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简体|ENGLISH
海州童子戏

戏曲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以及在世界艺术宝库里,都占有独特的地位。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其中古希腊的戏剧、印度的梵剧早已消亡,唯独中国戏曲仍有300多个剧种,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中国戏曲虽成熟于南宋时期,但其原始形态却可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傩,而海州童子戏正是古老的傩文化的一支。

穿越千年的古傩遗音

海州童子戏起源甚久,它和古老的巫觋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傩正是我国商代形成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在锦屏山将军崖岩画中,考古学家就发现有许多巫的形象以及“皇舞祭天”、“执干戚舞”的舞蹈画面。将军崖岩画中被编为C组的14和21两具头像,均戴着五彩之羽的冠冕,头像下是日月星辰的刻画。传说中的少昊时代以鸟为图腾,头上的羽毛装饰,显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两具头像是这场祭祀舞蹈中领舞者巫的形象。正如王少华先生著文所说,将军崖岩画展示了“原始社会的祝祀乐舞”(见《舞蹈论丝》1981年第一期)。以石为社是东夷部落的传统习俗,将军崖岩画中间的“四磊石”(现存三块)是古代“杀俘献祭”的场所,在这种仪式中由巫主持的“执干戚舞”更富于激情和热烈的氛围。专家考证在将军崖岩画A组画像中并列的10多个人头画像,上面刻有错乱无章的线纹,是被俘者人头的伤痕。而这种人头面具一经产生,便会向图案化、程式化和实用化发展,成为中国戏曲面具的最早源头,海州童子戏早期演出正是戴着面具进行的。

在古代,“国之大事,惟祀与戌”(见《春秋左氏传》)。可见祭祀是列于军事之前的头等国家大事,因而巫的地位是很高的。《论语•·乡党》中有“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的记载,乡人傩是乡间每年举行驱邪除疫的重要仪式,连孔子都恭恭敬敬的穿着朝服去参加。笔者在1987年走访了时年76岁的海州童子戏老艺人陈汝强,他当时仍自称童子戏就是乡人傩。

唐宋之后,海州文献中虽无有关傩戏演出的记载,但从唐代段安节著《乐府杂录•驱傩》中的一些记述以及童子戏艺人推崇唐太宗为本剧种的祖师爷等演出习俗来看,傩戏的演出仍然非常风行。明代海州地方史志中有多处“百戏”和“彩戏”的记载,当时京剧、淮海戏远没形成,这些演出是否是傩戏的演变,尚有待考证。至清代中叶,这种以“娱神”为目的祭祀天地神灵的活动,已渐渐向“娱人”方面转化,形成了今天的海州童子戏。著名学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提出,戏曲起源于古巫,“古代之巫,实以歌为职,以乐神人也。”如果说“巫”为戏曲远祖的话,那么海州童子戏无疑是中国戏曲现存的“活化石”。

别具一格的表演艺术

海州童子戏属高腔系统,其唱腔粗犷质朴,高亢有力。它的原始唱腔揖荷大嗨铱,具传是根据农村耕田时所唱的赶牛号子演化而成,后逐渐发展了揖童子调铱、揖老可调铱、揖十拜调铱、揖满台腔铱等多种基本唱腔,有“九腔十八调”之称。

童子戏演唱时无丝弦乐器伴奏,由演员清唱,靠锣鼓击节或众人伴唱作过渡音乐,今天四川的川剧,也保留类似的演唱特征。近代有的剧团演出童子戏时,担心无丝弦乐器伴奏显得单调,加用淮海戏的板三弦等乐器,殊不知剧种苍桑的历史感大减。后来海州童子戏参加文化广场等演出时,又恢复过去的演唱形式,仍获得广大观众的认可。

童子戏有一种独特的伴奏乐器称“狗皮鼓”,状若北方的太平鼓,用三个大小不一的铁圈串连而成,上端大铁圈蒙上狗皮,下端小铁圈上缀有九个小铁环,艺人称其为“三教九流”,演唱时演员用竹签或手心敲击鼓面,“咚咚”有声。但总起来说童子戏的音乐声腔比较单调,这也是它近代急剧衰落的原因之一。

