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简体|ENGLISH
通如『包灯』

清朝初年,通如地区曾盛行一种灯彩,名曰“包灯”。每年正月初六陆续上市,初十至十三为最热闹,每天晚上灯火辉煌、锣鼓喧腾、爆竹震天。“包灯”曾凭其构思精巧、制作奇特、形象生动等特点盛极一时,驰名江淮和苏南,风行于扬州、泰州、直至山东等地。然而,时至今日,“包灯” 似乎已经销声匿迹,很少有人知道。2018年初冬,笔者寻访了“包灯”第四代传人何林祥。

“包灯”的由来

据清嘉庆九年(1804)出版的《如皋县志》记载,“包灯”以蛇皮、纱绢、通草制为春灯,花草、翎毛、人物,工巧极致,为通州(今南通)包姓所创,今皋人益盛矣。

《如皋县志》中所说的“包姓”,就是当时名满四方的崇川士大夫包壮行。包壮行,字穉修,号石圃,生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少时以文学才华出众而受人称誉。他30岁中举,考卷被作为范文刻印,因为需求者众多,竟重刻了三次。明崇祯十六年(1643)考中进士,任工部主事。次年三月,包壮行弃官回到祖宅崇川西南营。退居老家的他,创制出名噪一时的灯彩,灯彩精美绝伦、别具一格,深为民间喜爱,被后人称为“包灯”。

对于包壮行创制“包灯”,时人多有不解。文人沈机有感而发:“如何包处士,不爱山真爱山假?移取江山作图画,作画为灯供我耍!”他认为,包壮行玩物丧志,忘却了亡国的深痛。殊不知在那摇摇晃晃的烛光灯影背后,流淌的正是包壮行无限的惆怅和伤心的泪水……

“包灯”远近闻名。明末清初,凡这一年中宗族有“添丁”的,元宵节前后须在祖祠挂一盏新灯笼(谐“新丁”之意),以此传达“添丁”之喜 。

清雍正、乾隆年间,浙派篆刻名家、诗人黄易将“包灯”携至山东济南。清乾隆、嘉庆年间,通州人汪嶫在《咏兰轩诗稿》中也提到“包灯”:“上元灯市闹新春,制出包灯巧绝伦。狮凤牡丹都逼肖,云中立个散花人。”除此之外,冒辟疆、陈世祥、许承钦、范国禄等都有诗词吟咏“包灯”。可见“包灯”在当时文人中的影响。《崇川竹枝词》中通州姜长卿对“包灯”这样描述:“妆台云母贴窗花,似与玻璃一样雅;唯有绢纱灯制巧,驰名犹有赚包家。”《渔湾竹枝词》中也有一首诗写到“包灯”:“灵旗社鼓赛神忙,巧斗包灯绕水乡。最是恼人春昼暖,如云汗粉古盐场。”……

“包灯”的特点

“包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敬神的灯,有灶灯、金鱼灯、荷花灯、走马灯等;另一类是观赏灯,有兔灯、马灯、鹿灯、狮灯、蝴蝶灯、彩球灯、轮船灯、瓜果灯等。

“包灯”工艺精致,色彩鲜艳,其中的绢灯是如皋名产,制成“麒麟送子”“寿星骑鹿”“天女散花”、凤凰、孔雀、绶带、锦鸡、鸳鸯、喜鹊、金鱼、螃蟹、蝴蝶、纺织娘、荷花等图案。

何林祥说,在他40多年的制作过程中,总结出南通灯彩具有独、融、精、准、活等特征,这也是他创新灯彩制作的技艺特点。其中,独为最大特色,既不同于秦淮灯彩的组合形式,也不同于苏州一带的走马灯、荷花灯等,以小巧精致、仿生拟形见长。融是指融合纸扎、绘画、剪纸、雕刻等艺术门类见长。精是指做工精细,裱糊光滑平整。准是要求形象精准立体,富有想象空间。活是神态逼真,色彩瑰丽明快,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色彩。传统的鸟儿灯以竹篾、棉纸、金箔和丝绸为材料,经过设计图稿、制作骨架、裱糊灯身、装置光源等5个基本步骤,融扎、糊、绘、染、剪、贴6种技艺为一体。而“包灯”则汲取了中国传统纸扎、绘画、书法、剪纸、皮影、雕塑等养分。

