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资源

    【位置面积】

    山西省位于北纬34°34′~40°43′,东经110°14′~114°33′,属于内陆省份,在太行山与黄河北干流域峡谷之间,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是首都北京的西部屏障。省境山环水绕,构成与邻省的天然分界。东隔太行山,与河北省毗邻;西、南跨黄河,与陕西、河南两省相望;北越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在国家经济发展布局中,山西紧靠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位于由山西、河南、湖北、安徽、湖南、江西组成的“中部六省”的最北端。

    山西省域轮廓呈由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南北长682千米,东西宽385千米,总面积1568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634%,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列第19位。

    【地质地貌】

    山西省位于中朝准地台近中央部位,称山西断隆。北抵内蒙古地轴中部,南连秦岭褶皱系,西接鄂尔多斯台坳,东以太行山大断裂为界同华北地坳分开。山西断隆的中轴上,叠加有“S”形汾渭地堑系。山西境内地层发育较全,除上奥陶系上统、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下统和中统缺失外,其余时代地层均有分布;尤其前寒武系和上古生界地层,在中国北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山西境内岩浆岩类型多,分布较广泛,以侵入岩为主,特别是中生代侵入岩反映出多期次的特点,与许多内生矿产的形成有关,并有全国罕见的碱性岩类。

    山西省地貌景观大体分为基岩山区、黄土高原山区、断陷盆地3大类型。主干山脉有:太行山、吕梁山、中条山、五台山、恒山、太岳山(即霍山),多呈北东—南西向或近南北向展布。主要盆地由北向南依次为:阳高盆地、大同盆地、忻州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长治盆地。山地占全省总面积40%,丘陵占40.3%,平川和河谷面积仅占19.7%。全省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省内最高点为五台山北台顶叶斗峰,海拔3058米;最低点在垣曲县西阳河与黄河汇流处,海拔180米;最大相对高差2878米。

    【气候降水】

    2015年,山西省年降水量较常年略偏少,为439.9毫米,较常年值(468.3毫米)偏少28.4毫米(偏少6%),较上年偏少92.4毫米。年内分布极为不均,夏季降水异常偏少,秋季降水明显偏多。从季节看,冬季(201412月至20152月),山西省平均降水量为12.5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0.5毫米;春季(20153月至20155月),山西省平均降水量为87.8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8.6毫米;夏季(20156月至20158月),山西省平均降水量为18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88.2毫米,除个别县市夏季降水偏多外,全省绝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其中忻州西部、吕梁南部、临汾大部、运城北部及个别县(市)降水量偏少57成,为自1961年以来历史第三少;秋季(20159月至201511月),山西省平均降水量为157.9毫米,比常年均值偏多50毫米,为近10年以来同期第二多降水。

    2015年,山西省年平均气温偏高,为10.7℃,较常年(9.8℃)偏高0.9℃,较上年偏高0.2℃。年内,夏季气温略偏低,其余季节气温均偏高。冬季(201412月至20152月),山西省平均气温为-3.1℃,比常年同期偏高0.9℃;春季(20153月至20155月),山西省平均气温为12.0℃,比常年同期偏高0.7℃;夏季(20156月至20158月),山西省平均气温为22.3℃,比常年同期均值偏低0.1℃;秋季(20159月至201511月),山西省平均气温为10.5℃,较常年均值偏高0.8℃,为近10年以来同期第三高气温。

    2015年(1月至12月),山西省日照时数接近于常年值,平均日照时数为2296.6小时较常年偏少152.7小时。山西省大同西部、朔州西部、吕梁北部以及太原、晋中交界处年日照时数多于2600小时;年日照低于2200小时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其余大部地区年日照时数介于2200小时至2600小时之间。

    【土地资源】

    截至2015年底,山西省土地主要地类数据如下:耕地:405.8788万公顷,合6088.182万亩。其中,基本农田342.76万公顷,合5141.47万亩。就耕地类型划分,耕地包括水田、水浇地和旱地。其中,水田0.1284万公顷,合1.926万亩;水浇地106.6749万公顷,合1600.1235万亩;旱地299.0754万公顷,合4486.131万亩。园地:40.6971万公顷,合610.4565万亩。林地:485.7338万公顷,合7286.007万亩。草地:407.906万公顷,合6118.59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88.4537万公顷,合1326.8055万亩。交通运输用地:27.5572万公顷,合413.358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8.8087万公顷,合432.1305万亩。其他土地:81.9424万公顷,合1229.136万亩。