海州童子戏的演出往往伴随着繁杂的祭祀仪式,在整个祭祀活动中,哪天上演什么剧目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因此国外和港台地区称其为“仪式剧”。传统的海州童子戏剧目有近百种,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本剧种所独有的,这类剧目多源于民间传说,内容曲折离奇。如《李迎春出家》、《魏九郎借马》、《天缘配》及《张摇公捉妖》等,这类剧目中像《唐太宗坐朝》、《九仙姑揭榜》等,演出的情节多和传说中童子戏的起源有关。另一类剧目是从徽剧、京剧等戏曲剧种中移植衍变而来,如《下河东》、《刘权进瓜》、《举狮观画》、《汾河湾》等,这类剧目经童子戏搬演时,多加进一些奇特的情节,以便招徕观众。

海州童子戏每到一地演出,都要临时搭建“车台”。即将农村许多牛车的车轮子竖起,排列成方形,上面用高梁杆子铺平,然后再用泥土覆盖。童子戏在车台上演出,角色行当、服装道具一应俱全,在乡间被称为“大戏”。

旧社会乡间妇女是不能出门看戏的,而童子戏却不受此限。演出中有一种“童子刀”,长约1.5米,宽约0.6米,演员一手持刀柄,一手抓住刀背上的铁环,在舞台上舞起来十分壮观。早期童子戏演出须戴面具,大多用纸浆做成,它的化妆和脸谱自成一体,与京剧和其他地方剧中不尽相同。童子戏在表演中还保留了一些特技,如“砍刀”、“咬鸡”、“含铲”、“喷火”等,这些特技惊险而不伤身,有的至今仍无法作出科学解释。这无论在民族艺术领域还是在人体保健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近来海州童子戏的演出也引起了国内外戏剧界专家的关注,日本、法国及台湾地区的一些学者专程来连观摩考察,有关论文还被翻译成日文、英文等在国外发表。

充满神秘的演出习俗

海州童子戏的演出仍保留了敬神许愿、迎吉纳祥的仪式,折射出厚重而浓郁的民间习俗。常见的演出形式乡间称之为“烧猪”,即每年冬至前后,村中请来童子(即童子戏艺人)唱戏,庆贺一年的收获,恭请上天保佑来年人畜平安,故民谚曰:“童子过冬,肥肉加葱”,即冬至前后是童子戏艺人演出繁忙、改善生活的季节。

“烧猪”除了演出剧目外,还要举行祭祀的许多关目。首先要“设坛”,分里坛、外坛和腰坛三道,里坛铺设在酬愿户主(称喜主)室内山墙上,墙上挂满了各种神像和各种彩纸剪成的纸花(称吊子)。腰坛设在房屋中间,外坛设在室外,都要安放案桌和祭品。开坛之后便是“请亡”,即全家在童子的带领下来到村口,祭典故去的亲人亡灵。接下去为童子跳“踩门箔字”,在喜主的门前放一张芦席和五只瓷碗,两位童子边唱以“破花名”为内容的踩门调,一边在席上走圆场,二童子作出“咬碗”、“甩碗”等各种身段,可谓“上如菊花盖顶,下如古树盘根”,宛若一场饶有兴致的双人舞,此关目的含意为替喜主家中驱邪纳吉。

“安坐”主要由两位童子演唱劝人孝悌的唱段。之后为“过桥”,喜主家在室外用三条长凳搭成“品”字形,蒙上白布作桥,由童子边唱边做许港城非遗9多关目,率领喜主全家一一平安过关。接下去便是惊心动魄的“砍刀”了。只见场院案桌后突然窜出两个上身赤膊、腰系丝带、头上扎着红纸彩球的童子,一人手持两把特制的砍刀、一人手中抓着一只公鸡,二人互相争斗,窜上跳下,如走火入魔般。海州乡间民谚形容人跳跃说:“看你像童子跳圣一样”,盖出于此。少顷持砍刀的童子乘势夺过公鸡,猛地一口将鸡头咬下,接着取过双刀,在自已的左臂上猛砍一通。童子砍刀含有以红压邪之意,恭愿喜主家过上安宁的日子。但无论是“砍刀”还是“咬鸡”,艺人靠的是千锤百炼的绝技,外人是万万模仿不得的。

