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简体|ENGLISH
叠彩山

叠彩公园以叠彩山命名,位于市区东北。叠彩山,古名桂山,位于漓江西岸,由连绵起伏的明月、仙鹤、于越、四望等山峰组成,最高的仙鹤峰海拔251.3米,相对高度103.6米,总面积10.8公顷,建成区6.3公顷,是市中心的主要景区之一。叠彩山地貌特异,由3.6亿年前沉积的石灰岩和白云质灰岩组成,岩层呈中厚层、厚层及薄层状,层层横断,远望如彩绸相叠,因名叠彩山。自宋代以后,山上遍植桂树,满山飘香,因名桂山;山有风洞,清风出奇,故俗称风洞山;五代时楚王马殷在山上筑祭坛,故又有马王台、越王山之名。叠彩山山势东行,连属起伏,嵯峨特秀,呈三叠式景观特征。山上萝悬绝壁,树裂苍石,翠覆重峦,胜迹密布,故有“江山会景处”之誉。 

叠彩山景区是桂林开发最早的风景区之一。唐代,山下曾建圣寿寺,至今仅存风洞摩崖造像24龛98尊(大多为宋代重镌)、木龙洞石塔;会昌年间(841年~846年)元晦在于越山顶建于越亭,山下建茅斋、写真崖、流杯亭、花药院、栖真阁、石室、莲池等,在四望山建销忧亭,在明月峰风洞南口建景风阁,北口建齐云亭,使之成为“公私宴聚较胜争美”之地。 

现有景点主要包括: 

叠彩亭 位于叠彩山登山道上。四角、平顶、单层、红柱,高约5米,长7.5米,宽8.5米,面积64平方米,呈十字形,跨凌于登山道上,正面悬书法家王遐举所书“叠彩山”匾额。叠彩亭东依于越山,西邻四望山,北对明月峰,与山景和谐,东西设坐凳。北隅为观赏“彩翠相间”的最佳角度。亭西有明代羽卿题刻“江山会景处”。 

叠彩琼楼 在叠彩山明月峰与于越山之间,是一组以桂北侗族建筑形式为特征的大型风景园林建筑群,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1990年建成。主体的鼓楼为二层歇山顶楼阁,前面是小巧的卷棚敞轩,其余为一、二层坡顶,局部突起重檐、三重檐卷棚歇山、或六角、八角攒尖顶。整组建筑主次分明,错落有致,与自然环境和谐协调,具有仙山琼阁的意境。。 

叠彩蝴蝶馆 展厅面积163平方米,展出国内外蝴蝶11个科目300多种5000多只,有3个展厅和1个活蝴蝶园。1995年建馆以来受到中外游客的普遍欢迎,已成为全国较大的蝴蝶馆。 

叠彩山门 在叠彩山仰止堂前,为坡顶、青瓦的仿古建筑。门上有已故桂林市副市长魏继昌所书“叠彩山”隶字横额,两侧的“到清凉境,生欢喜心”楹联,为清张祥河撰,今人伍纯道书。一过山门,即进入历史文物、宗教、自然风光交融的胜地。 

成仁碑 在叠彩山门内。碑高167厘米,宽83厘米。碑文共28字,均为楷书,正文“常熟瞿忠宣江陵张忠烈二公成仁处”,为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广西巡抚梁章钜书并立,以彰明末抗清将领瞿式耜、张同敞的气节。 

仰止堂 在叠彩山门内右侧,风洞之前,抗日战争期间所建,取“景仰先烈墓为观止”之意。原建筑已毁,1958年重建。堂东西长11.5米,南北宽7.1米。东西开门,北壁嵌有瞿式耜、张同敞画像、狱中唱和诗《浩气吟》,以及郭沫若所作二公像赞诗等石刻。 

反字碑 风洞外东侧立有桂林绝无仅有的反字碑。碑上反刻“南无阿弥陀佛”标题及《十二月礼佛减罪文》。碑上最妙的是刻有反映西方极乐世界等级制度的“三品九生图”。反字碑及“三品九生图”石刻全国罕见,极其珍贵。 