    【矿产资源】

    山西分布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资源开发利用大省,在全国矿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截至2015年底,全省已发现矿种120种,其中有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63种。与全国同类矿产相比,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矿产有煤层气、铝土矿、耐火黏土、镁矿、冶金用白云岩等5种。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主要矿产为煤、煤层气、铝土矿、铁矿、金红石等32种。

    煤炭资源得天独厚,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泛,煤质优良,保有资源储量2709.01亿吨,占全国保有储量的17.3%,居全国第三位;煤层气资源十分丰富,沁水、西山、河东煤田为煤层气高产富集区,剩余经济可采储量2304.09亿立方米,全国首屈一指,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铝土矿资源保有资源储量15.27亿吨(矿石量),居全国第一,占全国保有资源储量的32.44%;铁矿类型多,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泛,保有资源储量39.37亿吨,居全国第八位;铜矿集中分布于山西省中条山区,保有资源储量229.94万吨(金属量);金红石保有资源储量426.38万吨(金红石TiO2居全国第二位。煤、铝土矿等沉积矿产分布广泛,铁矿、铜矿等重要矿产分布相对集中,但是重要金属矿产贫矿多、富矿少,共伴生矿多、单一矿少。

    【水资源】

    2015年,山西省年均降水量为403.0毫米,比多年平均473.5毫米少70.5毫米,属正常年份,比上年487.7毫米少84.7毫米。全省汛前、汛期和汛后降水量分别占年降水总量的21.7%64.1%14.2%。汛前(1月至5月)全省平均降水量87.3毫米,属正常年份;汛期(6月至9月)全省平均降水量258.3毫米,属偏少年份;汛后(10月至12月)全省平均降水量57.4毫米,属偏多年份。

    2015年山西省各水文站年均流量与多年均值相比,除永定河水系南洋河天镇,子牙河水系清水河五台山,汾河干流宁化堡、静乐、河岔、汾河二坝(二)、义棠、赵城8个站偏多外,其余站点均偏少。永定河水系桑干河新桥、壶流河广灵,汾河水系冶峪沟董茹、静升河灵石4个站点河道出现全年断流情况。

    据全省59座大中型水库蓄水量统计,汛初蓄水总量为9.11亿立方米,比年初(201511日)少2.80亿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少1.36亿立方米,比多年同期平均多4.39亿立方米。汛末蓄水总量为8.13亿立方米,比汛初少0.98亿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少3.36亿立方米,比多年同期平均多2.09亿立方米。年末蓄水总量为9.26亿立方米,比汛末多1.13亿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少2.65亿立方米,比多年同期平均多2.59亿立方米。

    按降水量距平计算,3月份由于降水偏少,旱情较为严重,全省大部分地区发生旱情,其中忻州旱情较为严重。45月,受降水影响,全省旱情得到缓解。6月份,出现旱情的范围较5月有所缩小,干旱程度亦有所减轻。78月,全省大部分地区出现旱情,北部及南部部分地区旱情严重,其余各地旱情较轻。910月,北部及南部部分地区发生旱情,局部地区出现严重干旱。11月,全省局部地区出现小范围旱情。

    201511日至930日全省洪涝灾害基本情况统计,全省共有8个地市(太原、大同、阳泉、晋城、晋中、忻州、临汾和吕梁)、29个县、143个乡镇发生洪涝灾害,受灾人口总计57.845万人,因灾转移人口0.726万人,倒塌房屋2350间、直接经济总损失10.1966亿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0.5764亿元。

    二、人口语言

    【常住人口】

    根据2015年抽样调查推算,山西省当年出生人口3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9.98‰,比上年下降0.94‰;当年死亡人口20万人,人口死亡率为5.56‰,比上年下降0.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42‰,比上年下降0.57‰。据此推算,山西省2015年底常住人口为3664.12万人,比上年增加16.16万人。