“包灯”的传承

清光绪末年,扬州人丁九海到如皋城,在状元坊开了一间“恒顺源”灯铺,制售、修理、出新“包灯”,其产品曾在江苏省物品展览会上获奖。

清末民初,如皋有个叫石紫寿的人继承了制作“包灯”这一手艺,遂为第二代传人。他工于小型灯彩,技艺超群,先后在1910年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1912年印度国际赛会,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展出并获奖。其子石维林继承父业,所制绢灯曾在江苏省物品展览会和西湖博览会上获奖。石紫寿的徒弟,“包灯”第三代传人钱桂亭(1892—1975),以精致繁复的花鸟虫鱼造型灯见长,“松鹤延年”“百鸟朝凤”是其代表作,颇受后人推崇。

民国初年,如城镇白果巷有一佘姓师傅和当铺巷孙玉才师傅都会做另一种“包灯”——通草灯。通草灯是用中药通草做的,通草洁白透光如纸,可以糊小型的花鸟虫鱼,勾染彩色,极为精巧玲珑,很受世人喜爱。

通如地区还曾流行一种名叫“羊角灯”的“包灯”,它是用羊角熬胶,制成薄片,染上彩色,用铜丝或铁丝做骨架制成。这种灯比较牢固,保管得好可以留用几十年。

1952~1956年,文化部门派人到如皋指名定制四季花鸟灯用以对外交流。从此,如皋绢灯走出国门,走向了国际。

20世纪70年代初,为发展南通传统民间工艺,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特聘钱桂亭传授“包灯”技艺。当年一同学艺的许多学生,因怯于造型灯的制作难度,纷纷中途退出,只有何林祥一直坚守下来。

“包灯”的发展

1972年,时年17岁的何林祥向钱桂亭拜师,当时,钱桂亭已83岁。何林祥一边服侍师傅,一边精心学艺,整整三年,终于将这濒临失传的技艺学到手,成为第四代传人,也是唯一的传承人。

何林祥不断推出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1996年,他被评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其作品多次获省市评比金、银、铜奖。2011年,他被评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2016年1月,“包灯”被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笔者在南通市民博园见到63岁的何林祥,说起“包灯”,他兴奋异常,如数家珍。何林祥说,“包灯”如今虽然被统称为南通灯彩,但不影响它是一项经过历代发展、传承,又独具江海文化特色的传统民间工艺。他认为,真正的保护是生产性保护。要延长南通灯彩的生命线,让灯彩走向市民,就必须不断推陈出新。要将灯彩文化与现代人的欣赏和消费习惯结合起来,与现代社会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结合起来,深入开展研究,扩大技艺创新。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大宣传力度,让灯彩融入百姓生活,留住传统技艺。

何林祥说:“我喜欢一笔一笔勾勒出纹饰,慢工出细活,直到满意为止。” 笔者在他的工作台上看到一个直径约15厘米的大号放大镜,一把铅丝、竹篾,一沓皮纸,各式钳子、刻刀等。多年来,何林祥用这些简单的工具,制作出了一盏盏新巧花灯,让浓郁的江海文化特色为传统灯彩锦上添花,别具韵味。

为了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何林祥一直默默地坚守着,每年都要进学校,进社区传授扎灯技艺,目前还收了2名徒弟。2017年12月,他被江苏省八部委授予乡土人才“三带”能手。问起何林祥今后的设想和打算,他认真地说:“包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艺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希望能够通过自己和他人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这一传统手工艺术,能让它继续传承发展下去。

(作者单位:南通市公路管理处)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