风洞 位于明月峰山腰仰止堂上方,南北对穿,略似葫芦状,中段狭小,仅容一人通过,前后敞朗如厅。旧时将前、后洞分为南北二洞:南洞名叠彩岩,因山而名,又名混沌岩、福庭洞,唐代元晦《叠彩山记》记载:“其西岩有石门,中有石像,故曰福庭”;洞长12.5米,高3.65米,宽5.6米。北洞名北牖洞,洞口北向如窗,唐代莫休符《桂林风土记》记载:“山穴透出北面,因名北牖洞”;洞长7.5米,高4.8米,宽9.2米;洞口题刻有清代陈维湘题“北牖洞”3个大字,洞内有石座如龛。由龛侧石磴可上达另一洞,名太极洞,洞口外建有迎风楼。风洞原是一条地下古河道,两头大中间小,所处地势高,北接“湘桂走廊”,南迎驾桥岭与海洋山之间的“峡道”,形成对流,两端过风的断面大,中间小,风速增大。随着季节变换,来风有清、和、暖、冷之别。 

望江亭 在叠彩山北半山腰处,登明月峰山道边。原为明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太监傅伦所建,原亭早废,1954年、1990年两次在原址重建,为红柱、绿瓦、翘角、攒尖顶式的仿古亭。亭右有摩崖题刻“探奇处”,沿亭向上攀登,不断有奇景可探。 

明月峰 位于叠彩山东北部,海拔223米,相对高度73米,山体总面积1.41公顷,是叠彩山的主峰,叠彩山赏景最佳处。明月峰雄踞江边,峰尖如笋,登上峰顶,云山、城景、江水一览无余,是观赏桂林全景的最佳处。 

拿云亭 在明月峰顶。峰顶有葫芦形的小平台,五代时楚王马殷建台其上,世称马王台。南宋靖江知府张栻筑“尧山”、“漓水”2坛于其上,祭祀山川,写有《尧山漓水二坛记》。古时的台、坛早废,1955年在旧址建“拿云亭”,1988年遭雷劈,遂重建。亭高约5米,面积19.36平方米,为红柱、单檐、攒尖顶、青瓦、四面开敞立柱,柱间设坐凳,亭基三级,意谓上升九霄。有香港画家赵少昂“拿云亭”题额。登亭眺望,目极无遗。 

仙鹤峰 位于明月峰西北,海拔253.6米,相对高度103.6米,山体面积2.1公顷,为叠彩山最高峰,山势陡峭,尤以北面崖危径险。山腹有二层的仙鹤洞,从西面看,仙鹤峰像蹲在地上的仙鹤,尾朝南,头朝北,仙鹤洞似大眼睛,昂首远望,炯炯有神。洞口右侧,有林素园所题“振翮鸣皋”4字,意为仙鹤振翅高翔鸣于九皋。峰上另有一巨形穿洞名白鹤洞,高约14米,底宽8.6米,长60米,面积516平方米,呈三角形。东西两个洞口成为借景窗:东口面对明月峰、于越峰,层峦重叠,锦翠连山;西口面对城北,屋宇楼台鳞次栉比。一洞之中,荟集两种不同的景色。 

于越山 古名猕猴岩,位于叠彩东南部,与四望山相邻,面积0.79公顷。山名出自古代的于越族。古代越人的一个分支于越,秦汉时因战乱入桂。唐朝元晦任桂管观察使时,独爱于越山,在山隈筑“写真堂”,朝夕读书绘画其间,写《于越山记》,山以文传。山顶有于越亭,亦名越亭,元晦始建,早废,现亭为重建。山麓有“康岩”、“素洞”,洞北向,高3.2米,宽1.7米,长10.5米,面积约18平方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12月,康有为到桂林讲学期间,住在叠彩山风洞前景风阁,发现于越山下的两个岩洞,以自己的字号命名,东叫“康岩”,北叫“素洞”,并摩崖篆名题刻。 

四望山 位于叠彩山西南部,与东南的于越山相对,以山间径道相隔,山体面积3.32公顷。山石奇特,其满山石芽、石槽、石块如“玉叠蓬壶”,山壁有唐代元晦《四望山记》石刻及清代李少莲刻“玉叠蓬壶”四个大字。近年新刻著名作家茅盾、柳亚子等人士的墨迹。 

木龙洞 在叠彩山东麓、漓江边上。洞高4米,宽2米~3米,长10米,面积40平方米,南北穿透。西邻明月峰数十米,南去伏波山约1000米,是龙珠路与驿前街必由之路。木龙洞之名,出自古老的传说。相传从前洞口有盘曲的古树,洪水涨时化龙入海,因名木龙洞。洞外江边有木龙古渡,古代江上无桥,木龙古渡是渡江的繁忙之地。木龙渡口,叠彩山峭壁临江,江水澄碧,景致幽雅。江岸有唐代所建石塔,为典型的喇嘛塔。相传原为镇邪,实际成为水文记录。对岸绿竹掩映,楼舍成排。人们于渡船中领略古渡风光,别有一番情趣。“木龙古渡”为桂林新二十四景之一。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