    【人口分布】

    根据2015年抽样调查推算,山西省各市2015年底常住人口分布如下:太原市431.87万人,大同市340.64万人,阳泉市139.83万人,长治市342.04万人,晋城市231.5万人,朔州市176.22万人,晋中市333.57万人,运城市527.53万人,忻州市314.13万人,临汾市443.57万人,吕梁市383.22万人。

    【城乡人口】

    根据2015年抽样调查推算,山西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016.3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5.03%;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647.7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4.97%

    【语言】

    山西省是汉语方言比较复杂的省份之一。由于地理和历史等诸多原因,山西方言较多地保留古代汉语成分,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都有重要特点。与其他北方方言相比,山西方言除晋南多数县市和北部广灵没有入声外,其余各区均有入声。山西方言的入声读音短促,韵母以喉塞音收尾。山西境内与毗邻省份有入声的方言被称为晋语。在词汇语法方面,有以下特点:一是有分音词、合音词和逆序词,二是有丰富的四字格俗语,三是有大量以“圪”为前缀构成的词语,四是保留许多古语词,五是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重叠形式非常丰富。按照《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的研究,根据入声有无及其他语音特点,山西方言可以分为六个区:

    中区:以太原方言为代表,属晋语。语音特点是有入声,平声不分阴阳。分布在晋中一带,包括太原、清徐、晋中、太谷、文水、交城、祁县、平遥、孝义、古交、介休、寿阳、榆社、娄烦、灵石、盂县、阳曲、阳泉、平定、昔阳、和顺与左权等县市区。

    西区:以吕梁市离石区方言为代表,属晋语。语音特点是有入声,多数点阴平和上声调型相同,调值接近。分布在晋西一带,包括吕梁、汾阳、中阳、柳林、石楼、临县、方山、兴县、岚县、静乐、隰县、交口、永和、大宁、汾西与蒲县等县市区。

    东南区:以长治方言为代表,属晋语。语音特点是有入声,部分点去声分阴阳。分布在晋东南一带,包括长治、长治县、潞城、黎城、平顺、壶关、屯留、长子、沁源、沁县、武乡、襄垣、晋城、阳城、陵川与高平等县市。

    北区:以忻州、大同方言为代表,属晋语。语音特点是有入声,入声不分阴阳。分布在太原以北地区,包括大同、大同县、阳高、天镇、怀仁、左云、右玉、应县、山阴、繁峙、忻州、定襄、原平、五台、代县、浑源、灵丘、朔州、平鲁、神池、宁武、五寨、岢岚、保德、偏关与河曲等县市。

    东北区:仅有广灵县一个点,属冀鲁官话。语音特点是无入声,古入声次浊声母字今读去声。

    南区:以临汾、运城方言为代表,属中原官话。语音特点是无入声,古入声次浊声母字今读阴平。分布在山西南部,包括运城、芮城、永济、平陆、临猗、万荣、河津、乡宁、吉县、夏县、闻喜、垣曲、稷山、新绛、绛县、临汾、霍州、古县、安泽、洪洞、浮山、翼城、侯马、曲沃、襄汾与沁水等县市。

    三、民族宗教

    【民族】

    山西省是少数民族杂居散居的省份。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汉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99.7%,有53个少数民族,包括:回族、满族、蒙古族、彝族、苗族、土家族等,人口为9.3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0.27%,其中回族最多,约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0%

    山西省的少数民族总体及分布有4个特点:一是人口总数不多,但民族成分多。全省共有53个少数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在万人以上的有回族、满族、蒙古族。二是大分散、小聚居。全省11119个县(市、区)有少数民族。有42个少数民族聚居村。三是回族人数居绝大多数且相对聚居,有较强的民族意识和宗教感情。四是少数民族聚居村有相当一部分处于山区或贫困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宗教】

    截至2015年底,山西省境内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信教群众约185万人。全省经认定备案宗教教职人员6386人,全省宗教活动场所2844处,各级宗教团体共221个。

