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简体|ENGLISH
九斗碗

原标题:九斗碗的历史回溯 

在四川,如果有人说要“办酒碗”,或者请你去“吃酒碗”,意思就是说要宴请你。这样的宴请,不是寻常的请客吃饭,而是有婚丧嫁娶或者升学乔迁的大事要大宴宾朋。如今的大都市,此类宴请多在酒楼饭馆,而在广大四川场镇乡间,“办酒碗”则是在露天搭起棚子,支起灶台,摆上桌椅,上演一场幕天席地的坝坝宴。坝坝宴的环境,貌似不及城市酒楼的气派和雅致,却有着更为浓郁川西坝子本土传统气息。在坝坝宴(九斗碗)中,你更容易寻见川菜的庐山真面目。  

田席是川菜筵席的重要组成,是四川民间宴会以大众便餐和家常菜肴为主,以三蒸九扣的形式制作的筵席,因筵席多摆在农村田间院坝里举行,故得名田席。四川田席始于清康熙中叶(1681年)开始的“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移民运动。三百多年前的湖广移民居住在四川各地,他们在垦荒、开渠、平田、挖井、建房、收割打谷、插秧抢种等的劳动中,常常是同村、同宗、同原籍的人们相互帮助,集体劳作、集体用餐。 

这样就逐渐形成一种约定成俗的民规,某日大家替谁家帮忙,就由谁家提供饭菜招待帮忙的人,在田边地头挖灶做饭,帮忙的人围坐一起吃饭,这就是田席的雏形。一直到今天,在四川广大农村,还可以依稀见到一些人家在农忙季节,和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相互帮忙抢收抢种、插秧打谷、修房造屋等,这种相互帮着一起干活被叫做“换活路”,也叫“还活路”。主人要热情大方,拿出大鱼大肉款待帮忙干活的人,原始的田席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今天完备的田席格局。  

坝坝宴现场

田席在四川被人们习惯称作坝坝宴、流水席、九大碗、九个碗、九斗碗等。九个碗是四川农村传统宴席的主要形式,不论是生周满十(生,指生孩子;周,指小孩满周岁;满十,指过整十岁生日,如六十、七十、八十大寿),还是红白喜事,或者新春年酒、清明会、打火炮、拜师出师、过继儿女等,其筵席基本都是做九个碗。因为桌席一但多了,吃饭时仅靠小煎小炒的菜品开席,一则时间上忙不过来,二则显得很没档次,既要上菜快速,又要显得有档次,就只有多用三蒸九扣的菜要,三蒸九扣是指蒸菜多、扣碗多,这就是九个碗。 

宴席备菜中

“九斗碗”这一名词的命名,是因为成都地区在民国时期流行用大碗来喝酒。称之为“九斗碗”,是因为一般每席有九碗菜。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民间视“九”为吉数,有“九九长寿”、“九子登科”、“天长地久(九)”等说法。这样的宴席,“九大碗”是起码的标准。当然,也有贫穷人家放七碗或有钱人家放十一碗的。 

“九斗碗”可以是七碗可以是十一碗,但决不能放八碗或十碗。这是为什么呢?在川西坝子上,喂猪的猪槽一般都是用石头做的,民间相沿,把“吃十(石)碗的”作为骂人是猪的隐语,所以不能用十碗菜来招待客人。而桌上的菜不能摆八碗,则是因为开席的时候一般会有叫花子(乞丐)会前来贺喜或哭丧。他们往往还打着莲花闹,走到哪唱到哪,见到什么唱什么。由于不管是红喜还是白喜,主人家都信奉“客走旺家门”的道理,对于前来捧场的乞丐,都要热情招待。只不过他们吃的不是其它客人的几样菜,而是一人一碗盖浇饭。这样一来,一张八仙桌,一面坐两人,刚好是八碗饭,所以川西民间就把放八碗饭的称做“叫花子席”。因此,八与十这两个数,是办席必须忌讳的。  

难得吃到的甑子饭

九斗碗,九道菜。上九道菜颇有讲究。依次有干盘菜、凉菜、炒菜、镶碗、墩子、膀、烧白、鸡、汤菜。若全为猪肉加羊肉(旧时牛肉不上席)而无鸡、鸭则又称“大水席”。农家贫困者常减去最后上席的红烧肉而以头蹄下水为主,则又叫“水八碗”。富有者,为显阔绰,常在头碗内加主料而分别被称为“蹄筋席”、“竹荪席”、“海参席”、“鱼翅席”等等,以示档次增高。也有的在最后上席的一菜上做文章,加以菇子蒸鸡、膀、海菜称“菇子席”,烧砂火锅叫“火锅席”,而最高档的则从昭通等地请来名厨办“烧烤席”。到了九十年代,“九大碗”不仅大换“包装”,由猪肉为主推广到以鸡、鸭、鱼、海菜为普遍,同时菜式也由九个发展到9的几倍。  

烧白

人们已开始议论:在宴客时是否仍以“九大碗”为宜之事。有的已在指责“菜越多越好”的出格行为。多数人认为,回忆“九大碗”时不要忘记“冬瓜做烧白”的艰难,现在的人们更认为应该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温饱。

来源:成都市地方志网站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