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简体|ENGLISH
评弹北调

评弹北调,是由流传于启海地区的民间山歌、阴歌、佛序等曲调沿革而来,在启海人聚居的地方广泛流传。 

启东原是一片沙洲,唐代起开始垦牧。但由于受江水、海潮影响,直至清代围海造田才渐成规模。清初,一批一批江南人到启海地区定居,经商务农,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也带来了江南方言、风俗和民间艺术。评弹北调便是以此为源头,逐步发展并传留后世的一个曲种。 

1.png 

评弹北调的形成时间,初起于清同治年间,其时,启海地区经济逐渐繁荣,一些从事占卜算卦、唱香火、变魔术和跑单帮的生意人来往于启海、苏州一线的南北码头,见到江南茶馆酒肆有说书唱曲的艺人以艺谋生,且收入丰盈,便心生羡慕,模仿苏州人说(唱)书。如最早的启海人张云仲、杨点梅、张仲飞、陆宋信、施凤兰、严渭清等,他们在江南市镇茶馆店里听了苏州人的说(唱),回来后就把唐宋元明历史小说稍加阅读背诵后,便进路头小店说(唱)书。最初,这些说(唱)书形式比较简单,不搭高台,站在平地表演,也无伴奏配乐,更没有固定的曲调,各自按照原来行档特点来唱,做香火的唱阴歌调,佛门俗家弟子会念经的哼佛序调,喜欢唱山歌的就唱民间山歌调,各唱各调,说到哪唱到哪,不讲究音韵平仄。后来,佛门俗家弟子张云仲,在说唱之间添进了敲打木鱼击拍,后又添进竹制小锤敲击钹子(小铜锣)配乐。每段书起,左手执钹,右手执毛竹签子,一上场就敲着钹子,发出“锵、锵、锵”之声,接着开唱:“毛竹签子七寸长,手敲小锣唱开场……”气氛相当热烈。这种“钎子书”“钹子书”内容通俗,书路粗直,情节紧凑,说唱本地土言俗语,广受欢迎,逐渐从路头小店登上集镇茶馆。 

清光绪年间,苏州评弹艺人夏炳章、陆耀祥、谢金泉、柳莲堂等先后来到启海,有的说大书(评话),有的使用三弦唱小书(弹词)。对比之下,土生土长的“钎子书”“钹子书”在书艺竞争中相形见绌。见此情形,张仲飞等艺人在原来“钎子书”“钹子书”的基础上,融入苏州弹词唱腔中的韵味,并根据各自行档特点而唱,由此推动了启海弹词唱腔的发展和艺术上提高,同时形成了独具启海地方色彩的评弹曲调。由于这种曲调源于本地,又从“钎子书”“钹子书”唱腔融合演变过来,且流行于长江之北,故而称之为“评弹北调”。 

经过几代艺人的努力,历经百年传承,评弹北调在南北融合、去粗取精中,愈益发展,先后形成了启海评弹特有的“嗯嗯调”“哎哎调”“吭吭调”等基调,旋律粗犷明快,悦耳动听,乡土味很浓,加上通俗易懂的启海方言,特别适合于启海听众的欣赏习惯。到了上世纪早期,启海地区形成了“镇镇街街有书场,鼓乐声声轧闹猛”的热闹景象。评弹北调流传的经典的书目有《双珠凤》、《白蛇传》、《合同记》、《玉蜻蜓》等。 

2004年,饱含评弹前辈王洪涤先生和其子、现任启东评弹团团长王晓东两代人心血的《评弹北调资料汇编》正式问世。在这前后,由启东市评弹团选送的10多位青年尖子走进国内唯一的评弹学府——苏州评弹学院接受专业培养。启东市的瀛东书场坚持长年开放,成为一道特有的文化景观。在代表国内评弹最高水平的2008年苏浙沪二省一市评弹大赛上,启东市选手摘得了两块金牌,陈海娟、查碧华、沈昊华等一个个艺坛新人正活跃于国内评弹舞台,大显身手,显现启东评弹界不凡的实力。 

同年,评弹北调入选南通市首批非遗项目。 

(来源:南通史志网)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