    四、历史溯源

    【人文山西】

    山西省简称晋,主要是因为在先秦春秋时代,山西的大部分地区为诸侯国晋国所有。战国初前(4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史称“三晋”,今也用“三晋”称山西省。秦、汉、唐、宋几个朝代都曾在今山西境内置郡、道、路,称为“河东”,所以山西也有“河东”之称。明代在山西置行中书省,习称山西行省。这是山西省名的开始,又因山西在太行山之西,所以也称“山右”。

    考古表明,远古时代,山西南部是人类初曙的起源地,运城垣曲的世纪曙猿化石,把类人猿的出现时间向前推进1000万年。旧石器时代,运城芮城县西侯度遗址发现人类用火痕迹,又将中国人类用火历史向前推进100万年。除去考古遗存外,今日山西运城地区流传着上古时期黄帝、炎帝大战于阪泉之野的传说,炎黄文化自此开始融合发展。尧舜禹时代,“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构建中华文明的早期城邦时代。位于今临汾襄汾县的陶寺遗址被确认为尧都旧地,很可能就是最早的“中国”。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国家文明首先在山西大地上出现。商代时,山西地区是商朝“邦畿千里”之地的重要区域,方国、部落遍布。

    西周初年,公元前1031年,周成王姬诵分封同母弟叔虞于唐国,并将周王室子孙迁到唐地。唐叔虞死后,子姬燮(亦称姬燮父)继位,迁居到晋水之傍,故将国号改称“晋”,是为晋侯燮。春秋时期,晋国一时强盛,晋文公为一方霸主。春秋末期,异姓卿大夫崛起,韩、赵、魏三家分晋,史学界以此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皆为七雄,各自占有山西部分地区。魏国李悝变法、赵国胡服骑射,引领战国时期的改革风潮,并涌现出荀子、韩非子等著名历史思想家,猗顿等著名商人。

    秦汉时期,山西郡县封国并存。汉初,山西地区曾主要为汉文帝刘恒始封代国时的封地。同样自西汉开始,北方匈奴、乌桓、鲜卑等族部分部落逐渐渐内附,主要安置在山西地区,山西成为民族融合的重要区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众多民族政权活跃在山西地区,鲜卑族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在平城(今大同)立国98年,推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多元文化色彩。在北魏末年、东魏、北齐时期,晋阳被权臣、皇帝相继设为别都,遥控洛阳,权势大盛。太原天龙山石窟、忻州五台山等地佛教文化蓬勃发展。

    隋唐时期,山西为抗击北方突厥势力的前线,也是唐朝龙兴之地。唐朝几位帝王数次扩建晋阳城,并相继封其为“北都”“北京”,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三都”“三京”,武则天、杨贵妃、诗人王维等历史人物成长于山西地区。五台山地区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唐代佛寺建筑遗存。五代时期,山西成为沙陀族军阀割据之地。宋初,晋阳城在遭到火焚水灌,化为焦土,太原城则被迁移至今天太原城所在地(阳曲县唐明镇)。宋代山西地区为抗击北方政权的前线,晋北地区涌现出杨业、狄青、王彦等抗辽、抗夏、抗金英雄人物。太原城同样为北方地区重要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金国灭辽、北宋,统治山西地区,同样涌现出元好问等著名文人。应县木塔等金代历史建筑至今屹立山西大地。明初,晋南地区掀起大移民活动,洪洞大槐树下成为山西根祖文化的源地。清代,涌现出“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康熙帝师”陈廷敬等著名历史人物。晋商崛起,祁县、太古、平遥地区成为有清一代中国金融业的核心区域,出现中国第一家票号,汇通天下,山西商贸生意遍布海内外,留有乔家大院、常家庄园等遗存。平遥古城为全国现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古城之一。

    民国初年,太原成为响应辛亥革命的重要省份,在阎锡山统治时期曾成为“模范省”。抗战时期,山西是抗战前线,也是重要的抗日根据地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山西成为重要的能源基地,支持全国经济建设发展。当代,山西则展开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开始向新的历史阶段迈进。

