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简体|ENGLISH
鲃肺汤

鲃鱼 

为太湖水域特产,亦称绷(鱼朋pèng)鱼、斑鱼,形似河豚,较小,最大的不过10厘米长,故有“小河豚”之称。 

明《正字通》载:“绷鱼形似河鲀而小,背青有斑,无鳞,尾不岐,腹有白刺。俗改作鲃。”王鏊《姑苏志》将之与河豚归为一个条目:“斑鱼似河豚而小,味亦腴。”民国《洞庭东山物产》载:“黄鲃鱼尾分歧,无鳞,腹黄,背有青黑斑,肉无细刺,身有黏液。夜间群游,作声轧轧,食小鱼小虾。清煮红烧作羹,味鲜如蟹肉。” 

民国《洞庭东山物产》卷四部分书影

鲃鱼光滑无鳞,腹部白色有细刺,背部青色有斑纹。鲃鱼肉质细嫩鲜美,富有营养,味似刀鱼,但少刺,鲜如河豚但无毒,向为人们所推崇,尤以鱼肝制汤为佳。“斑肝汤”由斑鱼的鱼肝、鱼肉和鱼皮入汤精烹而成。清袁枚《随园食单》记载:“斑鱼最嫩。剥皮去秽,分肝肉两种,以鸡汤煨之,下酒三份、水二份、秋油一份。起锅时加姜汁一大碗、葱数茎以去腥气。” 

因鱼肝在民间俗称“鱼肺”,故“斑肝汤”亦称“斑肺汤”,又名“鲃肺汤”。这道菜在苏州各大饭店都有,而木渎石家饭店的鲃肺汤另有一功,其肥嫩而不腥,为石家饭店名菜之首,扬名海内外,名列《中国名菜谱》。 

石家饭店鲃肺汤以鱼肝为主料,再取鱼身两侧嫩肉佐之,用加了鲜菇、火腿和笋的鸡清汤煮成。金黄色鱼肝和红色的火腿,淡黄的冬笋片,棕色的香菇,绿色的豌豆苗相映成趣。此汤美味需慢慢品味:吃鱼肝时,用舌尖与上颚抵吸,味至舌根,满口留香;鱼肉细嚼慢咽,鱼香、鱼汁尽在其中;喝汤时宜趁热,汤味清鲜。费孝通先生曾点评这道美味是“肺腑之味”,一言道尽此汤真味。

石家饭店“鲃肺汤”的小故事  

木渎靠近太湖,水产丰富,以鱼做菜,习以为常。无论是一般人家,还是酒楼饭馆,都是“每餐必鱼”。但由于烹调方法大同小异,滋味差不多,因而这里的酒楼饭馆生意清淡。石家饭店的原名“叙顺楼菜馆”虽然是乾隆时始创,名气很响,但生意也不景气,连店里的开销都支应不起了。有一天石师傅回到家里,妻子用店里丢掉的鱼内脏——鱼杂,炒了一个菜给他下酒。他一边饮酒,一边吃着这天天吃的炒鱼杂,觉得口渴心烦,便叫妻子弄碗开水来。他喝了一口又觉得没味,便随手把鱼杂全部倒进开水碗里,有心无意地端起这开水泡鱼杂喝了一口,咦,味道倒还可以。于是他想,何不将鱼的内脏做成汤呢? 

这时正值初秋,鲃鱼上市,第二天,石师傅到店后,就用鲃鱼的内脏切成片,做了一道汤,一尝肉嫩汤鲜,鲜美可口,味道果真不错。后来品尝“鲃肺汤”的人一天比一天多,生意也就兴隆起来。 

如此美味自然引来八方食客。最有名的当属李根源了。“石家饭店”的店名也出自其手。 

1926年,李根源在穹窿山附近的小王山隐居,途径木渎时常来此小酌。为招待贵客,老板亲自下厨烹制了拿手的鲃肺汤。李根源品尝之后,觉得风味独特,兴之所至,为饭店题写了“鲃肺汤馆”匾额。1929年李根源再来,老板请他为饭店更名,于是李根源又题写“石家饭店”四字,石家饭店由此得名。 

老石家饭店

民国元老于右任也曾多次光顾石家饭店。1929年秋,于右任放舟太湖赏桂花,夜泊木渎,小饮于石家饭店。据说当时连饮了3碗鲃肺汤,觉得其味难以言述,当即挥笔赋诗: 

老桂花开天下香,看花走遍太湖旁。 

归舟木渎犹堪记,多谢石家鲃肺汤。 

于右任赋诗

从此,乡间野味鲃肺汤和石家饭店蜚声江南。 

后来,于右任、李根源又分别题写了“鲃肺汤”诗和“名满江南”匾额,石家饭店鲃肺汤更加风靡一时,至今不衰。 

1947年石家饭店广告

一道鲃肺汤,使石家饭店扭转了局面。至今,木渎镇还流传着“先有鲃肺汤,后有‘石家饭店’”的说法。 

素材来源:明《正字通》、明《姑苏志》、民国《洞庭东山物产》、《木渎镇志》《中国名镇志·木渎镇志》《吴中食话》、吴中太湖文旅、网络 

文章编撰:翁丽春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