除了“烧猪”外,为了祈求上天保佑全村人畜的平安,童子戏演出中还穿插一种大祭祀仪式,叫“牛栏会”。牛栏会的过关更为壮观:用几根长木棒在村中场院四周搭起城墙状,中间用5张八仙桌叠起。全村的耕牛头披红布,在主人的牵引下,由童子带领边走圆场边唱。这支队伍浩浩荡荡,全村人畜顺利过关。人们欢呼送走了瘟神,燃起野火,场院中欢呼雀跃,煞是热闹。海州童子戏的演出和祭仪活动可长达7天,其丰富的民间习俗足以写一本书。但和世间所有的神话一样,海州童子戏也是按照人们的美学追求,假托各种形式来体现人们的文化观念,在除恶扬善的同时,也寄托了对神灵的图腾崇拜。

衍传数代的各种班社

海州童子戏历史悠久,逐渐形成两大支脉,一支沿云台山至海边一带,称海里童子;一支在海州区西南一带,称南山童子。

海里童子当推清代嘉庆年间俞果为首,俞果(1770~1857),连云港市原中云乡人。自幼学唱童子戏,以嗓音高、亮而称著。成年后组班演出,因唱腔委婉优美而名声大振,人们多称其“俞童子”而忘却其名。他参加过白莲教的反清斗争,成为当地的传奇人物,当地从其学艺者甚多,被推崇为童子戏的一代宗师。

至清同治年间,童子戏艺人已沿云台山区发展为东西两路,从艺者约数百人。西路有陈家班,东路有王家班、刘家班。其中王家班的六代传人王传业(1898要1980)是名噪一时的童子戏演员。王传业为我市朝阳镇刘巷村人,他嗓子好、扮相美,先攻花旦,后演生、净诸行,18岁组班挑梁演出,很受群众欢迎。乡间有“王班摆戏台,回乡跑破鞋”之说。因他所演剧目甚多,又擅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被同行称为“小教主”。他生活俭朴,有良好的戏德,很受观众和同行的敬重。“文革”期间,他将自已珍藏多年的童子戏手抄本,装在一个纸烟箱内埋于地下,全被污水浸透而无一保存。他去世前十分婉惜地说:“我死并不可惜,只可惜了一肚子好戏文”。

其子王保萃、王保乾多年从事戏曲演出,王保萃建国后改唱淮海戏,后成为江苏省淮海剧团的主要演员。南山童子戏流传甚久,多在灌云、东海、沭阳等地演出。上世纪80年代走访老艺人陈汝强时,他将自已的传承谱系推溯到十代以上。其中以上世纪30年代的陈三(陈汝强)、曹三(曹宜殿)和佘三(佘之山)为代表,称雄一时。

海州西南的卸甲坊也是有名的“童子窝”,海州洪门有位艺人叫郭三兆,童子戏演的极好,当地群众有“东不要,西不要,专要洪门郭三兆”之说。

海州童子戏虽兴盛一时,但终因其唱腔单调,渐渐为新兴的淮海戏所替代,至建国前夕已日渐衰退。建国后许多艺人不愿从事消灾了愿等带有迷信色彩的祭祀仪式,大多改演淮海戏。目前连云港市仍保留一个以从事童子戏演出为主的民间职业剧团

——曹艳玲童子剧团,成员多为前辈艺人曹宜殿的后代。曹艳玲的父亲、该团艺术顾问曹秀芝,是享受省文化厅津贴的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海州童子戏已列为首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新浦区文化局已按计划对其进行有效地保护和指导。海州童子戏是一门多学科、多功能的民间艺术,然而正如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文中指出的那样,任何一种文化观念都不是永恒的,“它是历史的暂时产物”。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将不断剥落掉童子戏的神秘、迷信色彩,使其展示出艺术和民俗的价值,成为现代人开启海州先民幽秘灵魂的一把钥匙。

(摘自《连云港史志》,作者:朱秋华)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