    【建制沿革】

    上古时期,尧、舜、禹建都晋南地域,相关历史记载中,尧都已被考古发掘证实。夏启始建国家,山西便处于夏朝的统治中心。商朝,山西地区有唐等20多个方国。西周分封唐叔虞,成为晋国立国之始。春秋时期,晋国都城最早在翼(今临汾翼城),之后迁到新田(今侯马)。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占有今山西南部区域。占据山西北部部分地区的代国、中山国则被魏、赵攻灭。战国后期,韩、赵、魏三国相继被秦国灭亡。秦国统一天下后,在山西地区建立河东、太原、雁门、代、上党五郡。

    西汉与东汉时期,郡国并存。西汉时山西有6郡,东汉时则被并州、幽州、冀州等3州分割管辖,设有7郡。封国则相继有20多个。西汉中期设13州,以并州刺史部管辖以晋阳(今太原)为中心的今山西大部地区,并州成为太原的别称之一。曹魏时期,山西西南部有司州管辖平阳、河东2郡,并州管辖太原、雁门等6郡,西晋时略有变化。西晋末年,盘踞在平阳的匈奴部帅刘渊建立(汉赵)前赵政权。后赵、代、后燕等多个部族政权在山西地区相继建国,割据一方。在代北地区,鲜卑拓跋氏建代国,割据云中(今山西大同等地),其政权是为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前身。北魏政权在山西设有935郡,山西地区主要为东魏、北齐相继设州郡统治。

    隋初取消郡,改设州,州设总管府。在山西设4州,最为重要的是并州总管府。隋代,并州已是全国性的大城市之一。大业初年(605年),总管府、州皆废,山西设14郡。唐初先行州(郡)县二级建制,后演变为道统州(府)、州(府)统县三级制。唐时,山西大部地区属于河东道,辖219110县。主要由河中节度使、河东节度使、泽潞节度使各自管辖部分区域。五代初期,山西中北部为军阀李克用占据。之后相继成为后唐、后晋、后汉的领土。五代后期,中北部为北汉所据,西南部为后周所据。

    宋承唐制,实行道、州、县三级行政管理,宋太宗时,改为路、州、县三级。山西大部分地区属于河东路,治所在太原,辖3府、14州、8军,82县。西南部分地区属于永兴军路,辖1110县。辽朝割据燕云十六州,其中包括有今山西大同地区,置西京道,辖1315县。金国灭辽,继而灭北宋,山西被设置西京路、河东北路、河东南路管理,下设府、州、县三级。

    元朝实行行省制,中央为中书省,山西为其一部分,下辖冀宁、晋宁、大同三路,其下再设州(府)县管辖。明初设府、州、县三级,山西为行中书省,下辖太原、平阳等5府,之后改设山西布政使司管辖,山西简称“山西行省”,下设63直隶州,山西北部设山西行都司管辖。明清时期,太原设府城,晋阳旧地设太原县城。清承明制,山西省辖太原、平阳、汾州等9府,平定、忻州、代州等10直隶州,6散州,总共下辖85县。

    中华民国成立后,山西为全国23省之一。民国2年(1913年)改为省、县二级制,同年绥远地区脱离山西。山西省内设道、为省、道、县三级。山西分雁门、冀宁、河东三道,共辖105县。民国16年,撤销道一级行政区。抗战时期,山西地区被划分为7个行政区,各有所属县。民国26年(1937年),日军占领太原,山西省政府短暂迁往晋南地区。1938年,7个行政区曾被调整为9个,次年又调整为4个。1940年,行政区又被分为18个,有些为虚设。抗战胜利后,全省105个县中,有36县为解放区。1949年,太原解放,全省行政辖区归于统一。

    新中国成立初,山西设1市、7专区、92县、8市辖区、2工矿区。1952年底,调整为6专区、4地级市、103县、13市辖区、1镇。1958年,山西若干县市又有调整,从1960年至1966年,全省行政区划趋于稳定,分为5专区、4地级市、96县、10市辖区。“文化大革命”之后至1955年,行政区划为5地区、6地级市、14县级市、86县、18市辖区、1县辖区、519镇、1399乡、155街道办事处,合计11地(市),118县(市、区),1907乡(镇)。2003年,吕梁地区撤销行政公署,设立吕梁市。现阶段,行政区划调整主要在撤乡并镇、撤县设区、县级市设立等方面开展工作,详见19852015年《山西年鉴·省情概览·行政区划》。截至2015年底,山西省下辖11个地级市,119个县(市、区)。

