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简体|ENGLISH
我国最大灌区之——河套灌区

河套灌区是我国著名的古老灌区,也是当今我国最大灌区之一。早在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时便引黄河水灌溉,规模很小。中经北魏,相继有续。唐贞元间(公元785~804年),在今之五原县东土城和西小召一带,曾“凿咸应,永清二渠,灌田数百顷”。河套灌区的全面连续开发,乃是近代的事。清朝,道光10年(1830年)民办开挖缠金渠,这就是河套灌区最早开挖的永济干渠的前身。至光绪26年(公元1900年),民办开挖的永济(缠金)、刚济(刚目)、丰济(中和)、沙河(永和)、义和(王同春渠)、通济(短辫子河渠)、长济(长胜)、塔布河等八大干渠相继浚通,引黄灌溉面积约6.66万公顷。光绪28年(公元1902年)垦务大臣贻谷到绥远督办垦务和官办水利,逐将各渠整顿、开宽、浚深,并开挖支渠,逐渐有了灌区的雏形。民国期间各地商争相开挖水渠最多时开通大小干渠45条,总长达1 500多公里,后来由于引水渠口太多,而各渠都是平口承流,互为影响,大渠与小渠争水,小渠引水日趋困难。同时由于灌溉面积不断扩大,小渠被迫并入大渠以解决当时引水困难问题。到建国前夕,直接从黄河引水的渠道已减少到20多条,而灌溉面积则已发展到19.60万公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干渠继续合并为10大干渠,至1954年又将10大干渠合并为4大引水系统:即解放闸、永济渠、丰复渠、义长渠4大引水口。于1952年5月建成黄杨闸,灌区内渠系逐渐配套。但从1830~1960年约130年间,均为无坝自流引水,灌溉受黄河自然水位的限制,保证程度低,“天旱引水难,水大流漫滩”,这就是当时灌区的实际状况。从1961年三盛公水利枢纽建成开始,至1981年20年间,为有坝引水。提高了灌溉保证率,灌溉面积扩大到44.80万公顷。但有灌无排,地下水位升高,土壤次生盐碱化发展。从1981年打通总排干沟,经乌梁素海至黄河的出口起,后套灌区打通了排水出口后才进入灌排逐渐配套的新阶段,随着配套建设的不断进展,土壤盐碱化已有所抑制,粮食单产也不断提高,至1987年灌溉面积扩大到50.33万公顷。

河套灌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半荒漠草原地带,冬季严寒少雪,夏季高温干热,多年平均降雨量不足200毫米,而多年平均蒸发量超过2 100毫米。系一无灌溉即无农业地区。

河套灌区横跨巴盟的7个旗县及包头郊区的一小部分。7个旗县是:磴口县、杭锦后旗、临河县、五原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总人口1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5万人,人均灌溉面积0.50公顷。

(来源:内蒙古区情网《内蒙古自治区志•水利志》)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