大肥猪,让城隍爷先开斋,回来后再杀了分给参加演出的人,吃了有力气。之后,准备各样器具、戏装,以便次日一早演出。三月十八日一早,由会首领着到城隍庙里祈祷、降香,接着给城隍爷演降香舞,以示对城隍爷的敬仰,并乞福保平安。流传下来一句顺口溜:玩玩肘阁,儿女登科;肘阁不玩,吃喝都难。可见肘阁对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 

肘阁、抬阁的演出形式、内容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抬阁是由众人抬起来走动,场面、声势比肘阁要壮观。 

抬阁的特征是:底部是两个配重的石磙,以保持重心。为了好看,石磙外面包上木箱子。石磙中间有洞,洞中插着一根碗口粗的铁柱子,可以转动。铁柱子上端发出两杈,像一个人举起双臂,两杈端距离二丈左右;两杈末端又发出两杈,依次有4层,高约五六米,远看像一棵落了叶的大树。有三间房大。每层杈都有铁架,可表演一出戏,共1520个小孩在上面演出,小孩的腰部有铁制的暗套,卡在“V”形的杈中间,可以活动。大都是310岁的儿童,画着脸谱,穿着戏装,或站或坐在铁杈上,做一些表演动作。石磙用木杠子绑牢,由36个精壮汉子抬起来(左右前后各9个)配合乐器的节拍走动,声势壮观。 

肘阁与抬阁形式基本一样,所不同的是,肘阁是一个壮汉把小孩举在肩上。肘阁的道具制作颇为复杂,壮汉内穿像背心一样的铁坎子(叫底座),向上从袖子里伸出半米长的铁棍,铁棍上端是一个四方形的凹眼,口径约2厘米,上插一节表演的铁杈。中节以下隐藏在壮汉的袖子里,铁坎子外罩戏装。道具为表演者服饰所掩盖,从外表看,上下构成一完整的造型。全套器具重约20公斤,壮汉穿上要走动几个小时,再加上小孩510公斤的重量,没有强壮的体魄是难以完成表演活动的。 

小孩站在杈上,腰里套着铁环,以利安全。铁环两边与杈连接,是活动的,利于表演。小孩穿上戏装,化妆成生、旦、净、末、丑等脸谱,扮演戏中的人物,以表演传统戏曲节目为主。小孩最小的只有二三岁,大的六七岁。所以没有复杂的表演。小孩被肘起七八尺高,没有一个害怕的、哭的。所以,谁家的小孩能上肘阁,对小孩的胆量、能力都是一种锻炼。另外,人们认为:肘阁是祭神仙的,在阁上的孩子,会受到神灵的保佑;凡是上阁的童男童女长相要漂亮,否则,神仙会不高兴的。因此,旧时邸阁一带的男女相亲时,都先问这个孩子上过阁没有。当时有首民谣:女孩上过装,婆家不用相;男孩上过装,媳妇随便相。 

肘阁队少的十四五人,多的二十六七人,各肘起一个或三个小孩,踏着鼓点向前走动。其走动有一字形走圆场八字形剪子股等。由打击乐器伴奏,不用管弦乐器,有鼓、锣、镲、铙四大件,响起来铿锵有力,或如万马奔腾,或如雷电击长空,振奋人心。 

肘阁的服装与传统戏装相同,只是尺寸较小,以利活动。肘阁的行当有5种:单阁肘一个小孩,双阁肘两个小孩,三阁肘三个小孩,另两个是骗马阁、猴阁。骗马阁:小孩骑在一个铁架子做的马上,能自由活动,向左向右,倒立、倒骑马等。猴阁:小孩化妆成猴子的脸谱,外穿猴子戏装,可上、下翻筋斗,并做吃桃、搔痒等动作,逗人发笑。 

肘阁、抬阁演出的剧目大都是群众喜闻乐见、非常熟悉、且有一定影响的剧目片断,如《铡美案》、《五凤岭》、《樊梨花归唐》、《秦香莲》等。如双阁肘二个小孩,一人演包公、一人演陈士美。三阁肘起三个小孩,年龄大一点的扮秦香莲,另两个小的扮儿女。从造型、脸谱上观众一看就知道是某出戏。 

肘阁、抬阁曾流传于通许县的朱砂镇李道岗村,后来流传于邸阁镇东街。1938年,由于黄河决口及日本侵略军占领通许,生灵涂炭,抬阁失传。 

1979年后,通许县文化馆对肘阁这一稀有的民间舞蹈进行了调查整理,并于扶植。1982年后,每年的元宵节都邀请肘阁队到县城演出半天。1985年春节应邀到开封市演出,轰动古城。河南电视台、开封电视台作了录像并播放。此后,通许县肘阁队多次参加开封菊花花会、文化节等活动。 

目前,通许县存在2支肘阁队:一支在邸阁镇东街,一支在朱砂镇李道岗村。  

 

 

(来源:《开封地方文化全书》)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