    【区划地名和界线管理】

    2015年,山西省民政厅完成编制《山西省行政区划调整规划(2015-2030年)》。完成对晋城市泽州县政府驻地变更的审理上报工作。下拨地名普查资金2976万元,地名普查宣传、数据库建设与管理软硬件招标工作全面展开。完成省界晋陕线和4条市界、41条县界的联检任务。

    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

    【概述】

    2015年,山西省经济发展总体平稳,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1280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8.1亿元,增长1.0%,占生产总值的比重6.2%;第二产业增加值5224.3亿元,下降1.1%,占生产总值的比重40.8%;第三产业增加值6790.2亿元,增长9.8%,占生产总值的比重53.0%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018元,按2015年平均汇率计算为5624美元。

    全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42.2亿元,比上年下降9.8%。税收收入1056.5亿元,下降6.8%。其中,国内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共计完成税收879.7亿元,下降4.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443.4亿元,增长11.2%。其中,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公共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等民生支出2900亿元,增长12.3%,民生支出占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84.2%

    全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4%。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7%。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1.8%。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2.3%,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12.8%、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6.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4%

    全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1.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7.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5%

    【农业】

    全年全省农作物种植面积376.77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57万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328.72万公顷,增加800公顷;蔬菜种植面积25.67万公顷,减少400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2.12万公顷,减少8500公顷。在粮食种植面积中,玉米种植面积167.69万公顷,增加300公顷;小麦种植面积67.51万公顷,增加1200公顷。果园面积36.28万公顷,增加2400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1259.6万吨,比上年减少71.2万吨,减产5.4%。其中,夏粮272.8万吨,增产4.8%;秋粮986.8万吨,减产7.8%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8.09万公顷,减少8.8%。其中,荒山荒地造林面积28.09万公顷,减少7.4%。全年木材产量14.3万立方米,减少8.5%

    全年全省猪牛羊肉总产量73.0万吨,下降4.7%。其中,猪肉产量60.3万吨,下降6.1%;牛肉产量5.9万吨,增长1.3%;羊肉产量6.9万吨,增长3.0%。年末生猪存栏485.9万头,生猪出栏783.7万头。牛奶产量91.9万吨,下降4.5%。禽蛋产量87.2万吨,增长4.3%。水产品产量5.2万吨,增长2.3%

    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3351.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0%。机械耕地面积273.7万公顷,增长2.0%;机械播种面积264.66万公顷,增长0.9%;机械收获面积182.48万公顷,增长0.8%。全省农机化经营总收入133.5亿元,增长1.8%

    【工业和建筑业】

    2015年,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731家,比上年末增加11家。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2.8%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393.7亿元,比上年下降16.9%。其中,医药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1.2亿元,增长4.0%;煤炭工业实现5759.7亿元,下降15.7%;冶金工业实现2713.8亿元,下降28.6%;装备制造业实现1479.4亿元,下降9.3%;电力工业实现1458.7亿元,下降8.9%;焦炭工业实现776.9亿元,下降24.7%;化学工业实现740.5亿元,下降12.4%;食品工业实现648.6亿元,下降9.4%;建材工业实现310.2亿元,下降15.6%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631.8亿元,比上年下降35.7%;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盈亏相抵后净亏损68.1亿元。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净亏损95.5亿元。

    全年全省建筑业实现增加值847.2亿元,增长5.2%。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84亿元,下降10.5%

    【能源】

    2015年,山西省一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7.3亿吨,比上年增长0.8%;二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4.7亿吨,下降4.1%。全年向省外输送电力720.2亿千瓦小时,下降12.2%。全年全省全社会用电总量1737.2亿千瓦小时。其中,第一产业用电41.0亿千瓦小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2.4%;第二产业用电1373.3亿千瓦小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79.1%,其中工业用电1356.5亿千瓦小时;第三产业用电163.0亿千瓦小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9.4%;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59.9亿千瓦小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9.2%

    【固定资产投资】

    2015年,山西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137.2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跨省、农户)13744.6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跨省、农户)中,基础设施投资完成2316.2亿元,增长12.8%。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跨省、农户)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5230.5亿元,增长5.8%;民间投资8353.3亿元,增长21.0%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和个体经营投资13505.8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外商及港澳台商企业投资238.8亿元,增长34.9%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500.0亿元,比上年增长69.1%;第二产业投资5205.0亿元,增长4.0%;第三产业投资7039.5亿元,增长15.7%

    全省工业投资5283.1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煤炭工业投资1048.2亿元,下降2.8%,非煤产业投资4235.0亿元,增长6.6%;传统产业(煤炭、焦炭、冶金、电力)投资合计2476.5亿元,增长7.8%,非传统产业投资合计2806.7亿元,增长1.9%

    全年全省在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7291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946个,计划总投资21653.3亿元,完成投资6673.5亿元。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494.9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住宅投资1098.3亿元,增长8.7%;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71.2亿元,下降10.5%

    【国内贸易】

    2015年,山西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30.0亿元,比上年增长5.5%。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913.5亿元,增长5.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116.5亿元,增长5.7%。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5491.3亿元,增长5.5%;餐饮收入额538.7亿元,增长5.0%。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单位网上零售额14.6亿元,增长83.3%

    【对外经济】

    2015年,山西省海关进出口总额147.2亿美元,下降9.3%。其中,进口额62.9亿美元,下降13.7%;出口额84.2亿美元,下降5.8%

    全年出口煤炭23.2万吨,比上年下降48.4%;出口焦炭70.8万吨,下降28.4%;出口镁及其制品5.8万吨,下降34.3%;出口钢材146.1万吨,增长1.3%,其中不锈钢72.4万吨,增长17.8%。出口机电产品53.4亿美元,增长4.4%;出口高新技术产品39.6亿美元,增长5.2%

    全年进口铁矿砂1341.0万吨,比上年下降17.0%,进口金额7.7亿美元,下降50.1%;进口机电产品31.7亿美元,增长11.1%

    全年全省新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36家;按全口径统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2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全年全省对外经济合作新签合同额3.5亿美元,增长1.0%,完成营业额7.4亿美元,下降0.3%

    【交通、邮电和旅游】

    2015年,山西省公路线路里程14.1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5028千米。

    年末全省民用汽车保有量473.7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7.1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0.2%,其中私人汽车419.3万辆,增长12.6%。本年新注册汽车60.7万辆,增长3.2%。年末轿车保有量290.0万辆,增长13.7%,其中私人轿车270.9万辆,增长15.4%

    全年全省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11.3亿元,增长18.6%。其中,邮政业务总量43.1亿元,增长18.0%;电信业务总量468.2亿元,增长18.7%。年末移动电话用户3337.3万户,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721.4万户、4G移动电话用户1198.2万户。全省宽带接入用户606.1万户,增长6.1%

    全年全省商业住宿设施接待入境过夜游客59.4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3.6亿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5.1%20.2%;旅游外汇收入3.0亿美元,增长5.8%;国内旅游收入3428.9亿元,增长21.2%;旅游总收入3447.5亿元,增长21.1%

    【金融】

    2015年,山西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8641.4亿元,比年初增加1602.9亿元,比年初增长5.9%。各项贷款余额18574.8亿元,比年初增加2016.1亿元,增长12.2%。年末全省农村金融合作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余额5650.1亿元,比年初增加380.7亿元,比年初增长7.2%;人民币贷款余额3620.9亿元,比年初增加249.8亿元,增长7.4%

    年末全省共有上市公司37家。全省辖区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56097.6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其中股票成交额47001.6亿元,增长234%;基金成交额1754亿元,增长140%;债券成交额7342亿元,增长28.8%。年末投资者资金账户累计开户数241.6万户,增长34.6%

    全年全省保费收入586.7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377.2亿元,增长38.1%;健康险业务保费收入40.9亿元,增长42.3%;意外险业务保费收入9.2亿元,增长4.9%;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159.6亿元,增长2.3%。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00.2亿元,增长9.7%

    【教育】

    2015年,山西省共有幼儿园6450所,小学6403所,普通初中1895所,普通高中505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542所,普通高等学校79所,成人高等学校12所。全省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7.0%,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3.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0%

    【科学技术】

    2015年,山西省专利申请量14949件,比上年下降4.7%;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5680件,下降7.0%。全省专利授权量9863件,增长17.8%;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2432件,增长56.0%。全年新登记科技成果358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6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24家。

    全省25个经济开发区(包括高新区),全年区内税收收入193.6亿元,比上年增长0.8%;企业主营业务收入6184.4亿元,增长4.4%

    年末全省共有省、市、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和计量检定技术机构125个,国家检测中心2个。全年监督抽查8781家企业6122811563批次的产品和商品。全年完成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22.0万台件。

    全省有气象台站121个,开展电话天气自动答询的台站11个。全省气象系统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单位119个,防雹、增雨累计受益面积为山西省全省域内,增雨量30亿立方米。全省有天气预报服务Intel网站1个,卫星云图接收站131个。

    全省有专业综合地震台站10个,省级地震台网中心1个,省级数字测震地震台网1个。全年发生M3.0M3.9级地震2次,最大震级M3.1级。

    【文化、卫生和体育】

    2015年,山西省共有群众艺术馆12个,文化馆119个,文化站1409个(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1196个),农村文化活动场所2.8万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64个。公共图书馆126个。出版报纸60种(不含高校校报)19.8亿份,各类杂志200种、2682.1万册,各类图书4288种、10632.7万册。广播电视台114座,电视台2座,中短波转播发射台15座,调频转播发射台119座,一百瓦以上电视转播发射台145座。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8.47%,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9.31%,有线电视用户517.0万户。

    年末全省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村卫生室)4.1万个,床位18.3万张。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34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33个。全省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1.4万人。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2.2万人,其中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2.0万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卫生技术人员1.0万人;防疫、防治卫生技术人员0.4万人,妇幼保健(所、站)卫生技术人员0.6万人。全省115个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有2167.2万农民参加合作医疗。

    全省有体育场101个,体育馆88个。全年山西省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金、银、铜牌分别为41枚、60枚和53枚(包括非奥运项目比赛)。全年全省销售中国体育彩票20.8亿元,增长9.9%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15年,山西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54元,同比增长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28元,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54元,增长7.3%。按全省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城镇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0292元,增长8.5%;农村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085元,增长13.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421元,增长6.1%

    全年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714.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540.3万人,增加2.9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1113.7万人,增加13.0万人;参加失业保险411.3万人,增加3.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573.1万人,增加10.0万人;参加生育保险456.5万人,增加2.4万人。得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数60万人,全年共发放城市最低保障资金23亿元。15.4万人纳入农村五保供养。

    年末全省城镇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3280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530个。各类收养性单位床位数66221张,收养人数37451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8.0万人。全年销售福利彩票42.4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2.2亿元,接受社会捐赠款0.1亿元。

    【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2015年,山西省大型水库蓄水量11亿立方米。年末全省森林面积282.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8.0%11个地级城市环境空气达标天数范围在216天至292天之间。黄河、海河流域山西段共监测100个断面,达到Ⅲ类以上(包括Ⅰ、Ⅱ、Ⅲ类)水质标准的断面占44.0%,达到Ⅳ类水质标准的断面占18.0%,达到Ⅴ类水质标准的断面占6.0%,有32.0%的断面为劣Ⅴ类水质标准。全年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2.2亿元,比上年增长100.2%;农作物受灾面积142.1万公顷,增长97.5%,其中,绝收面积29.8万公顷,增长162.4%。全年全省共发生各类生产经营性事故1758起,下降10.2%;死亡1104人,下降3.2%。全年全省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为0.079

    (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省情信息处 张瑞琴)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方志网| 中国国情网

京ICP备08002157-3 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国家方志馆)主办 Copyright © 2021 www.zhongguodiqing.cn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271号